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议题]留学“小”问题

2019-08-18 17:42:48
来源: 时代周报
近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促成了新的自费留学潮。越来越多的父母为孩子创造条件,送孩子出国,进入美国的私立初中、高中或者大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为孩子创造条件送孩子出国,进入不同国家的私立初中、高中或者大学。尤其是在美国,许多私立学校也逐年大幅增加国际生的名额。这样,就连国内一些中小城市的中学也纷纷成立“国际部”。学生一班一班地进入异国他乡,成为新型的留学族群。区别于过去公派出国留学时代,中国已经进入平民留学时代。

祖国花朵在异国他乡留学得好吗?作为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1992年以后出生的这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享受着来自长辈们的关爱的同时,客观上也因为家长的工作繁忙、知识不够等因素而缺乏来自身心方面的更深的呵护。尤其是他们出国时,不仅需要独立成长,还面临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优质教育呼唤让家庭教育与更加制度化的学校相结合,彼此成全。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需要其家长提升教育思维。


——头条——

小留学生在美国

吕小溪

近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有目共睹,促成了新的自费留学潮。越来越多的父母为孩子创造条件,送孩子出国,进入美国的私立初中、高中或者大学。美国各地许多私立学校也逐年大幅增加国际生的名额。这样,就连国内一些中小城市的中学也纷纷成立“国际部”。学生一班一班地进入美国各地,成为新型的留学族群。

这些小留学生在美国的情况如何?他们能适应吗?笔者所在地区,有几所私立高中招收中国留学生。当地非常关心小留学生状况,笔者得以有机会接触并陪伴这些孩子。下面是发生在他们当中的小故事。笔者盼望从这些真实的、或许不算非常戏剧性的小故事中,引发父母们,关心教育的人士们的思考:留学美国,父母不只是准备好钱就行了;衡量孩子在美国的状况,不只是看成绩不错、考上了名牌大学就行了。

故事一

14岁花季少女雯雯来自中国西北一城市,父母亲吵闹的生活让这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父母离异后,她便成了国内当地学校的小霸王。无奈之中,雯雯的父亲便将她送到了在美国定居的奶奶家,并就读在美国司空见惯的社区学校。

不久,学校又来了一位女生小芳。因为都来自同一城市,这两位同龄女生便成了好朋友。小芳家境不错,在国内当地学校是小有名气、成绩优秀的学习王。与小芳无话不聊,但雯雯不赞同小芳的价值观。美国一些社区学校很传统,很在乎价值观的养成。于是小芳便将这些话报告给了老师,这可气坏了雯雯。区区小事为何报告给老师呢?雯雯便拿出当年学校小霸王的方式对待小芳,嬉笑中带着怒骂和恐吓。这言语的暴力可让小芳心怀恐惧。在小芳陪读妈妈的大爱呵护及调停下,两人又成了好朋友。但是不久,两人互相过度的“坦诚”,以及“直率”地相互揭短,又造成新的口角,直到双方都找校方调停。这时,小芳妈妈已经返回中国,舔犊之情让小芳妈妈通过微信群寻求帮助。于是原本只是孩子间的口角变成了小芳妈妈和雯雯奶奶在微信群里的申诉。各人指责对方孩子的问题,群里的众人就成了“陪审团”。在身边长辈们理解、爱护及耐心劝说下,她们承认自己的不足。终究,双方握手言和。

故事二

男生小帅爱玩游戏。来到美国读书,住在寄宿家庭,仍旧时常玩游戏。美国人通常认为读书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不影响别人,你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小帅不久在学校找到了玩伴小勇,他们一起在网络上玩游戏,成了好朋友。不久,小勇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盗用于多次购买网络上的游戏币。经过查证,竟然是自己的好友小帅干的事儿。怎么办?小勇报告给了学校,校方不得不报告给了当地警察局。学校盼望着小帅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将他保释出来。不久,小帅母亲从大陆飞来美国,赔付了经济损失。小帅得以继续待在原校,重新开始。

故事三

婷婷玉立的美少女丽丽来自中国南方一城市,从小看着父母争争吵吵。终于她长到14岁了,萌生了出国远离争吵的念头。父母亲对她依依不舍,却也遂了她的心愿。她来到美国就读私立高中,寄宿于美国白人家庭。不同文化的差异,这可让丽丽吃了不少苦头。她的住家爸爸还算宽容有礼;住家妈妈可是严格挑剔。有一个周末,丽丽外出游玩归来,身体疲劳,洗澡时不慎,水漫出,弄湿了卫生间外面过道的一小块木地板。住家爸妈不高兴地给了丽丽好几天的苦脸,并报给丽丽一个让她瞠目结舌的修理费:900美元。因为除了要承担修理费,还得加上修理期间他们在外住旅馆的费用,没有回旋沟通的余地。

