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时代:上海国企改革提速

2010-10-21 03:35:56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本报记者 韩玮 发自上海

2009年,上海经济开始艰难转型。备战世博会的同时,沪国资委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企整合。而今,世博闭幕在即,一度放缓的国企改革正在成为下半年上海经济工作的重点。但在“上海国资转型不成功,上海经济转型很难成功”的压力下,沪上国企的突围之路注定坎坷。

改革提速

沪上国资整合,正搅动着资本市场的一池春水。

7月19日,上海百联集团下属的百联股份与友谊股份宣布因筹划重大重组事宜而停牌。此前,自世博运营半月后,隶属上海地产集团的中华企业、上海久事旗下的强生控股等沪上国资系亦以类似理由相继停牌。受此影响,一时间,上海重组概念股逆市放量异动,大展“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风采。

沪国资系统是服务世博的一支生力军,旗下多达20个企业集团承担着世博园区后勤保障、会展服务、秩序维稳等工作。而此番波澜,在广州万隆分析师看来,世博闭幕临近,沪国资委的工作重心有望转向国资重组,上海本地股可能得到进一步的资产注入和资产整合,壳资源的重组亦将加快。

其实,9月29日,上海国资委召开新闻例会,新闻发言人刘燮强调,下一步,国资委将全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上市,支持各方面基础较好的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支持企业通过资产置换、并购重组完成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证券化。此前,沪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则表示,下半年,做好世博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世博会展示的大多是别人的东西,10月之后,上海的精力将转向自己,转到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产业发展上,国企改革更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看来,上海经济工作的转向已是必然。

追根溯源,此轮沪国企改革始自2008年9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下半年,上海国资重组风生水起,东航收购上航、上海医药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均是证券市场的热门题材,而上海建工主要资产整体上市、锦江股份资产置换等动作,亦引起了广泛关注。

今年上半年,重组步伐因备战世博而放缓,但“确立目标”的上海国资国企2010年工作会议已明确,今年,市属经营性国资资产证券化率将再提高6-7个百分点,由2009年底的25.4%升至30%以上,同时,国资布局将“保七争九”,确保从7个一般性竞争行业退出,争取9个。这些无疑是目前提速的着眼点。

“顺应当下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宜进则进、宜退则退。”上海社科院城市化中心主任郁鸿胜如是解释沪国资目前的改革思路。

无可厚非,由于经济转型艰难,占上海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地方国资改革被寄予厚望,然而,“国”字军的突围并不容易。

世博之效待显

去年以来,上海国资改革动静不小,遭遇的难题亦不少。改革动力不足,自主创新乏力,收益更多依赖资本市场投资和房地产等问题一一凸现。上海世博曾被业内认为是一副上好的“药引子”。

事实上,冲刺世博的去年11月,韩正在第21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上曾表示,应充分利用举办世博会这一历史机遇,调整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推进上海发展转型的契机。

而高新技术九大产业恰好是上海政府此次要求沪上国企聚集的核心领域。东方证券研究所3月份的分析报告指出,国资整合重组的实质是上海谋求“高新产业革命”的前奏和抓手。也就是,调整之后,国有资本被寄望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与世博会又是契合的。郁鸿胜告诉时代周报,世博留给上海的,将有一大批科学创新的技术与理念,不少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尚未产业化。这意味着,在变成可制造、可享受、可应用、可销售的产品之前,这些技术与理念需要被消化集成再创新。

而此种投资由于产品市场未成形、风险巨大,民企、外企往往不愿尝试,相较之下,此时的沪上国企将是最适合支撑国家高科技发展的企业投入力量。“很有可能,国资将先于民资,消化国外的先进文化理念,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以及实现自身的转型,甚至变革。”

郁的此番观点早在世博举办前就被业界所认同。“世博能够把全球各国的好东西都拿到上海来,这对国企改革、产业发展多少都会有些促进作用。”一名上海国资委人士这样告诉时代周报。

然而,随着世博接近尾声,不少受访国资专家略显失望,依据他们目前掌握的评估资料,世博的激活效应与预期还有差距。“世博园我们都去过一两次,但其中究竟有多少东西能够与现实产业直接对接,你说得出一二三吗?”

“至少据我了解,还没有一大批技术,可以被我国现有产业直接大量投资,也没有某些大型项目可以马上落实。如果一定要把世博会展示的那些东西跟我们的产业发展、企业转型挂钩,我目前觉得有点勉强,因为还没有具体内容可以支撑。”杨建文说。

对此,上述国资委人士指出,世博转换器已摆在面前,关键在于沪上国企是否有动力拧转它,是否有意愿消化集成再创新。而此种动力与意愿正是长久以来国有企业所缺失的。

“证券化”怪圈

9月中旬,市长韩正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国企改革须市场化重组”作为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他谈到,市场化不是把国有资产简单地一卖了之,上海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基本模式是证券化,通过整体上市将国有企业变成公众企业。

这一论调颇为业界所赞赏。多位接受时代周报采访的国资人士表示,就国企而言,对内,接受股份化后,受市场规律约束,企业的内在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将依照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对外,则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资本流动性显著增强。而在此基础上,企业的进一步重组,将完全是市场行为,政府只就重组方向以及资源分配给予指导,使其与整个结构调整结合得更好。

换言之,上海国资整合的核心在于资产证券化与整合。前者指将未上市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后者则是把已上市的资产“合并同类项”,突出竞争力。因此,“证券化率”是国资整合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据国资委人士向时代周报透露,鉴于接下来还会有几个公司重组,今年30%的证券化目标应该能够完成。而不久前,沪国资委又开过内部会议,明年的证券化率目标可能提升至35%-40%。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告诉时代周报,上海国资在证券化之路上走得有些过火。在他看来,30%的资产证券化率意味着此次整合还将涉及200多亿,如此规模使得重组消息放出后,上海本地重组股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但事实上,重组概念自2008年被一提再提,可能涉及的公司、思路早被投资者摸底,而这些资产的价值并不被看好。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扣非净利稳增长,现金流创新高!九州通去年经营质效双增 营收突破1500亿元
南京银行发布2024年一季报——经营业绩稳步向上,高质量发展踏上全新征程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多家在港银行推出高息定存,众安银行高达18.1%,跨境理财通也火热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