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瑛:灾难凸显港人公民文化

2010-09-02 04:10:17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夏瑛

8人死亡,2人重伤,5人轻伤。22名香港市民,最后终于全部回到了他们熟悉的城市,不过,已经是人鬼殊途,伤痕累累。风笛声中,全城悲恸。8月29日,8万香港民众走上街头,表达对香港同胞悲剧遭遇的痛惜,对菲律宾警方拙劣表现及事后某些政治人物冷血演出的愤怒。

毋庸置疑,这次事件对香港人的冲击和伤害是巨大的。然而,正是这个比任何人更悲愤的人群,在事件发生后,却表现出出乎寻常的理性与容忍。政府、公共媒体甚至是受害者本人,在巨大的悲恸之下依旧不忘提醒民众理性对待,没有将对事件本身的悲愤情绪转嫁给普通菲国民众。灾难幸存者李滢铨写下的文章《还死伤者公道,不向弱者抽刃》。可以说是港人意愿的集中表达:“要慰死难者在天之灵的方法不是责难无辜的菲佣或菲国人民,我们的焦点要清晰,针对菲国的政府和警方,要求公正的调查,追究事件责任,以及支持伤者及死者遗属安排日后的生活,这才是对事件中死伤者的实在关怀,长远而言,我们该更支持菲国人民建设更可靠的政府,更有公义的社会,这样香港才真正算得上是国际社会的一员,有人道关怀的国际大都会”。

灾难面前,如此理性与隐忍,不由让我们赞叹,香港同胞有着宽广的公民情怀。可以说,香港民众用他们沉默的隐忍、关爱、信任以及团结诠释他们的公民文化,为我们上了宝贵一课。

在我看来,此次危机事件所体现的港人公民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便是香港人强烈且坚定的自我身份认同。西方学界在谈公民文化的时候时常涉及“身份认同”这一概念,所谓身份认同,大致是指公民个体之间,以及公民个体对其所处的政治共同体所存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身份认同被誉为公民文化的灵魂元素、民主体制的重要基石。

所谓“公民”,公字当头,首先是某个共同体中的有机个体。这些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于此个体对彼个体的关爱、信任、互助,以及所有个体对其所处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这次事件中,在基本没有任何社会力量组织的情况下,居然有逾8万港人自觉聚集到维园,甘冒酷暑参加整整3个小时的无声游行。这背后的力量正是港人强烈且单一的身份认同感。这种认同就像植入灵魂的某种信号一样,平日里似平淡无奇,了无踪迹,危难时刻却能瞬间激活,召唤零落各地的躯体,唤醒他们灵魂深处共通的最真实最人性的情感空间。

而强烈的身份认同背后,实际上是一套共同认同且遵循的普世价值体系,是一个被信任的制度体系。诚然,身份认同并非与生俱来之物,在一个共同体中,身份认同既是共同价值观念的结果,又是制度构建的产物。而一个健全、务实的制度体系正是身份认同得以成形的标杆物。制度引导个体行为,型塑个体价值。而当制度既残缺不全,又形同虚设的时候,人们的行为便失去指标体系,从此是非混淆,真假难辨,世间也就变成了混沌蛮野之地。而港人公民文化的形成,与这个城市较为完善的制度建设不无关系。

港人公民文化的另一方面是对于政府的“苛刻”。 港政府在危机处理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态度,着实让我这个平日里看惯听惯了社会对港府批评与责备声的人感到吃惊。然而,即使政府表现值得称赞,也鲜有报章为其唱赞歌。相反的,社会团体依然以其近乎苛刻的态度全程监察政府,并通过书面信件与公众论坛的方式促请政府责成菲律宾政府尽快彻查事件,为遇难同胞讨回公道。

建设公民社会,制度建设容易引人关注,而另一方面,作为制度建设土壤的公民文化,可能就不那么瞩目。可实际上,公民文化与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单纯的制度建设更为基本和重要,此次灾难中港人表现出的公民文化,对于华语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政府与公共行政学系博士候选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去年利润7.57亿!爱旭股份发布轻质新品,全BC路线首创0BB技术
菜鸟撤回上市30天:阿里百亿回购开启,接盘申通所持股份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多家在港银行推出高息定存,众安银行高达18.1%,跨境理财通也火热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