以上这三个小故事,是小留学生生活中的细微之事,但由此可见小孩子们留学美国生活的复杂、面临的挑战之巨大。青少年正值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学习的成果决定了未来可否上个好大学,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志,他们的人格培养也处在关键期,这决定了他们未来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小小年纪离开家,只身来到异国他乡,除了语言挑战、学习的挑战,人际关系的挑战也立即凸显出来。如何才是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式?遇到人际关系各样问题时如何正面积极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成熟地对待所受到的伤害?这些问题是每一天都可能遇到的,没有一个爱他/她的亲人在身边,谁可以帮助一点一点地克服、并陪他/她健康成长呢?

在青少年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身体会长大。其实,他们的灵魂也要被呵护。灵魂是如此真实地存在于人的里面。如果我们没有着意关注并引导孩子们的灵魂通往正确的路上,人天然的自私与利己就会一直存留在心灵里面。这样,我们培养出来高智商的“人才”只会给他人与社会造成更“聪明”的伤害。例如,雯雯与小芳,离开原来的环境来到美国,在新的挑战中学到了从前所缺失的品德课:朋友之间相处多为对方着想,尊重宽容理解对方。感谢现代通信方便,亲人、社区机构里长辈们积极参与、及时挽回,否则恐怕结局不会这样美满。

过早离开父母的孩子,美好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都来不及建立。人的欲望是天生的;欲望若不被限制,就可以突破道德底线而犯罪。

教育的根本在于帮助孩子分辨是非,好让他们持守正义,做诚实无过的人。

然而,远在他乡,谁可以天天看着、提醒着孩子,使得他们健康成长呢?我相信小帅的故事,应该让我们十分警醒!通信工具的进步,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是,通信代替不了面对面的“言传身教”。

美国是一个契约社会。在契约精神下,一切按契约办理。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确实感到不习惯。不就是打湿了地板吗,至于那么严重吗?然而,在这让人感觉冷冰冰的契约面前,丽丽真实地学习到,虽然是一时的小疏忽,却必须为这小疏忽承担相应的责任。

除了这三个孩子,在这里我们还看到有些孩子,原本在国内就是混日子让父母头痛的,父母亲无奈地盼望借着出国,企图让孩子有所改变。他们来到美国后,在新学校迅速找到和自己同类型的华人同伴,扎堆在一起,大方地花着父母的钱,恶习不改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甚至成为当地社会的丑闻。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实在心痛。花钱出国留学,就可以让孩子变好吗?事实是事与愿违的。

毫无疑问,展翅离家的青少年孩子们变得更加的独立。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得出他们的老练。如果他们在这宝贵的独立过程中有了正确的引导,走对了路,他们无疑将变得更加成熟稳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我们也看见有些孩子积极参与社区组织活动,得到了长辈们无私的接纳与呵护。他们很快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心、智一同成长。每当看到这样的孩子,我的心中充满无比喜乐,充满工作中被激励的幸福感!

教育,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不论在中国、美国还是其他地方,全人培养始终是至为重要的事情。美好的道德品格如点点钻石般熠熠发光,引人喜爱。深切盼望“祖国的花朵”在异国可以更加艳丽地开放,不因水土不服而枯萎。

(作者曾任中科院计算所院士助理,后移居美国、专心从事公益性的在美小留学生公共服务)
 

——纵深——

悦纳生命,是留学生亟需的价值理念
 
王雄

由于我们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上学校社会对生命教育的缺位,青少年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青春期的孩子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中,曾有13.3%的人认真考虑或计划过自杀,4.9%的人尝试过自杀,“特别想自杀”的占17.4%,青少年自杀日益呈现低龄化。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 家庭因素。首先主要表现在父母监护力度不够,对孩子的关心太少。特别是农村,大部分农村的孩子家长都比较苦,每天起早贪黑忙着田地里的活儿,哪里还有时间看着自己的孩子?而在城里,即便父母亲是社会的精英,例如是大企业主,或者是政府官员,也因为日理万机,孩子便理所当然地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他们毕竟很难管住孙子女,只好任由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 学校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譬如,农村孩子上学路程长,有的山区学生每天上学要走三四个小时的路。导致学生在校时间短,要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学习和其他人一样多的知识,任务是很重的。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教育方法又不对,一看成绩不好,一般不管原由,脾气好的家长骂一顿,脾气不好的就是一顿打。使得一些学生年龄小小的却心事重重,头脑迟钝。有时难免会想不开,作出傻事。

