风暴来袭,上海马路股市沙龙人影攒动

2015-07-07 05:04:47
来源: 时代周报
这个“街头股吧”至今已有20多年—很多上海老股民保持着周末到这里讨论行情、交换小道消息的习惯;每逢市场剧变,聚集者尤甚。

时代周报记者 韩玮 发自上海

“只要选好股,不管牛市还是熊市,都没关系。”6月29日,28岁的新股民邹静在朋友圈写下最近信奉的金句,配图是一张光盘。

前一天,周日,邹静冒着大雨去了一趟上海广东路729号的申万宏源营业厅。QQ群里的朋友告诉她,那里有对散户有利的消息。那一天雨大,营业厅门口几乎无人驻留,除了一位老师傅。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在这里,卖一种“只要一分钟就能学会”的巴菲特分析系统。

没多久,邹静就被说动,掏出100元,买了一套她至今也没学明白的股票软件。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卖软件的师傅还送了她上述金句和一个消息:600756,周一、周二买入;周四卖出。

结果,接下来的一周,除了6月30日沪指暴涨5.53%以外,其余四个交易日,股市一片凄惨。但600756竟然红了周二、周三两天。邹静操作得当,周四高点抛货,大赚一笔。

7月4日,又是周末。下午3点,邹静出现在地铁一号线的人民广场站。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大多拐进了诸如来福士广场之类的商厦,而她径直奔向广东路729号。

当她慢慢靠近目的地,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在广东路与西藏中路交叉口两旁,上千民众,十几人一群,几十人一堆,大家情绪激昂,议论纷纷,主题只有一个:暴跌的股市。

这种盛况,邹静过去从未目睹。但她清楚,中国股市方才创造了“14个交易日狂跌28%”的历史。数据显示,6月12日,沪深两市的总市值高达70.98万亿元,但截至7月3日收盘,仅剩下49.63万亿元。

邹静不知道的是,她来打听消息的地方正是传说中的上海马路股市沙龙。这个“街头股吧”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很多上海老股民保持着周末到这里讨论股市行情、交换小道消息的习惯;每逢市场剧变,聚集者尤甚。

而这一天,当证监会、证券业协会、保监会等部门加班加点研究救市对策,往常晚饭时就会散去的马路股市沙龙热火朝天地持续到深夜,夜里10点多了依然人声鼎沸。

关于中国股市、财富以及人生的意义,上海没有哪儿比这里知道更多。

激辩后市

行走在马路股市沙龙中,年轻的江苏宿迁人邹静其实有些刺眼,因为,这里绝大部分都是本地中老年人。通常,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第五代股民更习惯在线上交流持股看法。

不过,大盘连续几周重挫后,马路股市沙龙中的年轻人比以往多了一些。一位常来的钟大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刚才的小伙子,150万元的股本,最多炒到200万元,现在只剩97万元。“他很着急,要跟我们讨教经验。”

邹静则是来问消息的。从前,她曾视股票为洪水猛兽。2007年那波行情,她母亲9万本金炒成4万,直到7年后才解套。而今年初母亲赚了近10万后,全家人倒戈,转而支持炒股。几个月前,邹静也开了户。不过至今,这一家子竟然全看不懂技术线,也不了解基本面,他们只跟着各种消息炒股。

为了消息,邹静扎进第一个人群,两只眼刚好可以穿越空隙看到被人群包围的老师傅。他一手叉着腰,一手挥舞着,“300点,一日辰光跌300点,接下去,没半个号头(上海话指半个月),两年的涨幅肯定全部没了。我现在空仓,困觉都笑醒。”

正当邹静想挤到里面去听,这位师傅一语双关地说道:“年轻人,不要再挤进来了,快点跑出去。5000点,再见!别再做梦了,朋友!”

就在这堆人旁边,又有十几号人的脑袋凑在了一块。发言者双目圆睁、青筋暴露,“礼拜一高开,我肯定跑。上个礼拜,我每次想跑,咣当,利好就来了,而且一个比一个结棍(上海话指厉害)。结果,我就趴在那儿。现在,我想明白了。这个股市,真是周立波进去,周扒皮出来。”说到这,周围人一阵哄笑。

邹静又挤进另一个人群。被团团围住的演讲者口若悬河,唾沫横飞。他重仓的一只股票从100多元跌到不足80元。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最近一轮狂泻后,截至7月3日,A股中共有1025只个股被腰斩,下跌超过50%,其中,汉邦高科称冠,跌幅高达73.28%。

