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对非援助 互利互补

2014-07-17 05:48:26
来源: 时代周报
中国对非援助始于1956年,大规模展开则在上世纪60年代。

陶短房

7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2014年度对外援助白皮书》,其中透露,自2010—2012年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援助金893.4亿元人民币,其中近一半受援国为非洲国家。白皮书称,非洲各国共接受中国对外援助资金144.1亿美元,尚不包括人员和其他援助。

中国对非援助始于1956年,大规模展开则在上世纪60年代。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时提出中国对外援助八原则,该原则使刚刚挣脱殖民枷锁、百废待兴的非洲各国得以在不牺牲主权、尊严和国家利益前提下,获得急需的经济、军事支持。文革”期间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非但未停滞,反倒进入高潮,几个著名的大项目都是在70年代建成的。

许多国内外学者指出,中国在自己相当困难的前提下对非洲进行长期、大量无偿援助,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地位和威望,争得了影响,打破了朝鲜战争后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战略。但不可否认,这种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无私援助”不符合经济规律,是国民经济所无法长期支持的,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片面从政治出发,使许多受援国左右为难,影响了援助的效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之后,中国开始反思对非援助摊子大、花钱多、效益差的局面,原先“无私合作”的理念被“互利合作”的务实态度所取代;1995年下半年,又对援外方式作了重大改革,变原先的无偿援助为主为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方式,此后中国对非援助一度趋于低迷,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对非援助才进入新的高速增长时期。

新时期的中国对非援助,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互补”基础上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赠与”,而是一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关系。

中国和非洲存在独特的互补关系:一方面,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制造业,需要大量能源、矿产和其它自然资源,庞大的制造业产品、产能和大量的资金,又需要稳定、开放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非洲各国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出口,本身则资源丰富,而制造业的匮乏需要输入门类齐全、价格可以负担的工业品,落后的基础设施则需要借助外力兴建,方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后劲。中国所有正是非洲所需,反之亦然,不仅如此,中国对非援助还可有效提升非洲资源开采、运输效率,改善非洲市场购买力,这些同样会反作用于中国自身。

正是这种相互需要的“互补关系”,让中非双方在改革开放至今的20多年里共同获益。2000-2009年,中非贸易总额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3年达到2103亿美元,自2009年起,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按照IMF的计算,中非合作对非洲发展的贡献度,如今已高达20%。不仅如此,和出口欧美成熟市场普遍存在的低利润率和“退税依赖”不同,对非出口的利润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准。

可以说,倘没有非洲这个“外挂”,中国经济、尤其“世界工厂”的加工经济,很难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熬过欧美工业化国家需求大幅下降的冲击,产能过剩、开工不足,将导致地方经济遭受重压,大量蓝领工人丧失工作。

非洲是最晚迈向工业化的大洲,也是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大洲,而中国则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红利枯竭的发展瓶颈,双方在未来的合作、发展中如何继续维持这种互利互补的关系,如何继续确保对非援助的高效、高回报,如何避免重蹈历史某些阶段确实出现过的不顾实际、好大喜功,需要彼此间更多的探索、努力和智慧,而如何让其他外援目标、项目也获得同样的价值和回报,则是值得有关方面认真思索的问题。

作者系非洲问题专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光伏一季度滑铁卢?“一线大厂”天合光能增速下滑,“硅片寡头”TCL中环由盈转亏
一季度营收增长超54%,品牌微电影票房效应近62亿,持续看好九号公司长线经营
中核钛白实控人被罚没1.33亿,其父旗下私募曾操纵广汽集团股价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