3. 学生个体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体性格的差异以及年龄发展的特点。有的学生个性孤僻,不喜与别人说话,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调皮捣蛋,越是不能做的事,他越要去试试。另外,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已到了青春期,一是身体上的变化让他们心神不宁,既想和别人说,又不好意思说,有个别学生甚至没有倾诉的对象;二是心理上对异性产生好奇,再加上受到电视节目的影响,出现了早恋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青春期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我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要了解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感受每个生命的独特性,感受自己的独特性,感受到珍爱自己。同时认识到每个人、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独特的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

其次我们要能正确地认识生命的价值。

1.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是能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作出贡献时,就更能体会自己生命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2. 每个人的生命都对他人、社会有价值,生命值得尊重。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有价值。在肯定自己的价值、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虽然我们普通人说的、做的都是一些小事,却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因为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由无数具体的、平凡的、琐碎的小事积累发展起来的。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让生命更有意义,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在他人生命遭遇困难时,伸出手去帮助他人。

3. 生命不可能十全十美,即使是不幸的生命也需要肯定、尊重。幸福快乐的生活从悦纳生命开始,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的努力援助他人。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不轻言放弃;当自己的生命遭遇困境时,要勇敢面对;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威胁和困境时,尽可能伸出援助之手;当生命不再完美时,依然肯定、悦纳生命;不伤害他人的生命……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不倍加珍爱自己的生命,没有理由不倍加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我们定会摆脱迷茫,树立信心,激发勇气,重新点燃生命之火,走出困境,走出焦虑、抑郁、消沉的泥沼。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孩子2011年起留学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刚去的时候,孩子有很多困惑与烦恼,这个时候亲子沟通和同伴沟通都很重要。他逐渐走向了成熟。无论如何,对自己生命的珍视是第一位的。这是每位留学生父母最希望孩子形成的价值理念。

(作者系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趋势—— 

审视平民留学时代的三个维度

时代周报评论员 沈阳

清末1908年,美国国会立法并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以此帮助中国创办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根据中美协议,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随后三年直到1911年,北京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美学生。当时特别强调“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有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曾任中国驻美大使馆大使的胡适、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这三批留美派遣生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创建者,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变迁。

如果说庚款留学生在各方面的成就是多么值得回味,今天中国在美留学生的问题则至少在舆论层面颇为令人忧伤。最近的洛杉矶地区,受害者刘某在波莫纳高等法院控诉了中国留学生翟某、张某和杨某等6名被告人在5小时内对她的暴行(包括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强迫其吃沙子、剃掉头发逼她吃掉等),起因居然是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名被告留学生的家长因涉嫌贿赂证人被抓,整个庭审过程中被告之一翟某一度表达对于原告证词的不屑以致被法官当庭严厉训斥“再扭捏作态,法庭将会作出让她后悔的审判决定”。

可能基于某种情绪的投射,对“洛杉矶地区中国留学生绑架案”等众多案件的司法处置,互联网络几乎清一色叫好:“让美国人教你怎么做人。”不过,即便不是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旦将相关案件放在中国一百年变迁和当今中国波澜壮阔的出国留学大潮中来看待,或许我们的心态就能平和很多。

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的总数还不满4万人。此后每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都是在以20%速度在增长,连续十几年保持不变。过去公费留学生占大比重,今天留学生中95%—98%为自费留学。过去主要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而现在发展最迅猛的,是出国读本科和高中的留学生,留学生趋向低龄化。根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数字,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45.98万人,回国留学生人数为36.48万人。

这个数字反映出中国留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慕以及教育支付的能力的提高。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沿海省份中产阶级背景的成长,为留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杭州、南京等一系列相对富裕的城市,作为工薪阶层的父母在买了一套房之后再给自己的独生子女提供海外留学支持,即便不是轻而易举也不能说做不到。

中国已经进入了留学教育平民化时代,或者说进入了平民留学时代。这么大的人群的跨国流动,留学群体的普遍性特征,海内外的文化差异,势必产生一系列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我们就应该去积极面对。或许,迟早我们的孩子很有可能会送到海外留学。如果不是这一代,也可能是下一代。更重要的是,无论如何,作为中国的下一代,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状况,都呼唤我们去积极面对。

