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分流”:私人医生工作室试水

2015-06-16 02:52:08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赵天琦 发自广州

工作日下午三点的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挂号厅里依旧人来人往,几列队伍在等候着挂号就诊,旁边的电子显示屏上展示着一周内的门诊医生安排。在21层的胃肠外科,护士们穿梭着,这里是林锋医生工作的地方,除了在普通门诊里坐诊,林锋其余的时间待在病房里。

如今,在这两个日常工作场地之外,他多了一个新的工作地点—5月15日,私人医生工作室落户广州中心商务区珠江新城的中和广场,由包括林锋在内的三名公立医院医生带头创办。如今在医院工作之外,林锋会根据患者预约情况在这里坐诊,时间通常是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这个工作室与爱康君安体检中心合作,成为新医改浪潮下医生多点执业的新尝试,也是广东省首批“独立第三方医生工作站”。

除了林锋,另两名医生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子谦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谢汝石,在广东医疗界,三人被称为岭南“三剑客”。

林锋目前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有着三十多年从医经验。他在医院的办公室旁边,有一间摆设简单的休息室,内有沙发、茶几和一张双架床,茶几上的烟灰缸里躺着两个中华烟的烟蒂。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前,他上午刚完成一台手术。

看大病的“诊所”

在中和广场的3A层,从电梯走出来,右侧墙上有“私人医生工作室”的指示牌。然而,时代周报记者在下午到达时,工作室却大门紧闭,透过紧锁的玻璃门依稀可以看到里面精致的装修风格。爱康君安的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患者就诊需要通过工作室的热线电话进行咨询或预约,不过目前工作室并未配备常驻的接待人员。

林锋创办私人医生工作室的设想已经有一年多了,这一想法最早来自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这位知名度很高的“个性官员”,早在十年前就提出过类似设想,几年前更号召尝试找一座烂尾楼,注册一个“医疗中心”,以商铺的形式分割给医生设立“工作室”。后来医师多点执业新规出台,中间再经过漫长的思考、筹备以及医生多点执业的沟通和备案工作,想法才得以实现。私人医生工作室所承担的职能并不同于医院。医生工作室主要为患者提供诊断服务,根据患者的病历记录等情况为其安排相应的身体检查,随后再与三位名医预约时间进行就诊。如需治疗,会由医生引流到医院,安排手术及其他治疗措施。

由此可见,私人医生工作室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专科诊所,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个看大病的诊所。三位医生分别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在不影响任职医院工作的情况下抽出晚上或周末的时间出诊。

作为知名的胃肠道肿瘤专家,林锋期待着有更多医生能够加入这一行列。他坦言:“多点执业在我国的医改中已经以各种形式提了很久,直到最近终于有政策落实。但仍没有人走出来,主要是因为没有动力。”     

对此,廖新波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许多医生仍不敢“走出来”,是因为被体制约束以及对大趋势没有清楚的认识。作为对医改热情很高的官员,廖新波认为医生工作室的形式对树立医生个人品牌和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也鼓励更多的医生能够“走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只为高端客户定制

私人医生工作室的收费标准一直备受瞩目。时代周报记者通过电话咨询了解到,该工作室的诊金为每小时2000元,就诊时间至少为半个小时。相比于公立医院的门诊费,高额诊金令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门诊部排长队挂号的一位患者就表示,宁可早起排队到医院挂号,也不愿意花这个“冤枉钱”。

此外,网上也有人指责工作室收费过高,只为盈利。对此,林锋坦言,私人医生工作室主要面向有支付能力,并对就医体验有更高要求的高端客户,但并非只为盈利。“如果为了挣钱,我走穴飞刀能挣得更多,我只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他说。

廖新波也支持“私人医生工作室不是为富人定制”。“但一定是为个人定制的。这种定制服务可以为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奔跑、吃药,免除一些后顾之忧。”廖新波还解释道,私人医生“走出来”并不是为了提供“雷锋式的服务”,他们没有义务这样做,而是要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

林锋将这形容为是一种“向上分流”的方式。他说:“如今所谓的看病难,主要原因就是患者全都冲向有名的公立医院。我这样将一部分有更高需求的患者分流出来,可以把更多的医疗资源留给其他的患者。”

廖新波也认为这种“向上分流”的形式有需求,有潜力。他举了个最常见的例子:“医院门口的黄牛党,一个门诊号常常能卖到500元,这说明有患者需要名医,并且出得起高价钱。问题是他们不知道谁是名家。”

“私人诊所”遍地开花

两个多月前,两名医生、一名医疗行业职业经理人和一名律师创立了“北京首个多点行医医师互助平台”,一度也引发关注。这个多点行医医师互助平台试图将志同道合的医生聚集在一起,并通过线下的实体医疗平台把他们的理想落地,此外还将为医生提供一系列的延伸服务。

更早前的2014年7月,上海血管外科医生张强也成立了中国首家医生集团。该医生集团效仿了在美国十分普遍的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模式,即医生与医院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医生集团则扮演一个类似经纪公司的角色,从公立医院辞职的医生跟集团签约,集团跟医院签约。个人与集团各自分工,医生专注于技术及病人,医生集团负责行政、财务管理等。

此外,专业手机医生问答产品春雨医生也于5月7日宣布布局线下诊所,首批开设的这25家春雨诊所,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5个城市。预计到2015年底,春雨还将在全国50个大中型城市开设总共300家诊所。

面对这些类似尝试,林锋认为各自有各自生存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构成多元化的医疗生态,这也正是因为人们有着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他说。

多元化促进产业链发展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文件中提出要彻底放开医生的多点执业,从人才资源上打破国有大医院的垄断地位,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无法发展的矛盾。尽管目前,大的公立医院占有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和市场份额仍是医疗行业的现状。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底,中国民营医院总数达12166家,约占医院总数的46.7%。但从诊疗人次方面来看,民营医院接纳的患者只占市场份额的10%。

林锋也表示,如今好的医生基本都在公立医院,这种单一的模式无法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单一的事物是无法适应所有人的。像其他行业一样,医疗行业也需要走向多元化。公立医院应该作为保障最基本需求的医疗机构,不然何来‘公立’二字?”他说。

目前,医保无法覆盖私人医生工作室的费用,这可以通过商业保险来实现。因此,林锋指医生多元执业模式也能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如果私人医生工作室的模式能够成为一种生态,也可以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他这样展望。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多家在港银行推出高息定存,众安银行高达18.1%,跨境理财通也火热
一瓶面膜卖1800元,中国贵妇爆买伊菲丹,雷军曾参股的这家国货美妆净利飙升135%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工业富联:AI服务器有望增厚利润,研发及供应链实力显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