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日明:美国重返制造业霸主:希望还是奢望?

2012-09-27 02:41:57
来源: 时代周报

聂日明

近来,以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为代表新兴的技术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热点,有学者指出这些高科技自动化技术将引导“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发达国家也希望以此夺回近些年被新兴市场国家占有的制造业份额,重新迈起向中国出口制造业产品的步伐。

20世纪80年代再次兴起的全球化进程,使得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地蚕食欧美制造业的份额,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从2000年的7%上升到今天的19.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近年欧美等国极力避免这种趋势扩大,除了传统的贸易壁垒以外,环保、社会责任等亦相继成为发达国家抵御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不断扩张的工具。美国甚至开始“为中国老百姓谋福利”,要求中方“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增加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欧美寻找新的产业发展思路,阻止中国等国制造业的侵蚀,并不难理解。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杰里米•里夫金、英国《金融时报》制造业编辑彼得•马什等人眼里,“新工业革命”将建立在新能源、互联网、智能自动化等基础上,以智能软件、分布式能源、3D打印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的发明,使得个体生产复杂制造产品的可能性提高。最终,大规模生产让位于定制化、本土化的生产,小型经营者将拥有与大企业展开竞争的实力,互联网等技术也使得“微型跨国公司”成为可能。

随着商业社会的深化,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商品的个性化,从耐用消费品到工业机械,“按需定制”的需求都将趋于上升,这些都促使生产定制化、小型化。里夫金与马什给了一个图景,数亿计的人可以在自家的后花园,用3D打印机加工制造各种各样的物品、把楼顶变成微型发电厂,并通过通信革命向全世界销售产品、分享能源。

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未来是否会真的如此?工业革命以前,制造业主要是由个体经济主导,规模不大、分工不细。但工业革命以后的一百多年以来,制造业趋向大规模生产,丰沛的财力、技术资源和企业管理能力成为制造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成为制造业的典型特征,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亨利•福特发明的流水线技术。大规模生产与专业化分工,也使得经营主体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要素资源配置,寻找更便宜的要素组合成为大规模制造业必须完成的课程。

基于这一认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以打破内部贸易壁垒、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为政策导向。新近的全球化则把这种政策导向扩展到全球范围,这使得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的全球配置与商品的全球流动深化了国家之间的分工: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美国变成世界的创新中心。

未来也许会有一天,制造业发展到新的阶段,变得更像服务业,个性化、本土化、小型化会成为主流方向。但当前的制造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决定着劳动力依然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国家之间的劳动力通过商品的流通呈现很强的替代性,这决定着国家之间的劳动力将通过制造业进行持续的竞争。

毫无疑问,当前的全球产业布局,是分工的结果。加入全球化国家的劳动力分布结构决定了全球制造业的分布。而国家之间劳动力分布结构的失衡导致了全球制造业的失衡。要解决制造业分布的失衡,不可回避的前提就是如何解决劳动力分布的失衡。

由此看来,只有现在的制造业形态保持不变,现有的全球产业结构很难改变。想象一下,富士康放在美国甚至欧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哪怕在中国,都已经危机重重。尽管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在不断地上升,但同样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也在飞速上升,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劳动力的性价比甚至在提升。

从更长周期的视角来看,今天制造业国别分布的发展趋势,只不过是让分布结构变得更合理一些。彼得•马什的统计中显示,在1800年,目前被称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比重高达71%,其中中国为33%,而到了2011年则为46%。对应的西方国家,从1990年开始,制造业占全球份额就一直下滑,从76%降至54%。

这其中的主导力量就是这些国家参与制造业的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崛起正是因为同时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化成制造业劳动力,而美国的劳动力则更多聚集于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这一点出发,美国能否重返制造业第一,欧洲能否夺回新兴市场挤占的份额,取决于它们制造业所属层次的优势、劳动生产率的优势,是否完全超越了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也取决于它们的主观意愿,是否愿意产业降级,在同层次的制造业与中国展开竞争。

短期看来,美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很难与中国竞争,美国的这部分工人要正视自己,要么提升自己的实力,与中国工厂差异化竞争,要么就只能降低自己的薪水或退出这个行业。从中长期来看,认为“美国制造”能出口中国的人们,相信的是美国劳动力相对中国的优势,相信是他们而不是中国,可以主导、拥有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主动,相信阻碍国家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樊篱将永久存在。而认为中国前景依然美好的人们,自然相信的也是中国劳动力提升的潜力空间巨大,完全有可能赶超发达国家。美国重返制造业霸主,是希望还是奢望,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价值判断,事实如何,还待历史检验。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光伏一季度滑铁卢?“一线大厂”天合光能增速下滑,“硅片寡头”TCL中环由盈转亏
一季度营收增长超54%,品牌微电影票房效应近62亿,持续看好九号公司长线经营
中核钛白实控人被罚没1.33亿,其父旗下私募曾操纵广汽集团股价
一季度深圳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24%,数字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