根据中国当今的特征,对中国留学生潮,需要从几个重要的维度来解读。

第一,中国留学生中的低龄化倾向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警惕。

“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是对庚款留学生的一个要求。近代中国的留学生群体,即便知识方面有多么严重缺失,但大家庭集体精神的熏陶,他们至少在性情方面还是相对可以接受的。只要换个教育体系,他们在知识方面的先天缺失很容易在后天的优质教育中得到弥补。

然后在今天,低龄孩子或许“身体强健”,但“性情纯正”方面,的确有待提高。一方面,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些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备受父母和祖父祖母等长辈的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工薪阶层不得不在外辛苦工作;即便父母不是工薪阶层,仍然不得不在商场上打拼。这样,父母就不得不把孩子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照顾。这样,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孩子接受的是隔代教育。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中,这些孩子形成了强烈的丛林法则观念。竞争不一定是好事。人与人之间不一定是竞争关系,还有分工合作的关系,以及和平友爱的同学情谊。过分的竞争容易导致很多负面问题。

第二,中国父母亲一定要明白一些最简单的道理,观念上与时俱进。

很多父母是热爱应试教育的。他们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不是不喜欢应试教育,而是孩子在国内应试竞争中失败下来,期待在海外能完成国内未竟的心愿。由于父母在国内生活,孩子在海外受教育,除了偶尔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联络之外,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是很难到位的。由于相信自由开放的美国提供的是优质教育(对比中国),或者把孩子送到了相对重视道德的教会学校,或者直接安排孩子寄宿在美国家庭中,误以为这样孩子就大体安全了,或者自己给孩子巨额的资金就心安理得,错误地缺少了对孩子在情感、意志等全人性格的应有关注和相关危机应对。

尤其需要警惕一些父母以对美国的意识形态认知代替对美国教育的真实了解,也要警惕形成美国软实力更强就以为美国每个学校都好、孩子一定茁壮成长这样的误解。一个客观现象是,我们中很多人在国内接受了看上去比较糟糕的教育,而在道德和实际的成就方面,仍然颇为出色。不要忽视美国教育的问题,不要夸大美国社会的包容力,更不要简单地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否完全取决于外在环境。在孩子的全面成长方面,中国父母应该考虑如何让父母的家庭教育与海外的留学教育接轨,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往异国他乡一送了事。在这方面,中国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例如,可以由相对专业的教育机构开设更多课程,组织更多活动(例如家长营会等活动),培育家长在孩子留学期间的相关能力。

第三,平民留学潮的出现,意味着通过海外留学让自己的孩子在国内成为“人上人”的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

当学历不再是压倒一切的优势,中国社会到了对学历有个回归教育本质的认识的时代。在上个世纪上半叶,例如胡适,可以利用其美国博士学位,在纸媒上发表时评,再写半部水平没高到哪里去的著作,从而“爆得大名”,以致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校长、中国驻美大使。上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时代,“天之骄子”一代(尤其是“老三届”)可以以其知识占有优势引入一本学术著作并据其简单推广就能成为如今名牌大学的博导。如此学历垄断,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今国外顶尖大学博士毕业后只能去国内顶尖大学基层工作,国内顶尖大学博士只能去二、三线城市高校工作,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的博士去三、四线城市的某所院校工作,注定成为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大多数留学生不得不回国,回国了发现留学教育在经济意义上的投资收成对比未必划算,这已经是基本事实。这是中国之福,是中国软实力在开放时代相对旧中国得到根本性提升的重大标志。对此的客观认识,有利于我们以平常心来对待高校教育。

总而言之,平民留学教育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冲击还会有更多。中国孩子教育选择的多样性已是事实。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借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潮的进一步推动,一个更加开放的、更加国际化或者说更加全球化的中国正在向我们走来。无论接下去中国内部如何变迁,只要自费留学潮不降温,中国的国际化已是定局。这一切,已经成为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一部分。
 

 
——数读——

留学新趋势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培训班别乱报 ,华图、粉笔等考公培训机构被消费者投诉“退款难”
又爆一款儿童凳不合格,宜家回应了
一季度东北“支棱”起来了:吉林GDP增速全国第一,黑龙江旅游收入翻三倍
没编制的教师岗在厦门不香了?行内:该考的还是考,“有的依旧挤破头”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