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推销自己

2009-10-22 19:37:45
来源: 时代在线网

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日子,一位美国汉学家,对我盛赞他刚会见的一位中国女作家,说是真了不起。这位汉学家说:“我问她,中国最好的作家是谁,她点点自己的鼻子!中国文学大有希望,中国大有希望。”

看到我很惊奇,他解释说:“须知,这是一位中国人,而且是中国女性。传统中国不可能允许中国女人如此自信。”

作出如此评价的这一位,是美国的中国文化专家,我当然无法说服他。

90年代初,一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风靡全国,洛阳纸贵。那种粗劣的拜金夸富,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在一次座谈中,我说了一下看法,在座的人一致反对:“别忘了:这是一位中国女性,只手在美国打出一片天下。这是一场伟大的觉醒。”

从那以后,自我吹嘘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在全世界狂吹。有个在美国的中国女作家,给记者看她家里“到处丢的女用皮包,全是名牌”;另一位更大胆地在书里吹,她往飞机上一坐,就赢得多少男士倾慕。

在美国的中国人,很快就学会像美国人那样“狠狠推销自己”。在中国的中国人呢?学得更快!最后来了个什么宝贝,写无忧无虑夜夜派对。又是一位汉学家对我说:“了不起!书写得好不好没关系。这是中国的《在路上》。”他的意思是跟着出现的将是中国的嬉皮士一代。

他的滔滔雄辩使我一阵头晕。不过,有一点可能是真的:当今不少中国人以为,靠喋喋不休地说“我我我”—我的欲望,我的需求,我的成就—就能建立起后现代式的自我。

前几年一本美国书《格调》风靡大陆,人人都开始谈趣味风度。此书对美国社会,适用性恐怕有限。西方社会各走各的道,不同阶层的人尽量互相视而不见。对中国社会,却是非常有用,这个社会,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恒久传说,有仰视阶梯的古老传统。那些读懂了《格调》的人,可以玩“自我塑造”。

如此“格”出来的社会地位,或许真有用。到士女如云的晚会上得个满堂彩,或是昂首阔步商场走一遭,带着自己吹胀的自信心和腰包。说这是骗术,骗人偏己,或许太刻薄;说这是自我推销术,恐怕差不多—格调要被看出来才成为等级,醉翁之意在看者。

在中国,我们还读到周国平不断重复尼采的话“成为你自己”:“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要忘记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对每个人,最宝贵的是自己,因为“你死后,没人能代你再活一次”。

这些话,如果是一个美国教育家写的,恐怕得为这几句话好好作一番界定。如果是个欧洲校长,恐怕他会挨社群主义者的抨击。在当今中国,听起来已经是老生常谈。每个小姑娘都在喊:“我的青春我做主!”

或许美国汉学家感慨得对:“中国人学美国学得真快!”让我斗胆说一句:中国人学美国人太容易,中国人学做中国人才是难事。自从“文革”中期大开后门,任何价值弃之不顾。从那时起,中国人就早已经不像中国人,更像信奉实用主义的美国人。

我倒是听到过一位知识面较广的欧洲学者,做比较文化研究的,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虚拟实验:把每个民族一个世纪前的常人,与当今的常人,一对对坐着,你就会发现,隔了一百年的两个中国人,从外表到内心,变化是全世界最大的。

中国人变得如此快,当然是好事。但是,至今没有哲学家出来,为我们反思变化的代价,似乎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常听到一句反驳:“中国人自我膨胀才几天,你就少杞人忧天吧。”但愿我错了,但是我看到:自我吹嘘之风如沙尘暴,一年年呼啸得更紧。

作者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注册用户超4000万,用户留存率近60%,方舟云康刷新数据,为冲刺上市打地基
光伏一季度滑铁卢?“一线大厂”天合光能增速下滑,“硅片寡头”TCL中环由盈转亏
一季度营收增长超54%,品牌微电影票房效应近62亿,持续看好九号公司长线经营
中核钛白实控人被罚没1.33亿,其父旗下私募曾操纵广汽集团股价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