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咨询业的潘多拉魔盒

2014-07-14 10:55:49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中国心理咨询业的乱象背后,是一个新生行业的日趋商业与市场化。

光线昏暗的房间内,一名青年男子平躺在椅上,他闭着双眼,旁边坐着一个女人。他正向这位女性心理咨询师描述自己在梦境中遇到的场景—这是港片《无间道》中陈永仁在心理诊所中经历的经典场景,让不少影迷们至今记忆犹新。

无数影视作品里呈现的心理咨询师,往往正是这样神通广大的心灵使者,他们都是俊男美女,让人信赖,往往一眼就能看透你的内心。他们能为你催眠,为你思考,甚至帮助你找回内心的失落和困惑。

然而,当下中国真实的心理咨询业并非如此“不食人间烟火”,中国心理咨询业的乱象背后,是一个新生行业的日趋商业与市场化。

本报记者 马欢 发自广州

25岁的胡小华(女,化名)最近比较烦,她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

工作进展拖拉,对周边事物毫不关心,人际交往不够主动,与父母的关系更是糟糕透顶。

自行阅读了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后,胡小华认定自己得了抑郁症;再一一对号入座,她认为已经找到了自己如今所面临的所有工作、生活问题的根源:幼年时家庭不幸、父母对自己不管不问。

胡小华开始四处咨询朋友,其中一位推荐她去找上海的某位心理咨询师聊聊。电话联系后,胡小华被那位心理咨询师告知,自己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最好还是尽快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当面治疗。另外,还“必须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这个“长期”可能需要一年甚至以上的治疗时间。

听了上海这位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后,胡小华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心理确实有病”了。如今,她正忙着到处托人打听,希望能够在广州当地找到一位能帮助自己解决当下困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上世纪80年代,心理咨询业开始进入中国,但中国人普遍对此讳莫如深—和心理咨询师这份职业紧密相连的,仍是“精神病”这样充满社会歧视的用语。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心理咨询业开始进入加速度发展时期。

潜在的巨大需求量

2014年5月9日,上海召开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与会专家公布调查结果:我国抑郁症患者已高达3000万人,但目前仅有10%的人正在接受正规治疗。

这样的数字无疑显示出中国心理咨询业潜在的巨大需求量。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调查认为,到2015年,我国至少需要约86万名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人员—这一数据还是以保守方式统计出来的。

总体来说,中国女性的心理问题比男性严重。“我可以给你一个数据,以抑郁症来论,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总的来说,女性的心理问题发病率和去寻求咨询的人要比男性多一些。”知乎ID为“动机在杭州”的著名心理咨询师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动机在杭州”,应用心理学博士出身,知乎网站上的“心理学红人”,经常免费科普和解答各类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目前,他本人在杭州某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另一方面,深具中国特色的是,和如此庞大的需求量相比,“除了有限的几个著名心理咨询师之外,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目前还是彻底的买方市场。首诊客户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即便是大一点的机构,也只能靠百度竞价排名和客服轰炸等方法,用巨额成本换来初次预约。”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兼职心理咨询师李松蔚给出了一线观察后得出的结论。和西方文化不同,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向来没有对着陌生人吐露心声以求获得深度心理治疗的习惯—更何况还要交钱。

和精神病医生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病人症状不同的是,心理咨询师面向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工作为人们预防精神疾病修筑了一道有效的防护栏。

实际上,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表示,普通的心理问题,找知心朋友或者亲人就可以解决,只有在心理问题影响到正常生活的时候,才需要寻找专业人士。“对于心理求助的建议顺序是:街道大妈→高校咨询中心→医院心理科→社会咨询机构”—他在自己的专栏里面写道。

“动机在杭州”也强调,心理咨询的确不是万能的。严重的抑郁症有其生理基础,用药的效果会比较好,一旦不用药,生化水平下降,抑郁症将再次复发。对确诊为抑郁症或者躁狂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来说,专业的心理咨询起的仅仅是辅助治疗作用—随后,这在抑郁症患者王小姐的口述中得到了证实。

“我们通常理解上的抑郁症可能只是抑郁情绪、心情较低落,但真正患了抑郁症还是应该去治疗”,“动机在杭州”介绍,“最好能和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对抑郁症患者起的作用主要是改变想法和认知,包括疏导情绪。真正到了患抑郁症的地步,就很难通过心理调节来缓解。”

混乱的考级系统

今年6月,知乎网站出现了一篇名为《接触人性阴暗面最多的是哪种职业?》的帖子,一位名为“猫不群”的网友声称自己“目睹”了中国心理咨询界的种种“黑暗事实”,并揭发中国心理咨询从业者中有太多精神控制的高手、商业操纵的天才:一次心理咨询动辄收费四五千;不顾职业道德和女患者发展暧昧关系;财色双收之间,从业三五年就能在北上广轻松买房……

尽管此帖最终被不少专业人士质疑其真实性,但仍在某种程度上揭开了中国心理咨询界的潘多拉魔盖。

首先被抨击的就是混乱的中国心理咨询师考级制度。

据目前国家劳动部对心理咨询分级的规定:三级是心理咨询员,理论上要在心理咨询师的监督下咨询;二级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单独执业;一级是心理督导师、督导。换种说法则是:大学生可以直接报考三级咨询师证;研究生或大学毕业从事咨询相关工作2年后可以考二级咨询师证—中国目前只有三级和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证资格,要考一级的,只有去国外。

