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背后的沪深“暗战”

2010-05-13 04:57:56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尽管国际板是上海的“专利”,但与上海“缠斗”至今的深圳,并未停止在资本市场国际化方面的角力。在港股ETF、红筹回归、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及黄金衍生品交易等商机上,深圳仍在与上海积极争夺,一场“暗战”在国际板之后悄然进行。

国际板在上海已然呼之欲出。

430,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透露,上交所国际板规则年内可以完成制订。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上海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上海也正在考虑开通海外人民币资金在中国境内正常投资的渠道,上交所今年还将推出跨境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相当多的金融创新举措值得期待。

规则年内订出

414,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徐权透露,上交所正在就国际板的推出进行制度设计,证监会也就该板块IPO制度草案进行讨论。制度一旦完善,国际板就会推出。徐权没有给出具体时间表,但他表示“年内有望推出”国际板。

430,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又传出信息,上交所国际板规则年内可以完成制订。他同时强调,国际板将吸引世界一流的国际公司来上市,但首批上市的大部分应是中国投资者比较熟悉的公司,而本身就是内地企业的红筹股迅速回归应在情理之中。

方星海同时表示,上海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正在进一步扩大,已超过100亿元。为促进海外人民币的回流,上海有关方面正考虑开通海外人民币正常在国内投资的渠道,例如债券、股票、银行间拆借等,引入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制度也在设想之中。此外,上交所今年将推出跨境ETF,上海期交所也可能推出新产品,今年有相当多金融创新值得期待。

在推进资本市场国际化方面,上海正在迈出扎扎实实的一步。

“其实这件事情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就已经定了。”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去年此时,整个世界的金融格局在发生变化,从我国国家利益及发展战略考虑,正是把人民币国际化往前推的大好机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如何推进才最有效,原先的想法是在投资这块实现可自由兑换,但这个思路翻来覆去地想,成本代价、风险都很高,必须要选择稳妥的方式。退一步,先把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往前推,从而跟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形成呼应、互动态势,更具现实性。因此,上海的国际板建设,中央和地方都比较一致,认为是今年要推的事情。”

跨境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以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等结构性产品,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年初即承诺将加快推出。此种具有潜在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和投资工具的使用,观察人士认为,表明了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足够信心。

在此过程中,杨建文告诉记者,在虚拟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形成互动,是目前把握的一条原则。“资本市场的波动很厉害,需要规避风险,避免金融衍生品对实体经济造成类似金融危机这样的危害。”在他看来,国际板同样如此,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国际板的推出可进一步动员和整合、配置国际资本资源,同时解决我国外汇储备的某些压力,老百姓也可以分享跨国公司的经营成果。

“当然,我们的资本市场现在还非常不成熟,一是国际化程度不够,二是管理能力尚有缺失,三是参与度也很不足。在这样的状况下,迈开国际化的步伐,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一步是必须要迈的。”杨建文说。

深圳的角力

上海并不是没有对手。20年前几乎同时与上海诞生证券交易所的深圳,从未放弃与上海的明争暗斗。凭借与香港毗邻的天然地理优势,深圳雄心勃勃地意图实现两地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将深港两地打造成足以与纽约和伦敦抗衡的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这对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形成逼人挑战。在上海筹建国际板背后,同样有一场不见硝烟的“暗战”。

去年7月下旬,《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中即提到,深圳将努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探索设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推动黄金衍生品交易等,尽显其拓展“野心”。

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路径上,深圳也颇多探索。港股ETF即是沪深两地积极争抢的一大商机。按理,内地投资者只需要一种港股ETF,但事实上,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与港交所签订了协议。在香港红筹股回归方面,上海借政策优势筹建国际板,深圳也并不示弱,在金融办提出的“深港资本市场合作”一揽子计划中,同样力争红筹回归深圳。

去年12月初,在第八届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沪深交易所在发展场内交易基金上又互相“叫板”。在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表示,未来将有5-10ETF基金在上交所上市。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也透露,深交所已对跨境ETF做好了准备,已上报了海外的多只LOF,下一步将对沪深300ETF进行进一步的准备。

竞争,两地并未加以隐讳。在杨建文看来,有竞争是件好事,“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天地很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可能某个地方、某个交易所全部做下来。整个过程对地方上都是发展的机会,如果掌握主动的话,可事半功倍,反过来则可能丧失机遇。”

杨建文告诉记者,中央政府对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战略地位有整体的安排,但中间有一些灰色地带,有一些可以擦边球的地方。“大家都有机遇,就看你做得好不好。”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市场不存在行政垄断,在上海设国际板,并不意味着这是中央对上海的单独支持。上海一定要有大局观念,不是自己做了别人就不能做,这会引起其他地区不满,招来不必要的压力。”

“起跑线”上的纠缠

深沪的竞争并不始于今日,早在“起跑线”上就已肇始。从诞生之日起,两地交易所就为谁是“第一”纠缠不已。上交所开业于1990年的1219,深交所则于当年121日开始试营业,正式开业是在1991年的721。当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孩子出生早,是深圳,而准生证领得早,则是上海。”

开业之争就此拉开了其后将近20年的竞争序幕。两地在大盘走势、上市服务甚至成交额上互相追赶,甚至交易所本身也不惜违规介入,一度造成市场的波动与风险。19953月,上交所的成交额开始大幅超过深交所,锋头无两;而深交所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同时为上市公司提供周到的优质服务,到了19968月,深交所的成交额开始全面超过上交所,据外电报道,1996年深交所以174.92%的傲人涨幅跻身于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这是深交所的巅峰时期,一直持续到19981月。

1997年以后,中国证监会定下了“上海先上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规定,不再允许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点,上交所终于在1998年得以缓过气来,超过了深交所。

此时的沪深二市,同质化倾向明显,规模相仿,规则也同一,以至于中央一度考虑将沪深主板市场合二为一,迁往上海,而深圳则拟建创业板市场,以纳斯达克为效仿对象。

在深圳市的艰难争取下,2000年夏,深圳终于获得了主板暂不并往上海的承诺,代价是深交所从200010月起不再发行新股。

2001年初,随着美国纳斯达克的神话破灭,深圳的创业板也就迟迟搁置,再无下文。停发新股对深圳金融业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此后深圳证券业就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

2004527,苦苦等了4年的深交所举行了中小企业板启动仪式。然而,中小企业板并未为深交所带来新的生机,企业股价持续下跌。终于,在20054月,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发行暂停。

直至20091023,深圳创业板正式启动,冷寂已久的深交所,才再度焕发活力,起死回生。

而在20年的纠缠中,沪深两地交易所也已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定位:大盘上市多在沪市,而深市则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应展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至此,深交所和上交所已形成了两个不同性质的开放平台,而在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方面,上交所显然已率先起跑。“国际板不可能落在深圳,从短期来看,经营特别好的知名大企业是国际板的吸纳对象,其财务透明,风险较小,也易于监管。而深交所目前在规模上不可能容纳大企业,深市创业板想要放开国际化,风险还过高,企业界定、风险防范都比主板要难,还要往后推一下。”

不过,在赵锡军看来,上交所与深交所的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目前的差距是中央政府对两地的政策不同带来的,政策将来有可能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趋同,那时两地也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最终比拼的还是给上市公司、投资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南京银行发布2024年一季报——经营业绩稳步向上,高质量发展踏上全新征程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华大基因一季报出炉:深化提质增效,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