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无诤:“外企行贿案”的标志意义

2013-10-17 04:59:28
来源: 时代周报

陈无诤

9月16日,多美滋为抢夺新生儿“第一口奶”而进行的商业贿赂被曝光。这是发生于跨国外企的又一起商业贿赂丑闻,在过去的数年,类似“中国式”的行贿案例,举不胜举。

根据媒体的粗略统计,贿赂涉及北京、辽宁、吉林、河北、天津、内蒙古、黑龙江等七个省市区,仅仅今年4月份这一个月,多美滋公司就给这七个省市区的医务人员打款近50万。

这不禁让人想到前段时间的葛兰素史克事件。类似多美滋这样周而复始、屡打不绝的商业贿赂背后,必然有一个强大的支撑体系和商业环境,否则也不会如此强悍无比,在数次风浪中非但没受影响,还发挥出某种逆向效应,并上演着“负面变正面”的商业传奇。

这一传奇让诸多外企早就前仆后继。最近几年,CCI、力拓等跨国公司轮番在中国曝出商业贿赂丑闻,这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国内民间经济分析机构安邦集团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在10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件腐败事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外企在华商业贿赂,中国司法机关的角色正在悄然起变化。从葛兰素史克四名中国高管被查,到最新案情及时披露,舆论把这种外企商业贿赂案件的侦办,称之为比较罕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12年之前的多起外企商业贿赂案,涉事外企或静默不语,或简单应对了事,中国相关部门则很少公开回应。这种“微妙”变化背后,折射出外企在华更多的“中国化”处境。亦可以说,外企在过去享有的种种显性与隐性的超国民待遇,均正在终结。

与这一变化相伴随,则是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说法,尽管商务部一再澄清,外资并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但中国营商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制造业优势的风光不再,这无疑都是外企在华绕不过的现实困境。案例俯拾皆是。亚洲首富李嘉诚撤离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消息引起极大争议,部分外资零售企业退出中国市场,外资集体撤离四大行,等等。从2013年伊始,外资企业在华频频掀起裁员潮,波及通信、家电、日化、零售行业。

其实,自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资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抱怨声逐渐增大。中国欧盟商会此前发布的2013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显示,30%的受访企业认为与两年前相比政策变得“有失公允”,61%的企业称由于市场准入障碍而错失机会,且占其营业额的比例达10%以上。而据经济学人信息部(EIU)2012年9月的调查显示,跨国公司认为在华传统优势正消失,37%的跨国公司认为中国对其全球战略至关重要,这一比例低于2004年调查时的53%。经济学人智库今年5月的报告称,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转向挖掘中国消费市场,目的地向三、四线城市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将减半。

中国欧盟商会不久前吐槽“营改增”中外有别,而在华经营的美国企业对此感同身受,在华美国商会称限制性政策是在华外国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正是由于在市场准入、市场拓展、所有权及产品供应等方面的壁垒,对外资企业形成了极大制约,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在中国运营,参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中国美国商会日前发布系列文件称,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业务流程外包、金融、电子支付等12个服务行业。

上海自贸区是目前这一困局被解开的希望。上海自贸区10月1日挂牌,外企在上海自贸区将获国民待遇。中国会出具外资企业投资领域负面清单,一些中国政府认为不能做的,外资企业还是会受限制;但只要不违反负面清单,外资企业都能做。

“外企在上海自贸区将获国民待遇”—这对在华外企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尽管能否落地仍待观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表示:“这几个关键性的法律障碍解决后,设立外资企业的实质性障碍得以消除。金融业很可能会放开。”不过业内学者质疑的是,上海自贸区仅仅作为一个中国金融改革的示范窗口,能否落到实处尚不得知,外企的国民待遇问题,是否还会再次沦为纸上谈兵?

作者系媒体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主板IPO丨沪深主板本周4家IPO企业撤单!或有41家排队企业不达上市财务新标准
去年利润7.57亿!爱旭股份发布轻质新品,全BC路线首创0BB技术
菜鸟撤回上市30天:阿里百亿回购开启,接盘申通所持股份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