实际上,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专业博士陈灿锐撰文表示,目前中国绝大多数职业心理咨询师,均是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的认证考试之后上岗执业的—原先并非学习相关心理专业出身。陈灿锐透露:“本人从2009年至今,在广州培训了8届的三级、二级咨询师,深知,一个二级咨询师的诞生,总学习的时间不超过半个月就可完成,并获得从业资格。”

关键是,急需获得心理咨询的社会人士往往并不清楚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之间的区别,“在非专业的人看来,目前代表心理咨询师最高等级的就是二级咨询师了。比如新浪微博的认证,一个二级咨询师就可以加V,似乎很权威。当然,也有连二级都不是的乐嘉之类的大红大紫的大有人在”。陈灿锐说。在他看来,在中国,不少非心理专业背景的人,混得比具有专业背景的心理咨询师好得多。

问题是:专业人士都去哪儿了?

据陈灿锐介绍,一般来说,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博士都会选择进高校做老师,硕士则通常会到某家咨询中心做咨询,本科生的出路是去中小学做老师,也有部分到外面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助理或跑业务的。

江湖派VS学院派

大批心理学博士选择高校就业,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心理咨询机构的两大分类:存在于大学内部的学院派,较有名气的如北大的雪绒花、北大的燕园博思等,北师大和北京林业大学也都有机构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另外则是一批私人挂牌、自负盈亏的心理咨询公司。

对渴望得到心理咨询的患者来说,学院派和江湖派之间的咨询质量与专业度之间是否存在较大差别?“动机在杭州”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抛开出身不谈,单用诚信和欺骗,专业和蒙混的角度进行区别并不合理。实际上,用是否自律来衡量这两种粗疏的划分,可能反而更有建设性。”

“我自己应该说是学院派的,但不是学术派,因为其实还是比较注重实践性。我觉得这种现象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样的,我并不觉得学院派是一个褒义词,因为这也并不意味着学院派心理咨询师就受过很多训练、知识就很丰富、就应该挣很多钱。说到底,还是应该看来访者的口碑,看是否能给来访者以帮助—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客观看待心理咨询中的江湖派?“动机在杭州”认为首先不必带有偏见:“有一部分江湖派也许有一些自己的智慧,这也是合理的。但也有一部分可能会使用不当的营销手段,比如通过夸大效果,夸大对自己的宣传,或者做一些虚假的简历等,这种是不合理的。有些江湖派心理咨询人士的简历上还可能列有国际催眠认证之类的信息,很唬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含金量。这一部分人的问题在于:都把脑筋放在如何包装和营销上了。”

话虽如此,心理咨询业中的江湖派仍然承担了如下同样显得极其混乱的指责:混淆专业心理咨询与灵修的界限,使用“旁门左道”如谭崔、催眠、塔罗占星等手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乐嘉,其所谓的性格色彩学实则毫无心理学根据。

“动机在杭州”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相反,他欣赏“有才能”的乐嘉对自己的包装,“但乐嘉其实不能算是心理咨询行业里的,他做的是一些心理培训。他的原理比较简单,有点类似于星座”。

“动机在杭州”另外强调,催眠在心理咨询里其实是“非常正规的流派和方法”:“但现在有很多人误解了这种方法,觉得很神秘,所以有时候会被用于江湖骗术。这并不是说催眠本身不好,而是关于其用途的问题。我自己本身也学过、做过催眠。总之,不应该混淆治疗里的催眠和表演性的催眠。”

和使用催眠、星座等手段相比,和自己的女病人发展暧昧关系,是江湖派心理咨询师所承担的另外一项性质颇为严重的道德谴责。

“睡遍女患者的没见过,江湖大忽悠却的确很多。”李松蔚坦承。

陈灿锐更加直接,在自己的博客中,他提及了“好几个跟之前的咨询师发生性关系的”的女患者。陈灿锐分析说,“进行心理咨询的患者,原本就有很多心理问题来自早年爱的缺乏或当下的精神空虚。精神分析称把早年重要他人的情感投射至咨询师身上的情况为移情。移情是咨询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治疗的关键,比如最难的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就需要通过移情来澄清。霍尼、荣格、克莱因、罗杰斯这些大师们,与来访者的绯闻中,也有很多涉及色情移情,这是深度治疗 所避免不了的现象。这也是对咨询师职业道德的严峻考验,所以国外有很多法律和职业规范来限制,但是国内几乎可以随心所欲!”

早在2009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全国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结果发现:37.1%和32.3%的被调查者回答:会特别喜欢某些来访者或者被来访者所吸引;1l%和9.8%的被调查者会被来访者性吸引和产生性幻想;3.7%的被调查者与来访者“超出治疗关系程度,但未发生性关系”,0.8%发生过性关系;约10%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业过程中对来访者的性吸引或性幻想符合职业伦理。

 
 


心理咨询乱象】专题文章

从考级到收费:浑水摸鱼型商业模式

患者自述:“心理治疗只能起辅助作用”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文创冰淇淋圈粉年轻人,伊利“须尽欢”联名长隆一口气推8款新品
进击的“股神”!国轩高科去年炒赛力斯赚1.43亿,今年一季度扣非利润仅1060万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