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冈茨:中国青年将改变世界
“对于中国的具体情况,我还是一个新手,一个游客。如何将我所教授的领导力、组织理论在中国发展,应该由你们来决定。我相信中国即将崛起的一代。”
本报记者 费丽婷 特约记者 韩洪刚 发自北京
要介绍出马歇尔•冈茨(Marshall GANZ)这个美国老人并不容易,较为令人所知的是,他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
马歇尔1960年就读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前一年,他离开学校,奔赴人权运动如火如荼的密西西比,志愿成为了一名人权运动组织者。1965年,他加入了斯萨查维斯和他的农场工人联盟。在接下来的16年里,他组织工会,领导社区运动,和设计总统竞选策略。1980年开始,他与一些草根组织一起工作,设计了有效的社区组织项目,同时研究出了一套从地区、州到国家竞选的社区发动策略。
在离开哈佛大学28年之后,他回到校园,完成了他的本科学位。2000年,马歇尔获得了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他担任奥巴马竞选团队总顾问。现在他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开设公共叙事课和社区组织课程。
6月 13日夜间,身材略显肥胖的马歇尔参与完北大的公共叙事课后,接受了时代周报的专访。
奥巴马:从体制外到体制内
时代周报:从哈佛退学,到参与人权运动,这个转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马歇尔·冈茨:挑战很多。在密西西比的人权运动中,人们被逮捕,我们中的三个被杀死了。当时是非常大的挑战,但也很值得,因为最终我们成功了。这件事鼓舞了很多人,在加州有不少农场工人都参与其中,很多人没有钱,又受到农场主的迫害。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努力,从一个一个小的成功积累成了最终的胜利,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时代周报:在2008年奥巴马竞选期间,你在团队中担任了怎样的角色?
马歇尔·冈茨:奥巴马的竞选非常重要,因为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诞生了。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他其实有点像一个局外人,他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希拉里•克林顿,当时拥有绝大多数民主党的支持率。所以我们当时等于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
我当时负责设计志愿者的组织,并且培训这些志愿者。奥巴马和希拉里的竞选都花了很多钱,但我们是真正发动了人民,而希拉里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最后我们成功了。
在我看来,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的表现是最出色的。但在竞选结束、他正式成为总统之后,他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竞选过程中,他所作的一些公共演说是非常有力的,比如关于种族问题的演讲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演讲之一。但他成为总统之后的演说就没有那么有力了。
时代周报:从你所研究的领导力角度,怎么看待奥巴马就任前后的这种变化?
马歇尔·冈茨:这是一个好问题。在我看来,这是变革型领导力(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和交易型领导力(transcational leadership)的区别。
变革型领导力是指,在竞选过程中,奥巴马是在主导这场变革,并且鼓舞他人去参与变革。让人民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也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它有非常强的道德基础。
但是当他作为总统的时候,他似乎被现状困住了。交易型领导力是指,在原先系统的规则下行事,没有本质的改变,而是既有规则下的利益交换。
当时选奥巴马这样一个有色总统,就是对系统规则一个巨大的改变。但在他当选总统之后,在一些公共政策方面的处事方式很多是依照系统原有的规则。
讲故事的领导人
时代周报:你所教授的公共叙事方法是,面对公共事务,领导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而非训导的方式,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和使命,从而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文化?比如在中国,领导人一般比较严肃。
马歇尔·冈茨:我只知道,在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是不讲故事的。人们都会讲自己的故事,别人的故事,世界的故事。之前在北大做工作坊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中国人不喜欢讲自己的故事,但只花了5分钟大家就开始讲故事了。日本也是一样,也是5分钟。在中东和欧洲,也有人说自己国家的领导人很严肃,但那里的人们也是5分钟后就开始讲故事了。我相信讲故事在每种文化中的用法都是相似的。
当然,领导人如何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做讲故事的领导人优于做严肃的领导人?
马歇尔·冈茨:我认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是,民众越来越希望知道,我们赋予这么多权力的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人生故事?在美国,也有一些领导人不会讲自己的故事,比如佩里,是由他的竞争对手来讲他的故事。在公共生活中,如果我们不讲自己的故事,其他人也会说我们的故事。比起由其他人来转述我们的故事,自己讲不是更好、更有权威性吗?
过去,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由他的部落、家庭、性别等一些基本信息来决定的。时代在发展,现在有更多的方面可以展现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我的团队成员进行自我介绍时,都会讲一件关于自己的fun facts(趣事),从中你能迅速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些老派的领导可能还不理解这件事,但新一代的年轻人大多很感兴趣。
时代周报:你之前曾来中国教授北大阳光文化基金公益能力建设工作坊,此次参与安平•腾讯“公益传播高级研修班”教授公共叙事课和社区组织课程。为什么会对关于中国公益的培训项目感兴趣?
马歇尔·冈茨:首先,这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让我与未来对话的机会。即将崛起的一代,也就是中国的青年人,将改变这个世界,所以我很荣幸参与其中。我越了解其他人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就越帮助我去了解我自己的世界。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文化、历史、政治背景都不一样,但又都有相同之处。人类面临的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挑战是相似的,每个人都会问自己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相似的: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但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每一次跨文化交流中,我都会得到一些新的答案,从而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人类是很有创造性的,对这些问题有各种不同的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文化差异其实是巨大的财富,丰富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对于中国的具体情况,我还是一个新手,一个游客。如何将我所教授的领导力、组织理论在中国发展,应该由你们来决定。我相信中国即将崛起的一代,如果我所教授的这些对他们有用的话,我会很开心。应该让他们来决定中国的未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