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闺 文化机构免费迎客

2011-03-24 05:25:58
来源: 时代周报
“在全国上下都唯GDP、创收的大背景下,民众已经无路可逃,只能每天为口粮奔忙,然后一头扎在酒吧、KTV、麻将桌等地方,而当这些行当玩腻之后,突然发现原来还需要文化来充实自己饥渴

本报记者 李怀宇

2011年3月2日早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门前比往常多了等待的观众,尽管9点正式开馆,8点多已排起长龙。中国美术馆拉起“文化惠民,免费开放”的长幅,当天,“领票处”的牌子覆盖了原来的“售票处”大字。

3月5日早晨,上海。上海美术馆出现了相似的排队长龙,吉女士在4时半就到了美术馆排队,她成为上海美术馆免费开放的第一个观众。由于观展的人数大大超出预计,上海美术馆决定在8时45分开馆迎客,比正常时间提前了一刻钟。

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的门票原价均为20元,两馆率先免费,皆因公益性文化政策变化。今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在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在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到2011年年底,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介绍,自从免费开放后,中国美术馆每天参观者人数都在4000-6000之间,基本达到承载能力的饱和数量。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带来的资金缺口全部由中央财政支持。根据《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中西部地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对东部地区予以适当奖励。

广州画家吴泰得知美术馆免费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我觉得文化惠民、普度众生是好事,然而这样做很容易破坏了秩序,等于办亚运免费坐公交一样,把以往辛苦建立起来的秩序给破坏掉,好事反而变成坏事了。一些人混迹其中,夏天叹冷气,打牌,聊天;雨天进来避雨。”

上海的媒体报道了上海美术馆免费开放首日的一幕:展厅里人声鼎沸,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为一些观众在免费首日的门票上签名留念,很快被几十位观众层层包围,争抢签名的观众将挂在墙壁上的版画作品碰得东摇西晃。李磊不得不且签且退,让出和作品之间的安全距离。

得知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台湾美术馆推广组组长王婉如说:“这些现象都很正常,台湾美术馆10年前免费开放时也一样。”当年有不少参观者是穿着拖鞋进入台湾美术馆,有的人在报告厅里睡上了。台湾美术馆的办法是不断推动美术教育,如今这些不文明行为已不多见了。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讲师胡斌参观过收费时期的中国美术馆,他回忆当年留下的印象:“中国美术馆参观人数经常都比较多,尤其是遇到特别重要的展览,人满为患,排队买票和进场参观都比较拥挤,不太能够细心欣赏作品。展厅结构、展线安排也不太合理,参观不太顺畅,配套的宣传和教育也不太够。”胡斌也参观过香港艺术馆,发现在宣传教育与公众服务方面很花心思,围绕一个展览会设置很多与公众互动的环节。

胡斌曾在广东美术馆工作过,他说:“免费开放是必然要做的。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门票还是一道天然的门槛,要把尽可能多的普通民众吸引到美术馆,免费是很重要的一步。但不是免费就万事大吉,还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他曾经看过一个法国博物馆政策文件,其中提到要尽可能使博物馆观众的构成与整体民众的构成相近。“我们的民众中有多少比例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那么博物馆观众也要尽量有类似的比例,而实际上,我们知道,我们的美术馆观众主要集中在知识精英阶层,还有很多民众是从来不去美术馆的,怎么吸引他们的参与,这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在他看来,现场的组织安排服务要做好,如何疏导观众,有序安排观众参观,进行讲解,如何和观众进行互动,都是需要细心筹划的。这样,在免费之后,观众才能逐渐告别不文明行为。

国际上早有通例

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在国际上早有先例。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唐小松教授2007-2008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发现大学里面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不但免费供观众参观,而且配备专门的人士讲解,其对待来访者的态度非常认真,可以说达到了虔诚的地步。唐小松记得刚刚踏入哈佛大学一个美术展馆时,以中国人的思维,小心翼翼地问馆员门票价格,让馆员有些惊讶,似乎他们从未听说博物馆、美术馆之类的场馆还有收费之说。唐小松说:“更为令人惊奇的是,我们走进美术馆后,发现馆内一位中国画家的书画占了馆内大部分地方。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失落,中国艺术家的书画在国外是免费参观的,而且人家将其当成宝贝来供奉,而在我们国内却找不到地方让民众免费一睹为快。”

唐小松亲历在美国参观的公共资源场所不但免费开放,而且作为一项重大事业来经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公益事业场所被政府看成是国家工程,围绕美国政府大楼附近刻意建立的华盛顿纪念碑、杰斐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越南战争纪念墙、二战纪念塔、太空博物馆等等,每年不但有序组织美国国内民众参观,而且通过学生交换项目等把国外的年轻学子或者学者“请”到华盛顿接受美国传统文化教育。他被“请”去参观后说:“对海外学子来讲,这是一场活灵活现的公共外交传输,通过这些纪念场馆向国外民众表达美国历次革命、战争的正义性、美国文化的优越性,美国之所以有这种吸引力,是与无数类似华盛顿公益场馆的价值灌输分不开的。”