说完惨痛经历,这位40多岁、双眼布满血丝的股民话锋一转,“但是,我们的眼光要放远,不能只盯着口袋里亏掉的三五万元,要相信党和国家!牛市还没完,大盘肯定能再上4800点,然后再进入慢牛行情。”

在人群深处,邹静还发现不少潜伏的“看涨派”。一位被几位大妈唤作“老师”的股评人压低声音,讳莫如深地说,“私募、基金,他们的嗅觉最灵敏,上个礼拜三、礼拜四全部买进去了。这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政策效果会逐渐集聚。井喷不是下周一、就是下周二。”“我们要有觉悟,中国是讲政治经济学的,政治在经济前面。我们要赌国家意志赢!赌做空派输!”这位“老师”声音洪亮有力,但话音刚落,有颗凑过来的脑袋大叫,“侬这是瞎讲八讲,天天跌,天天跑,侬全是误导!误导!”

几次扎堆都没得到想要的内容,邹静又来到那个卖巴菲特分析软件的摊前。这里也聚了不少人,而摊主一眼认出了刚买过软件的邹静。他偷偷塞了一张A4纸给她,上面印着一些股票名称和代码,以及“暴跌成富翁,向下买二天”的字样。邹静机警地把纸张塞进包里,悄悄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回去试”。

摊旁还有一家“几十年老店”—一位姓宋的老人自56岁退休就每周到申万宏源广东路营业厅门口卖报纸,至今已经20多年。连申万宏源的职员都说,马路股市沙龙的事,那个卖报纸的老人最清楚了。

通常,老宋会把《金融投资报》、《大众证券报》、《证券市场研究》等证券刊物挂在营业部防盗门的横杆上;另一边的小桌板上则摆放诸如《涨停密码》、《一根K线决定成败》等炒股书籍,以及两摊复印物。

据老宋介绍,其中一份复印物是《证券市场周刊》刊发的12只下周荐股,另一份则是他每周通读所有报纸后认为写得最好的两篇大盘分析。这两份资料不免费,分别卖1元和2元。7月4日下午,前来取经、买资料的股民络绎不绝。

股市地标“黄万国”

其实,20多年前,中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上海马路股市沙龙就是最著名的股市信息集散地。彼时,广东路729号还是万国证券的黄浦营业部,又称“黄万国”,是一代股民的朝圣之地。

万国证券成立于1988年,鼎盛时期,一级市场承销业务占到全国60%的份额,二级市场经纪业务占到40%。但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后,万国证券遭遇巨额亏损。1996年7月与申银证券合并。

在万国证券时期,“黄万国”是一个传奇。这个营业部的首位当家“掌柜”谢荣兴1990年5月偶然经过人民广场,看到上海工人文化宫场地出租的告示,遂产生开设“黄万国”的想法。

1990年6月-1993年末,谢荣兴在“黄万国”做了9件史无前例之事,比如,开业之日起即实行全天候营业,全周无休;又如,1991年5月起,率先在全国开办异地买卖深圳股票业务。

如今年过花甲的谢荣兴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世纪90年代,按照规定,同一家券商不能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同时开设席位,“黄万国”冒着被监管部门批评的风险,通过设在深圳的二级账户曲线代理深市股票买卖,成为全国除深圳之外的深圳股票独家经营点。

“1991年10月,深圳股市开始反弹,上海好几万股民涌向‘黄万国’,最高峰时,仅排队购买委托单就要耗上四五个通宵。”谢荣兴说。

“黄万国”的人气就这样聚敛。当时资讯闭塞,信息又是股市决策的重要依据,于是,等着买委托单的人们开始交流信息,一些知情人士主动爆料,掌握线索的股民则积极挖掘。内幕消息便环绕着“黄万国”传播。

市场火爆后,上海政府一度下令不准公布股市行情。“当时,我暗地里找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首任总经理尉文渊。我说我想公布,否则,闭着眼睛怎么做股票?”谢荣兴说。

此后,“黄万国”一度成为全上海唯一公布股市成交量、成交价格的营业部。当时还没有正规媒体每天报道股市,谢荣兴又脑筋一转,出了一份《股市大哥大》,每天总结股市行情。

那时,每天收盘后,“黄万国”门口常常人山人海,很多人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赶到这里看交易信息。《股市大哥大》一天卖出2000多份,而且因为太畅销,这份售价8角的印刷物,在黑市里能卖1.2元。

逐渐地,这些聚在“黄万国”的股民由于交流、沟通的需要开起了马路股市沙龙。上海的第一批股评家,没有人不在这里走过、路过、听过、讲过。“他们讲小道消息,讲技术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讲得慷慨激昂,甚至踩在椅子上、桌子上讲。”谢荣兴说。

