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传媒重点] 应对油价上涨,或吃染色馒头

2011-04-14 06:47:23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期主持人 明逸

发改委告别“打飞机”

发改委应该是最不信邪的机构。冒着“打飞机”的恶名,坚持将油价一路上抬,终于,在汽油价格上涨之后,我们没有等来飞机落地的消息。

据《经济参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发改委网站6日发出通知,决定自4月7日零时起将汽油价格每吨提高500元,柴油价格每吨提高400元,调整后的汽、柴油供应价格分别为每吨8580元和7730元,涨价幅度汽油折合约0.37元/升,柴油折合约0.34元/升。而中广网经济之声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国家对国际油价的进一步上涨已经制定了预案,不会任由国际油价上涨带动国内物价连创新高。“十二五”时期,我国要逐步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

本轮油价上涨事出有因,据中东、北非局势的持续动荡带来了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

受中东、北非动荡局势影响,近一个多月以来,国际油价高歌猛进。伦敦布伦特原油3月份每桶平均价为114美元,环比上涨12美元。不仅仅是中国,进入2011年,全球经济都在背负着国际原油涨价带来的连锁压力,美国、法国等国成品油价格也陆续上调。(新华社)

不过,面对同样的世界经济局势,咱们的邻居反应另有境界:从4月7日起,韩国将每升汽油和柴油的价格下调100韩元,约合0.60元/0.09美元。(凤凰网汽车讯)

面对一路飙升的油价,知名网友作业本在围脖上表现出丰沛的想象力:几年以后,某国油价持续暴涨,已攀至珠穆朗玛峰,某国人民已经不需要买车了,这道理就跟存话费送手机一样,中石油=中移动,中石化=中联通,套餐如下:预存油费10万,送国产车一台。预存油费20万,送中档车一台。预存油费50万,送豪华车一台……未来肯定是这样的。

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期待买油送车那一天,就是不开车,拿来当玩具给孩子玩玩也是好的。

无力阐释的团干之死

《南方周末》以大幅篇幅报道了一个小人物平庸的死亡:3月15日合肥工业大学的团委副书记陈刚死了,他以决绝的方式,从12楼上“纵身一跃,凛然赴死”。

陈刚是在竞选团委书记落败后自杀的。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当官的欲望受到了打击之故。但他在遗书中自述,是因为有人设置了种种反常的程序,用不正当手段拉票,才把他排挤走的。

在熟人眼里,陈刚是一个凡事守原则与底线的人,他不可能放下身段与规则去拉票。在妻子眼里,丈夫陈刚并不是一个输不起的人。

有意思的是,对于陈刚的死亡,相对于《南方周末》给予的篇幅和位置,评论的声音堪称冷清。有网友根据鲁迅先生的名篇《纪念刘和珍君》,写了一篇《纪念陈刚君》,而旅美学者南桥则用“死谏”概括此事件,希望陈刚的死能推动大学的去行政化。(东方早报《陈刚“死谏”能否推动高校去行政化》)这种评论绝对正确,不过本身就是大学行政人员的陈刚君果真地下有知,恐怕未必赞同。

实际上。陈刚故事里面有某种触动人们的东西,这东西却被太深地隐藏、或者被我们习惯使用的语言所遮蔽,成为一个“平庸”的事件。这种平庸的味道我们如此熟悉,以致难以审视。尤其是,当媒体的笔展示他的生活细节时,这样一个优秀却又平庸者的死亡,格外具备了某种普遍意义,令我们见怪不惊。

有在中国高校生活经验的人,不难了解高校游戏的所谓“明规则”已经详尽到了怎样琐碎的地步;而与此同时,整个体制—高校以及他们行政体系乃至整个学术生产者全体—却是在这些琐碎规定之上,用彻底无序荒诞疯狂的方式在运行着。这种状况,并不仅仅发生在陈刚所在的合肥工业大学,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当下的高教领域,这其实是当下社会整体的某种写照。