在国外,并非每一个美术馆都对公众免费开放,但多有优惠的措施。张惠是中国北京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她记得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要收门票,而对纽约公立学校和哥大学生是免费的。纽约还有两个博物馆很有名:Guggenheim 和现代艺术博物馆,对哥大学生也是免费的。她出示学生证,就可以得到一枚带别针的小圆章,别在身上免费进入参观。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多年前到巴黎旅行,一位定居巴黎的学生陪他参观博物馆时说,学生和教师都可免费入场,只要有证明。吴中杰拿出意大利一所大学给他的邀请信,门卫就放他进去了。他在巴黎参观了十多所博物馆、美术馆,都凭这张邀请信免费入门,只有军事博物馆例外,因为它不属文化部管,不受这个规定的约束。回国后,吴中杰写了一篇短文介绍巴黎博物馆对学生、教师免费开放的规定,认为中国亦应效法。文章是发表了,但是没有什么反响。如今见到新的景象,吴中杰说:“在中国,急需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这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都不应从营利观点出发,而要建立服务意识。教育事业更不能企业化,这关系到国家前途,不能等闲视之。”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公明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免费参观,楼下一层有一个电子阅览室,所有的藏品的编号、图样、尺寸等资料都已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使用,甚至还由赞助商提供彩色打印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免费地把藏品图样打印出来。他回忆:“我就是在这里查询和打印过所需要的资料,当时甚至觉得这种公共服务好得太过分,但是这个房间是无人管理的,想说声感谢都找不到人。要做研究的话,办一个正常的手续就可以去调研作品。这都是国际上的通例。在大英博物馆门口有一个箱子,它不收门票,但观众可以自己捐,这其中隐含的是大英博物馆的免费理念。首先,这是英国公民、纳税人的权利,所以不向他们收费。其次,这是向全世界人民的承诺,大英博物馆里面的藏品都是来自全世界各国古代珍贵的藏品,是为全人类服务的,是公开的。它意识到这一点。不管历史上是由于什么原因收藏了这些文物,现在它免费敞开大门,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共享的。”从2004年起,李公明开始在一些学术研讨会、尤其是全国美术馆工作会议上呼吁国家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必须免费向公众开放。

公共图书馆是“人民大学”

美术馆免费开放之外,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也引人关注。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中,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一般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培训室、综合活动室)、自修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基层辅导、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全部免费。

对民众而言,当前公共图书馆的问题不仅是免费开放,而是相应的配套服务提升。胡斌深感此前公共图书馆在提供检索以及相关服务方面很不完善,服务态度也不太好,古籍及旧书刊提取和拍摄费用极高,非一般读者或研究者能够承担得起。李教授则觉得比门票问题更严重的是,公共文化资源中的很大部分、而且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被变相垄断,合理的利用率极低,资源的整理、开发程度很低。普通公民或一般的学者很难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申请阅读、参观和研究所收藏的资料,而且藏品的详细目录性资料和学术性资料,几乎都是处于永远没有整理出来、基本上不会彻底地对公众开放的局面。实际上这是以“严格管理”之名,行变相的单位垄断甚至个人权力垄断之实:在这个单位里面工作的研究人员才有条件去看、去做研究、去发表论文,另外个别的人通过特殊关系也可以研究这些珍贵藏品,普通公众就不行。李教授说:“这种垄断既是对纳税人权利的蔑视,也是一种极不光彩的学术资源垄断,使公平的学术竞争在起跑线上就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之严重恐怕在文明国家中都是少见的。”

现居纽约的学者董鼎山曾任纽约市立大学图书馆资料部主任,他说:“我初到美国时,公共图书馆给我印象极深,任何人只要有个信封地址即可借书,方便得很,而且工作人员客气相帮。服务精神都很好,那是美国社会通例, 没有爱理不理的中国人习气。”纽约公共图书馆被称为纽约的“人民大学”(The People’s University),对纽约公众免费开放,在纽约市的各区有很多分馆,藏书量可观。

美国公共图书馆往往是连锁式的,分布在各个居民区,居民可以就近借还图书和音像制品。这些借阅完全免费,连押金都不需要,而且一次可以借很多。如果要借的书籍音像在其他地区的图书馆,只要预约一下,图书馆就会运送过来。食品专家云无心说:“现在我基本上每周都要去为孩子借一批儿童书籍和DVD。图书馆还会有专人为孩子们读书的服务。有时候,也搞一些鼓励孩子们读书的活动,比如在假期里读完多少本书可以获得一个纪念品。在美国人的理念中,阅读兴趣和习惯应该从婴儿期就开始培养。但是婴儿书籍和音像制品都不便宜,靠家长自己购买很难承担,也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张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来又成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对哥大和哈佛图书馆颇为熟悉。她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期间,美国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使我获益良多。不止一次,我所需的书籍远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处,但是哥大的图书馆员都能在大约一周内为我借到,而且完全免费。时至今日,他们的热情和效率还是令我非常敬佩与感谢。”

