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华人团队开启中国式3D时代

2011-12-22 05:18:16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张润芝 发自北京

《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票房鏖战正酣,对观众来说,前者的意义也许更多是“3D武侠”的概念。徐克素在视觉上不惮尝试新事物,“过度重视技术”可能成为某种判断电影情怀不足的依据,但这似乎从不是徐克的担心。

《龙门飞甲》的3D团队全部由内地以及港台技术人员组成,曾经跟《阿凡达》团队的技术总监Chunk Comisky学习过,可以算作第一支完全的华人3D技术团队。谈到《龙门飞甲》的“中国式3D”,电影的3D技术总监Stego张健龙说,他觉得中国的3D才刚刚起步。

“圈里科学家”

徐克一向对视觉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他在1997年就有一项3D纪录:完成亚洲第一部以2D加3D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小倩》,夺得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动画”。

2001年的《蜀山传》曾经使用过的大量特技效果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甚至一度为徐克引来了“重技术而忽略艺术”的骂名。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上映之后,徐克在多个采访中表示,自己想把这部电影做成3D的。彼时《阿凡达》尚未引起IMAX的轰动,3D技术也尚未非常成熟。徐克无法找到合适的团队,甚至连专用的设备都很难接触到。这个计划最终搁浅。到了《狄仁杰》一片上映的时候,人们再谈及3D或者IMAX,已经言必称《阿凡达》。

《狄仁杰》拍完后,徐克找到十几个人加入自己的团队,其中包括摄影师、3D技术人员还有资料处理师,有些有电影经验,有些则是没有电影经验、但对3D电影有兴趣的技术人员。《阿凡达》团队也给过这个团队指导意见。

徐克的初始3D团队组建于大约两年之前。组建过程中,徐克认为,“除非拍一部电影,否则没有办法完美地将技术和电影融合在一起。有很多技术障碍和陷阱,不真拍电影都不会暴露出来。比如观众抱怨3D电影看了会头晕,这个问题不仅牵涉到演员的走位、摄影机的运动和调度,还跟画面的长度和剪辑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剧情限制,不真枪实弹地进行拍摄,这一切都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尔冬升曾说:“3D这种技术交给徐克玩熟练了,我再去尝试。因为他是圈里的科学家”。徐克准备《龙门飞甲》的确也拿出了“严谨试验”的精神。这部《龙门飞甲》原本应该在2010年6月开机,为了给3D技术留出充分的时间,一直延期到当年10月。此间的将近3个月全部被用来试拍和准备,“真刀真枪”用正式的设备和调度,为正式拍摄做准备。

《龙门飞甲》的技术总监Stego称徐克是“亚洲电影界少有的,敢于拥抱新技术的电影前辈”:“在亚洲电影界,像老爷(指徐克)这样辈分的电影前辈,真正可以像他这样拥抱技术的人非常少。这也是亚洲电影和好莱坞导演的差别。很多亚洲的好导演不敢轻易尝试技术,因为尝试代表某些几率上的失败,这对很多大导演是不允许的,他们选择比较安全的方式。我很佩服导演,以他这样的地位很愿意尝试很多新的东西,证明他的地位不是虚名。”在开拍之前,Stego跟别人说,自己在帮徐克准备一部3D电影,很多人的反应都是:“他干嘛弄这个东西?技术不成熟啊,在中国,这样弄不好会把自己名声都弄坏掉!”但是徐克还是做了。

3D与艺术的冲突

Stego 回忆,《阿凡达》之后,国外的3D和IMAX技术已经很成熟,徐克可以找一个“空降部队”来拍摄,班底成熟,也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徐克选择自己组建一套独立的团队。“3D技术的真正掌握和娴熟运用,对于现阶段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工业更为重要,所以为拍一部电影从海外空降技术团队,不如让他们把技术留下,完善我们的工业。”

《龙门飞甲》技术的成员来自内地、香港、台湾,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个全华人3D技术团队。“立体拍摄顾问”则赫然写着Chuck Comisky—《阿凡达》的3D技术总监。因为全部是重新组建的技术力量,由害怕变成“闭门造车”,因此《龙门飞甲》邀请了Chuck Comisky到团队来指导。

Chuck Comisky的确给了他们很多启发。首先是关于团队的拍摄效率:“3D技术很复杂。应用到电影上的具体流程和怎么做,就更是另外一件事。从理论上来说,我们知道3D需要很多计算。在跟Chunk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原来3D拍摄是可以很有效率的,有技巧的团队在现场应该让大家花很少时间去等3D,不需要做太多校正。拍摄现场的时间很紧张,演员、灯光、道具、美术,每个部分都需要时间。怎么样在有限的时间中有效地用这个时间,是很重要的一个认识和进展。”

