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擘画广东发展新图谱
时代周报记者 李光金 实习生张珂 发自广州
近日,广东省“两会”拉开帷幕。今年广东两会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在政协即席发言环节,委员们纷纷抢麦参政议政,在小组讨论会现场,代表、委员直面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问题意识推动改革深化。此次广东省两会前,在1月15日举行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了广东工作存在的九条“不足和挑战”,其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多达六条,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长动力转换较慢,稳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位列榜首。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的局面亟待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等均被提及。
随即,广东省内多地召开市委全会,部署2015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以求精准对接省委全会会议精神。
此外,关于广东经济最重要的两份诊断报告也相继出炉。1月22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14广东经济年报》,1月29日,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广东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5年,广东经济如何在广东自贸区获批、珠三角规划纲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决定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下稳中求进?
乍暖还寒,爬坡越坎
广东经济正处于培育新增长极的关键时期。
2014年,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发展转型减速期、大规模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各省(市)的经济增速从两位数放缓至一位数。广东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也不断感受到阵阵寒意袭来。
2014年年底在广州举办的“中国新经济力量”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曾为广东经济把脉:“从经济结构来说,广东的经济其实是走在全国前列。但在产业升级上,广东有很多问题。比如东莞有一大批低端产业,人工等成本上去后经营很困难。”
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保稳、增长,无疑是当前广东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重中之重。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培育成增长极,就是要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区和产业,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和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首先,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受力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广东属于外贸型经济,而外贸是下行压力最大的板块。近年来,全球经济起伏动荡,广东进出口贸易举步维艰。2014年一季度,占全国近1/4的广东进出口总额一度负增长23.1%。即使国家随后公布了支持外贸相关文件,广东也率先出台25条地方版“稳外贸”落实举措,但是从全年数据看,外贸难掩疲态。
广交会于2014年再次交出一份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单,到会客商以及成交额等重要指标全线下滑,第115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与会18.82万人,与会人数比第114届减少0.81%,比第113届减少7.23%,出口成交累计1911.84亿元人民币(约合310.51亿美元),环比下降2.01%(扣除汇率波动因素),同比下降12.64%。
其次,随着房地产行业脚陷泥潭,整体投资增长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基本可以反映经济发展后劲。在领先全国二十多年之后,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已经相继被江苏、山东、河南、辽宁等地超过。从全国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的排位看,广东甚至连续几年垫底,占比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广东不少地市2015年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广州提出要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推动南沙新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广州的未来;肇庆提出要牢牢把握广佛肇轻轨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重点,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优化空间结构。
当然,从政府的角度看,应进一步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2014年间,广东取消和下放69项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压缩89%以上……行政审批制度、企业投资体制、商事登记制度等系列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积聚了正能量。可以说,很长一个时间段内,革自己的命、啃掉阻碍发展的硬骨头须臾不可迟误。
对市场主体而言,国企要走出政策襁褓,面向市场,民企则要通过技术革新、自主创新,开拓新蓝海。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新年第一次考察选择广东,体验年轻“创客”的创意产品,释放出了明确信号:没有创新,适应不了市场,就会被淘汰。
化地区差距为增长空间
从广东各地市委全会的相关公开报道中亦可观察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样备受重视。粤东西北城市继续推进“三大抓手”,力争成为广东经济新的增长极。例如,清远提出争取把广清一体化纳入省“十三五”规划,上升为省级战略;深莞惠经济圈的汕尾市,则积极谋划与深圳市的帮扶对接。
曾有一句话,概括出了广东经济在区域平衡上的短板:“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
广东地区发展差距突出,整体的较好水平不能掩盖局部的相对落后。珠三角地区人均GDP早在2010年就超过1万美元,但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到目前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2个地级市中只有阳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只有解决了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问题,广东整体发展水平才能实现真正的提升。
但是换个角度观察,地区差距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说明广东经济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自2013年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广东由珠三角“单轴驱动”,向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两个发动机”协同带动的嬗变轨迹也在日益清晰。相关统计报告显示,与总体求稳不同,2014年粤东西北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增速高于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缓解了整个保增长的压力。
2014年,粤东西北地区多数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珠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比珠三角高5.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6%,比珠三角高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略低于珠三角;进出口增长6.9%,比珠三角高8.6个百分点。全年粤东西北地区GDP增速比珠三角地区高1.5个百分点以上。
珠三角对粤东西北的对口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强。省政府推动设立121亿元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13个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粤东西北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新区建设为抓手,推进钢铁、石化等大项目的投资建设,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
需要绷紧的一根弦是,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间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两地间相对差距与总量差距同时缩小的拐点还没出现,发展不均衡问题仍十分突出。
有统计显示,2007年珠三角GDP与粤东西北相差1.93万亿元,2013年两者之间的绝对差距拉大到38991亿元。2013年珠三角GDP为粤东西北地区的3.8倍。从地区间的人均GDP看,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差距较大,前者远高于后者。
目前,平衡地域差距的方式主要是对口帮扶和承接转移,但是从长远看,内生动力的培育至关重要。面对当前出现的粤东西北务农劳动力转移难、向珠三角人口流动出现回流、人口走出来这条路径收窄的新情况,改变产业走进去的常规路径,培育与珠三角地区错位发展的新产业,至关重要。
相关报道见
广东“两会”特别报道: 粤式智慧生产力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