陈刚的死有其价值。只不过,这种价值并非在于他自己以为的、在合肥工业大学校园里面树一块碑,彰显其“高洁”的品行并映衬他所鄙夷的不守规则的芸芸众生。令他走上绝路的,不仅仅是那些无处不在的灰色潜规则,同时也包括了陈刚自己生前信以为真、引以为豪的许多东西。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并被大力提倡,并不是因为它在现实生活中彰显出价值和光芒,让灰色变得不那么令人绝望。仅此而已。

内地产妇挤迫香港

香港医院管理局上周五晚宣布,从本月9日开始,香港公立医院不再接受内地孕妇的预约,直至今年年底。而据《广州日报》记者采访发现,其实在消息出来前,香港各大医院的妇产科床位已经是“一床难求”,私立医院的床位也基本预约到了年底,并且大多只剩下10万港元以上的头等房了,赴港产子费用无形中大大增加。

另据中新网转香港《大公报》报道,面对香港公立医院出台针对内地孕妇“拒收令”,香港私家医院的生意更加火爆。由于港公立医院的拒收令私家医院的床位紧张,预产期在10月的内地孕妇只能选择15万的产房了,而赴港产子费用在5月份还要上调。

知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其博客中写道,此次港府对内地孕妇赴港生育设限,其实表现出香港社会对于内地新移民的态度。在她看来,和上世纪60年代不同,香港社会已经无法为这些新移民提供足够的岗位,变成了要和香港的那些从新移民变成老移民的基层居民进行竞争,而政府不愿意在福利方面投入更多,也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不足,让很多人产生怨言,从2007年开始的抱怨内地孕妇抢占公立医疗资源的声音,就是一个例子。

实际上,从大陆人的角度看,从当年的逃港,到今天的赴港生子,反映出中国人生存的某种变与不变。

馒头,又是馒头

馒头又一次成为新闻主角,央视《消费主张》4月11日晚曝光上海出现“染色馒头”。据介绍,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色素、防腐剂等,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黑米馒头等,工人还随意更改馒头的生产日期。“染色”馒头进入了上海部分超市销售。

消息一经曝光,有关方面照例异常重视:据新华社电,部分超市销售“染色”馒头引起上海市高度关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表示,将彻查此案、依法严惩,彻查过程将向社会公开,查到哪里公布到哪里。而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张志宽13日透露,北京连夜紧急进行抽检,暂未发现此类问题,工商部门将持续抽检面食类产品,等等。

徐达内先生在FT中文网的专栏中评论说,对忧心生活品质的中国人来说,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丑闻能吸引极高 “人气”。门户网站从昨天起重点推介这段央视视频,微博论坛上调侃中国人“百毒不侵”的段子又有了新素材。那些未能赶在周二早间转载这桩丑闻的报章,今天也集体上阵,围剿那个“伤心的馒头”。

而曹林在《新京报》评论道:“都不吃自己做的馒头,吃谁的?……在经济社会的消费网络中,谁能逃脱这种被毒害的逻辑链?生产过期染色馒头的,可以打死都不吃自己生产的馒头,可他得吃别人生产的面包和蔬菜,他又怎能判断别人的面包和蔬菜,不像自己生产馒头那样生产出来的?……这是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这是将每个人都深卷于其中的大网,商业道德沦丧之下,没人能真正以局外人的优越感置之度外,每个人都会是受害者。”

我们这个民族算是和馒头耗上了,从用馒头沾革命者断头的血治病,到大导演拍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人们惊奇发现一块钱馒头里面包含好两毛钱的税,再到这回的染色馒头,我们和馒头的故事,还要怎么书写下去呢?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去年利润7.57亿!爱旭股份发布轻质新品,全BC路线首创0BB技术
菜鸟撤回上市30天:阿里百亿回购开启,接盘申通所持股份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品牌升级聚焦高钙,奶酪博士发布行业首个儿童奶酪团标,同步上线10余款新品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