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地方债务压力须标本同治

2010-03-18 01:54:38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近日称,估计地方总债务已达到10万亿元以上。最新一期的《瞭望》杂志也发文认为,中国经济的潜在最大风险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关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以及不少地方财政运行过程中的混乱,讨论由来已久。当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压力不断扩张,达到甚至超越某种意义上的临界值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就容易被聚焦。这个时候,确实需要寻求解决方案实现突围,避免债务风险最终以危机的形式爆发。

历史地看,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凸显,其背景是清晰的。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产品日益增多,这构成了对地方财政的重大考验。同时,一些重大的改革事项,包括财税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国有企业归属改革等,更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促使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

有财政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已呈现不少突出特点,如普遍负债、形式多样、管理失控,以及风险显现等。从地方财政风险的角度看,地方财政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正在逐步表象化,由财政支付危机转化而来的局部社会矛盾也在增加。倘若财政支付危机与局部的社会矛盾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因此,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管理,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命题。审计部门近日称,2010年要“盯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即是从审计部门角度出发的一个求解办法。目前存在的3800多家地方融资机构,管理着高达8万亿元的资产。“盯紧”这些融资平台,规范融资秩序,意义不言自明。

与此同时,规范地方举债行为,亦是题中应有之义。2009年初,地方政府债已曲线开闸,采取的是中央代发代还的形式。这其中既为规避法律问题,更有防范风险的考虑。显然,轻易放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潜伏的风险不可小视。由于不少地方政府存在财务不透明、隐性债务很多,且税收稳定性差等问题,缺少刚性的硬约束。因此,规范地方举债,促进各地财政税收收入与支出的透明、统一和规范,非常必要。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说,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须将阵线前移,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这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避免政府债务危机爆发的重要环节。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过度举债建设,蓄积了严重的财政风险,并出现多头举债、权责不清、调控不力的局面,而设计好风险预警体系,将是一道有力的“防火墙”。这道“防火墙”,可通过对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等指标的控制,通过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来加强债务风险管理。

如前所述,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与此前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存在关联。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便是例证。分税制改革的积极意义不必多言,但在实施此项制度15年后,也可以清晰看到,分税制的制度安排并不完善,在现实运行中,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没能有效得到坚持。分税制改革主要解决的是省级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而未能很好地解决省与省级以下各级财政的关系问题。不少基层政府财政的困难,与此不无关系。

完善分税制改革,一个核心的原则就是强调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匹配。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过于倚赖,与地方自身“造血”能力不强,以及需要提供的公共产品日益增多有关系,但地方财权未能与之相适应、相匹配,也是重要原因。防范地方财政的债务风险,告别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固然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结构调整,但在财税制度层面,各相关税种的收入比例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如何分配,大可值得继续探索。

当然,在根本上,地方财政的根本改善,还是要靠地方政府过几年“紧日子”,特别是在行政性开支方面力求节俭,同时勇于“放水养鱼”,努力激发民间创造财富的能力等,从而长远地改善财政收支。当各地“民富”之时,政府财政“腰杆子”硬朗也就不会是稀奇之事,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也就不再是普遍现象。

作者系第一财经日报评论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未名医药前董事长隐瞒9.54亿元关联交易和重大合同,监管:十年市场禁入
A股成交额再破万亿!银行板块罕见大跌,这家银行一度逼近跌停
科技大佬,正努力上“热搜”
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竞争?奔驰唐仕凯:加大在华投入,按中国速度打造产品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