“当时,尉文渊一周要来沙龙两次,就在马路上;上海证交所交易部的人也时常来;而人民银行的分管行长、处长、科长还经常暗访。”谢荣兴补充道。

行情不好的时候,聚集的股民也“惹过事”,不过,“后来也没有人说要关闭马路股市沙龙”。谢荣兴认为,除了集散信息,还要理解马路沙龙充当情绪发泄载体的作用,“情绪得不到发泄反而会出事”。

马路股市沙龙活跃了20多年,有时人多,有时人少。2014年下半年的行情,再度让这里人头攒动。

年轻人,不要炒股!

攒动的人影中,既有一些嗅到财富腥味,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也有大批像大老李、钱东林一样怀揣某种情结的老股民。

谢荣兴说,大老李每个星期都要去广东路,但不像以前那样演讲了,只是听听看看,与大家交流。

在马路股市沙龙里,大老李成名很早。他真名李双成,早年是上海染化七厂的锅炉工,也是与“杨百万”齐名的沪上第一批大户中的“四天王”之一。

大老李曾经很多次与财富擦肩而过。比如,1992年,他买了3000份股票认购证,成为上海的认购大王。但很快,这些30元买进的认购证被他以1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而如果捂住,大老李当年至少可以获得1500万元的盈利。

又如,在上海证交所开业前,大老李便是申华电工的大股东。这只总股本才50万股的股票,他拥有5万股,持股比例一度比申华的董事长还高。但后来,大老李在这只股票上只赚了点葱姜钱就跑了,没有分享到后来申华股本扩张带来的巨额财富。

大老李的大半辈子都随着中国股市的涨跌而起落,最惨时融资3亿多元全部输光。

“股市真的很残酷。记得2007年的‘530’,80%的股票都是5个跌停。我们散户怎么办?跌完后割肉,割不下去也要割,割完后再冲进去。”60多岁的钟大妈与大老李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开始炒股,炒了20多年从来没有赚到钱,而她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不是大老李的“捂得牢”,而是“跑得快”。

这一次,钟大妈是在6月16日跑的。她清楚地记得,6月15日是周一,按照上半年的形势,周一通常都会涨,但那天没有。钟大妈感觉不对,立刻在第二天把手上的上百万股票全部出掉,落袋为安。

于是,炒股20多年,钟大妈第一次赚到了钱。

逃出来后,钟大妈马上给马路股市沙龙的不少股友打电话,“火车要来了,赶紧跑,否则就被轧死了”。但很多人非但不听,还补成了满仓。

7月4日,钟大妈在马路股市沙龙里又碰到这几位股友,有人依然信心饱满,但也有人早早便回了家,因为听到有人说大盘要跌到2600点,“心里受不了”。

一身轻松的钟大妈闲逛时碰到了邹静。邹静很快对这位经验丰富的长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钟大妈却告诉邹静,“年轻人,不要再炒股了”。按照这位老股民的观察,这次股灾,新股民套牢的比例很高,因为他们进场晚、经验又不足。

“过去,小道消息经过传播发酵后对股市上涨可能还有点作用,毕竟总量小、股票种数也非常有限;但现在,量这么大,一些个人的小道消息几乎不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钟大妈不仅否定靠消息炒股,她甚至劝说邹静:“炒股赚钱是一件极其不靠谱的事。”

但邹静没有被劝动。她继续在马路股市沙龙上取经,后来被几位股票软件的销售员介绍到附近的大楼里,参加“暴跌之后的解套策略”学习班。

6点半,学习班开课,学生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自带笔记本和老花镜,听到重要的地方还要记录。

上课的老师很年轻。他开场就说,在股市里,亏钱的人永远比赚钱的多,一般来说,七成的人亏钱,两成不亏不赚,一成赚钱。现在,你们还想赚钱吗?“想!”邹静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

“赚了钱后,你想做什么?”面对时代周报记者的提问,邹静又毫不犹豫地说,“买房子!在上海买!”

上海广东路上的炒股大军就这样随着大盘指数起起伏伏,钟大妈退场了,邹静又进来了;一批人趴下了,又一批人站了起来。

因采访对象要求,邹静为化名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多家在港银行推出高息定存,众安银行高达18.1%,跨境理财通也火热
一瓶面膜卖1800元,中国贵妇爆买伊菲丹,雷军曾参股的这家国货美妆净利飙升135%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工业富联:AI服务器有望增厚利润,研发及供应链实力显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