更重要的是,《龙门飞甲》多一个认识,3D不仅仅是技术,同样需要感性和灵感:“刚开始大家只把它当作一个技术的东西,其实不是这样。这有点像摄影,是一个很技术的工作,但是摄影师不会在现场花时间算光度、快门、光圈……相对来说工作里还是有很多感官的东西。当技术都融入到身体里时,其实是很感性的。我们在现场比较重视感觉,基本上没有在做计算,而是更重视我们看到画面的感受。根据现场的监视器跟大家看到的真实立体画面,设置立体的参数,就变得很重要。这不是一个纯技术工作。纯技术带给大家的感觉可能是冷的,可是一旦你融入自己的感官,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新东西跑出来。3D同样需要讲艺术、美感、灵感这些感觉上的东西。3D不是纯技术。”

Stego举了个反例,他说,很多人拍3D,还只是停留在计算的层面:“他只想我用多大的银幕、前景后景多远、立体参数怎么设……拍摄现场有一个红蓝的监视器,但有些人甚至都不看监视器,光靠计算就说这样可以拍了。这样不是不能做,但摄影师不看画面就拍摄是什么效果?”

Chunk给了团队很多启发,也让Stego相信自己的团队不是一个小作坊在闭门造车,而是确实在和好莱坞接轨:“Chunk对我们的3D制作流程有质量的把握,现在如果有一个好莱坞3D电影要来中国拍,我们的团队完全可以为他们服务。这是我觉得很大的收获。”

3D最好表现“剑气”

早在《龙门飞甲》公映之前,就有影评人在微博上放出自己在预热场次的观影体验,“震撼”是最常被提及的两个字。影片公映之后,“视效超越《阿凡达》”的称赞更被人提起。刀、剑、飞刀、西域兵器,出拳、短打、轻功,这些中国人司空见惯的武侠动作电影桥段因为有了立体呈现而重新获得了震撼力。相比好莱坞的《变形金刚》和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中国电影似乎在刀光剑影中找到了最适合被3D的题材。

作为3D技术总监的Stego,后期不断地看片,“每一个阶段感觉都不同”。到了最后一遍IMAX试片的时候,他和当时正热映的《丁丁历险记》作了一个比较:“我的感觉就是,虽然同样是3D,但是我们跟好莱坞片不一样。”

国外的3D电影,题材基本上都集中在外星人、异形、科幻、魔幻这些主题上。但是作为“武侠3D”的《龙门飞甲》对观众来讲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有了3D的帮助,中国武侠里讲究的武功之“气”,得到了更多体现。

“传统武侠由很多短镜头快打,《龙门飞甲》里也有。不同的是,在打斗、对峙,动作停下来的一瞬间,镜头会稍微的移动,加上3D的视觉效果,观众可以感受人在空间中的体积感。武侠很讲究高手对峙的‘气’,3D的画面可以强调那种‘气’的压迫感。3D拍摄的时候可以把画面里的体积变大,把人物趋大化。当人物被趋大化、高度体积化的时候,压迫感就会很明显。或者有一些武打动作、高手对峙的时候,动作之间停顿一下的那种感觉,就能表现出我们说的‘剑气’或者‘气场’。”这是Stego觉得《龙门飞甲》最出彩的地方,也是许多观众觉得“震撼”的来源。

李连杰拍完电影曾经说“3D让我多了20年的功力”,这是3D带来的好处。但因为是3D拍摄,也给演员增加了新的难度。最简单的“一剑刺向镜头”,在3D的技术面前也需要做新的要求。以前演员大概刺到取景框就准了,但是在3D画面里边则要求非常精准。同时3D电影里边剑的质感要很锋利,道具变成了真的很重的剑,一剑进去的准确度都要求更高,“差一点点反光都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准。”这些细节需要一次一次地试,直到非常精准才能达到效果。

有些特效是团队可以预料到的,有些则是拍出来才有惊喜,Stego说:“我印象很深的是,周迅和范晓萱有一场地下水道的戏,拍的时候感觉水下的深度没有那么震撼。但是到了大银幕上,画面经过调光,就会越来越觉得富有层次感和景深非常好看。”

后期投资“亚洲第一”

《龙门飞甲》投资3500万美元,后期投资号称“亚洲第一”。徐克曾经表示,3D虽然贵,但更贵的是在全亚洲寻找人才。Stego同样认为,设备的花销只是一部分:“整合资源的角度其实是更大的变项。我们整合了最多5个摄影师,11个特技公司的资源,所以《龙门飞甲》在3D上到底消耗了多少资源,是很难用数字去估计的。”

全片共有1000多个特效镜头,超过镜头总数的一半。小到一个停顿的镜头,大到虚拟的龙卷风和真人结合,都有特效在其中。对于“武侠”的特效把握,是否为中国特效团队的一个优势?Stego说:“我不知道西方能不能做,但我总觉得这样的题材一定是我们比较容易接触到感受到。就像我们拍科幻总是没有美国人拍得好,我们的文化里也没有奇幻的东西,连小说文本都没有。相反,古代文化、侠客这些就是我们一直接触的。”

保利博纳策划总监荣超对《龙门飞甲》的评价和“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挂钩:“《龙门飞甲》是一次勇敢尝试,用不足阿凡达1/10的投资,近两年时间攻克技术难关,给观众呈现一个完全不输好莱坞的3D和IMAX作品,它配得上中国制造四个字。这是个新的开始。”