张惠介绍,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下设23座分馆,每个分馆都各具特色。全校图书馆系统提供一般问讯服务、研究和情报服务、数据库服务、图书馆利用指导、残疾人服务、缩微复制和照相服务、打字服务、计算设施提供等。可在各馆通过“哥伦比亚图书馆情报联机”(CLIO)和卡片目录检索全校藏书目录。可通过馆际互借从研究图书馆组织(RLG)和纽约州馆际互借系统(NYSILL)借到该校未藏资料,也可从美国其他图书馆和英国外借图书馆得到复制品。而哈佛大学有大大小小、分门别类的近百家图书馆。如果哈佛当下没有读者急需的一本书,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系统使用馆际互借的业务,从美国国内其他高校的图书馆,甚至其他国家的图书馆借阅。如果需要的仅是某一本专著的某一章节的几页而已,那么出借的图书馆还可以复印相关的几页之后给读者寄来。所有这些设施和服务都免费。借阅的书目属于个人隐私。图书馆尊重学者的隐私权,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概不能以任何形式把读者借书的信息透露给第三者。

现在,张惠在香港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发现香港高校之间的图书可以馆际互借,也可以申请办理“通用借书证”(JULAC Library Card)直接前往相应图书馆借书。她形象地举例说明:“如果你是香港A大学的一名学生,你所急需的一本书A大图书馆没有,或者被别人借走了,那么可能有两种方式可以得到这本书。第一,直接从A大图书馆网页登入,选择Hong Kong Academic Library Link(香港高校图书联网),找到哪个大学有这本书(比如说香港B大学),选择取书地点(比如说可以选择在A大图书馆取),输入个人资料,之后就要等待邮件通知,一般需时3-6天可以得到这本书。第二,可以持‘通用借书证’直接前往B大图书馆借书,一般来说,只需半小时至半天。”和美国一样,香港高校图书馆电子化也很完善。不同之处是,香港高校图书馆只可以下载期刊论文,但不能下载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不过,有许多电子书提供浏览和下载。而且只要拥有用户名和密码,不仅在学校区域,而且在自己的家里都可以浏览和下载。

为了公平共享文化资源

免费以后,公共文化设施的经营经费如何维持?加拿大学者丁果说:“加拿大的公共文化设施既不是完全免费,也不是国家一手包办,而是通过政府拨款、博彩业税收、民间捐款、特展门票收入等多元的渠道来维持,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公共财’概念。而民间捐款的部分,捐款者可以拿到免税优惠。当然,在魁北克,为了保护法语文化,也为了提升民众的文化生活,因此,每一个月,都有指定的社区文化日,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游泳池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也因为如此,魁北克的法裔社区的文化氛围到处可见,一个酒吧、一个餐厅,都有文化含量。中国人不能只给外界‘暴发户’的形象,而是要展现文化古国、文化大国的风貌。”

广州美院李教授指出免费开放只是拉开了一个公平共享文化艺术资源的序幕:在免费时代中,国民的阅读素质是否由于更方便借阅的方法、更丰富的图书藏量和更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措施而得到明显的提高?普通民众是否有更多机会接近美术馆的藏品、国宝级文物?美术馆是否在免费时代更主动地走进公共生活,而不再是被动做展览或出租场地的空间?他说:“免费开放只是跨过一道最低的门槛,最重要的是把公共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还给纳税人。”

当前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这种变化,在唐小松看来,不是民众的问题,而是发展环境出了问题:“在全国上下都唯GDP、创收的大背景下,民众已经无路可逃,只能每天为口粮奔忙,然后一头扎在酒吧、KTV、麻将桌等地方,而当这些行当玩腻之后,突然发现原来还需要文化来充实自己饥渴的思维,于是,老百姓开始渴求回归过去。因此,就看到了国学的回归,传统文化的重新登台,而这些本应司空见惯的文化,对当代老百姓却非常新鲜。对于这种‘新鲜的旧事物’,老百姓开始渴望,开始呼吁,导致政府终于开启免费模式。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物极必反的反刍现象,中国社会在疯狂地追求通俗的东西多年之后,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A股惊现“最强幼儿园”:云南一幼儿园豪掷千万炒股,成九鼎投资前十股东
广弘控股年报出炉:食品主业同比增9.28%,以稳定分红践行市值管理
五一旅游业迎小高峰:北京某酒店价格上涨2倍,烟台因华晨宇演唱会火爆
广东年收租1.6亿元“土豪村”入股券商,近3亿元拿下中山证券部分股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