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8点20分”的笑话

2013-03-21 00:54:21
来源: 时代周报

 李铁

打假这么严肃的事,被何润东给搞笑了场。

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又粉墨登场啦。去年讨伐麦当劳,说是做出来的盐鸡翅,放了一个多小时居然还没扔掉,实在太不像话。记者卧底了几个月,终于抓到了一个麦当劳员工把掉在地上的牛肉饼重新夹进汉堡的罪行。今年,他们把炮口对准了苹果,问题苹果后盖不换的问题。

然后,一帮大V拿着苹果设备发微博来讨伐苹果。这时候出了点小纰漏,情形有点像我小时候抄作业,把同桌的名字也给抄进去了。何润东一不留神成了“猪一样的队友”。发完的围脖里面,把“8点20分”也放了进去。这不,好几个在8点20分发微博声讨苹果的名人也被挖了出来。

尽管何润东后来发微博称,此事是因为微博被盗号,但这个解释实在太苍白,吐槽汹涌而来。尽管另几个大V表示情绪稳定,但他们的血压是否真稳定,只有天知道。

大伙儿之所以觉得这事可笑,原因就在于,在一个毒奶粉、地沟油层出不穷的地界,央视的3·15打假晚会去义正词严地讨伐麦当劳卖失去口感的鸡翅,苹果的保修,实在有点滑稽。

更正经的原因就在于,3·15打假,似乎沦为了生意,当我们在看打假晚会的时候,居然还看到了一些企业的广告。那么,这些出钱的企业,它到底打不打呢?

有知名媒体人实名爆料,在这些打假晚会的背后,还有长长的一摞广告客户,有一堆VIP客户的保护名单。这种选择性的打假,有多少公信力?这到底是打假,还是勒索、碰瓷?

2011年7月10日,央视的《每周质量报道》节目曝光达芬奇家居涉嫌伪造产地,材料也并非实木,一时间达芬奇遭网民声讨。但数月之后,经过《新世纪》等媒体扎实的调查,这是一桩地地道道的诬陷。是央视内部人员和公关公司参与作伪证的敲诈和抹黑,相关人员也已经被清除。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央视独有的平台和影响力,之后的澄清报道远没有之前的抹黑新闻有影响力。央视自然也不会道歉达芬奇家具也一蹶不振,欲哭无泪。

除了谴责某些媒体的无良,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这种依靠媒体,依靠一台晚会来打假的畸形生态。对于各种假货和质量问题,由于体制内缺乏正常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人们把打假的希望寄托在了媒体曝光上面,这直接造成了媒体在打假领域的畸形繁荣。由于媒体本身就有企业和盈利的属性,当它以打假之名,手握着巨大话语权的时候,一门以打假为名的生意由此诞生。

一个正常的社会,对付假货,自然有正常的体制,打假是体制内的一项日常工作。各个部门本该各司其职,层级清楚、一个萝卜一个坑地管事。如果我们把打假的工作都交给媒体来做,一切就会搞成一场群众运动,一场广场狂欢。而一个占据绝对传播优势的电视台,每年举行一台打假晚会,这就是一场民粹的狂欢。它在台上喊着无比正义的口号,煽动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愤恨与情绪,勾勾手指头,人们就乖乖地跟着它走了,跟着它喊打喊杀。可喧嚣之中,领头者是否夹带了私货?

当然,对于群众运动的煽动者来讲,玩弄群众并非没有风险。群众运动的特点就是难以掌控,稍不留神就会擦枪走火,原本被忽悠的群众可能随时掉头向自己扑来。除非领头的人能保持绝对的信息和舆论控制力。但这一点,在网络时代,在信息源多中心的微博时代,已经做不到了。此次8点20分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种手握大权的媒体打假不靠谱,即便是更加开放自由的微博和网络,也不能把打假的希望都寄托在那儿。媒体是社会监督的一部分,它有它的功能,也有它的局限,它只是整个社会治理和监督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做的,是完善整个打假的制度链条,让打假成为一项制度性的日常事务。否则,把一年的打假活,都堆到一天的晚会上,只会让这个晚会变成一个更大的假货哥斯拉。

作者系媒体人


唐明灯

一档名义上维护消费者权益为目的的节目,是否弄虚作假,借机敛财,从而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这是3·15晚会爆出“8点20分左右发”的疑似请托事件后,留给公众的一大疑问。

不少已经呈现的事实,暗示着事件有着尚不为公众所知或者不为公众所信任的内幕。比如,这次晚会曝光的大众汽车DSG质量缺陷,在去年的3·15前后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业内人士一度推测大众难逃在当年3·15晚会曝光的厄运,而大众也的确在当晚的央视频道现身了。

不过只是出现在节目前10分钟的付费广告之中。这一明显有损消费者权益的质量问题曝光何以拖了一年之久?央视此举客观上是否也加入了造假的阵营、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这是“节目是节目,广告是广告”的正解吗?

另外有必要提示的一点是,节目经得起法律推敲并不等于深藏在节目之下的全过程符合媒体的伦理,经得起公众的检验。

固然不能指望一个时间和容量都有限的时间曝光所有的问题产品,但是,正是这种选择性曝光的不可避免,赋予了媒体寻租的机会和腾挪的空间。质量有问题的企业或者产品,是否参加晚会和以什么方式登台亮相,是进入广告时段还是上曝光台,就涉及到程序是否公正和监督机制的有无和信息透明度等,也是检验媒体权力是否被滥用,晚会公益性是否被利用而沦为一个圈钱游戏的标准。

既然疑点重重,暂时无解,就不妨在真相显露前,姑且存疑,而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事情已经发生的确凿无疑的结果上来。比如,在舆论大哗中,媒体专业操守显然已经受到质疑、遭遇了危机。而在事件中,媒体公信力所付出的高昂代价,绝非晚会所获得广告收入可以弥补。甚至不难断定,这次3·15晚会的社会效益也大打折扣,至少针对晚会是造假作伪和敛财的议论,已经扭曲了这档节目,其中被曝光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诸多事实,已经淹没在媒体公信力下坠而搅起到泡沫之中,被遮蔽而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必须注意的是,媒体节操的失守,媒体公信力的亏损,并非一时一家之事,是存在于纸媒、网络媒体和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的常见现象。

多年以来,新闻造假的丑闻时有所见,也不乏新闻敲诈的案例曝光。近年还有管理部门打击新闻敲诈和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但是,这样打击往往只针对个人和部分媒体,而并不能深入灰色地带,触及一些采取类似手段进行利益交换的强势媒体。这种强势媒体集体实施的新闻敲诈行为,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媒体操守缺失,公信力折损,是媒体行业的毒瘤,是全社会社会良知底线失守的心腹大患。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百位深圳网友在线合唱,这支MV太燃了!
百位深圳网友在线合唱,这支MV太燃了!
百位深圳网友在线合唱,这支MV太燃了!
百位深圳网友在线合唱,这支MV太燃了!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