的确是一个新的开始。《龙门飞甲》给了观众无限联想,Stego说:“拍了《龙门飞甲》,我们才发现有些东西,例如用3D去表现‘剑气’,在好莱坞可能还没被发现。好莱坞用3D其实比较保守,只在固定的题材使用。”

《阿凡达》掀起好莱坞的3D热,最近的观众和影评界也都在猜想,《龙门飞甲》是否会掀起国内的3D热潮,Stego的判断是,目前还没有。“不要一味追求3D,但如果真的研究通透了,倒是会有更多元素可以被开发。”3D做得好,可能会成就一部电影,但如果做不好,一定会毁掉一部电影:“如果这是一个好片子,但是3D做得不行,基本会毁了你的片子。好莱坞这两年很多电影,很多人都说不如看2D。”

Stego希望《龙门飞甲》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希望它会是一个改变中国电影工业、改变人们对中国3D想法的片子。当然也很希望刺激更多好导演,但是它能不能变成一个里程碑没有办法由我来说,只能让时间来证明。”

3D:中国票房雷区

早在1922年,第一部3D电影已经诞生,否则徐克也不会号称自己“从小喜欢3D技术”。但直到2009年底的《阿凡达》让观众和业界全面关注3D和IMAX技术,这项已有80多年历史的技术才真正步入春天。

《阿凡达》在那年的奥斯卡上只收获了3个技术类奖项,由此似乎可以看出学院对技术的态度。关于“技术和艺术”的争议不能阻挡影人和观众对3D的热情。之后的“大片阵营”中,几部卡通片抢先装上“3D+IMAX”的标配:《怪物史瑞克4》、《玩具总动员3》、《里约大冒险》,迪士尼也将《玩具总动员》和《狮子王》重新做了3D电影上映。到了去年暑期档,大片几乎部部都要抢占IMAX,《功夫熊猫2》《汽车总动员》、《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7(下)》、《蓝精灵》……一字排开,“3D+IMAX”成了好莱坞大片的“规定动作”。

在中国,3D和IMAX银幕则以《阿凡达》为契机开始增长。《阿凡达》上映后,中国内地在几个月内增加了将近300块3D银幕,大院线则以率先在一、二线城市引进IMAX为荣。

引进银幕可以快马加鞭,但是中国影人要尝试3D,则路漫漫其修远兮。从《阿凡达》引起轰动到《龙门飞甲》之前,国产片在3D领域并没有真正能划入“视听震撼”的电影出现。一些所谓的3D国产片大多是以2D转制成3D的形式,被业内称为“伪3D”。

从2009年开始,国产3D电影逐渐浮出水面,但质量和票房均惨不忍睹。首先亮相的3D歌舞片《乐火男孩》总票房仅250万元,不到投资的一半;2010年投资近亿元的3D动画片《超蛙战士》仅回收票房730万元;同年投资过亿元的3D武侠片《苏乞儿》票房仅5390万元;2010年8月上映的《魔侠传之唐吉可德》,投资7500万元的该片票房仅拿到3550万元。今年上映的3D动画片《熊猫总动员》投资3亿元,票房仅4500万元;《梦游3D》票房仅1000万元。以投入产出比看,国产3D电影已成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雷区。

港台电影方面,最轰动的3D电影是《3D肉蒲团》,内地甚至有观影团专程前往香港观看。电影刚上映时票房惊人,打破《阿凡达》在港首日票房纪录,接下来则因“暴力有余、美感不足”缺乏后劲。相比之下,好莱坞的3D大片在内地圈钱则是攻城掠寨势如破竹,《阿凡达》累计票房超过12.8亿元,《变形金刚3》超过11亿元,分列内地票房纪录头两位。

好莱坞擅长科幻、魔幻、机械异形。而将中国武侠功夫片与3D技术相结合,在徐克之前也有导演打过这个算盘,去年初上映的《苏乞儿》中,导演袁和平首次尝试了20分钟左右的3D拍摄,但该片公映后遭到恶评,3D也未能成为亮点,甚至少有观众知晓。

《龙门飞甲》上映之后,关于剧情或者“港式武侠复苏”,观众的声音都有赞有弹,唯一没有争议的是《龙门飞甲》的视觉效果。不仅是徐克重现辉煌,国产电影似乎也找到了某种鼓舞。

在3D上努力的国产电影还有动画片。明年1月,上影厂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即将以3D的面目重新和观众见面。在北美,《狮子王》转制3D重映成绩不俗,让拥有明星阵容的新片都黯然无光,累计票房破亿。迪士尼因此开启了一系列经典动画电影3D重映的计划。《大闹天宫》更请到了参与《阿凡达》制作的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声称要重现上影厂的辉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多家在港银行推出高息定存,众安银行高达18.1%,跨境理财通也火热
一瓶面膜卖1800元,中国贵妇爆买伊菲丹,雷军曾参股的这家国货美妆净利飙升135%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工业富联:AI服务器有望增厚利润,研发及供应链实力显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