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宝箴到陈寅恪—义宁陈氏百年传奇

2009-08-06 08:20:33
来源: 时代在线网

81,国学大师陈寅恪60余名家属与学者、记者齐聚庐山,共同纪念这位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周年的学者,在这个大师稀缺的年代,回顾陈先生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坎坷的命运,并思考后来者如何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百年文化遗产。

陈宝箴:营一隅为天下倡

江西义宁(今修水)陈氏家族出过很多名人。陈寅恪的祖父、清末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18311900)青年时期即足智多谋,同时又具有务实精神。洪秀全的太平军占领永宁县后。宝箴的父亲陈伟琳效法曾国藩组织乡勇创办了义宁团练。陈宝箴帮助父亲操办,由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驻安庆时,与陈宝箴有过交流,曾国藩对眼前出现了这样的人才惊喜交加,待陈宝箴为上宾,视之为“海内奇士”。曾国藩想留陈于幕府,但陈此时已不愿为幕僚之客,他急欲亲临战场与太平军一较高下。

不久陈宝箴加入江西席宝田部队。湘军攻入天京后,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在洪仁玕等人的协助下逃出天京,并一路逃到江西。陈宝箴以他战略家的敏锐眼光,预估他们必定路过瑞金,立即向席宝田献一奇策:在广昌、石城间设伏,必能有所收获,因为幼主出逃“奔逸数千里,日夜疾行,辎重妇女相随,见无追军,惫甚,行必缓。我亟趋间道,要击广昌、石城间,寇可灭也。”席依其计,果然俘获了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及洪仁玕、黄文瑛、洪仁政等重要人物。陈宝箴由此名动公卿,声布朝野。

陈宝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诏命为湖南巡抚,陈宝箴终于等来了独当一面、施展抱负的机会。陈宝箴打算在湖南“营一隅为天下倡,立富强之根基”,使国家有所凭恃。陈宝箴之子陈三立(1859-1937)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抱负,年富力强的他放弃了吏部主事之职,随侍父亲到湖南上任。陈氏父子联手,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在湖南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湖南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有人因此评论“丁酉戊戌间,湘省政绩灿然,冠于各省”。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陈宝箴因保荐“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和刘光弟而被革职,“永不叙用”。陈三立也被加上“招引奸邪”的罪名,与父亲一起被清廷革职。陈三立描写过当时的情形:“凡累年所腐心焦思,废眠忘餐,艰苦曲折经营缔造者,荡然俱尽”。“往往深灯孤影,父子相语,仰屋欷歔而已”。

两年后,尽管《清史稿》没有记载,陈三立为父亲写的传记中也没有明显暗示,但据最新的史料表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宝箴在西山家中被慈禧秘密赐死,怀着巨大难言家国隐痛的陈三立从此以诗歌自娱,开始了诗人生涯。

陈三立:来作神州袖手人

维新运动中陈三立曾起到重要作用,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维新四公子”,名动一时。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1886年进士,散馆编修、吏部主事。曾与黄遵宪创办湖南时务学堂,深受张之洞器重。陈三立为近代诗文名家,“同光体”诗歌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很多人可能从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读到“董斜川”对当时文坛中顶尖诗人的归纳:“陵谷山原”,其中最受推崇的“原”(陈散原)即陈三立。

戊戌变法后,陈三立不问世事,自谓“神州袖手人”。曾在诗中表明心迹:“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作为诗人的陈三立,经徐志摩的介绍,曾与获得诺贝尔奖的泰戈尔有过一次历史性会面,成为当时媒体的热点。

除了诗歌,陈三立还写作有《散原精舍文集》,其中介绍父亲的事迹极具史料价值。许多史料记载陈宝箴对李鸿章的不满。《马关和约》签订后,陈宝箴泣曰:“无以为国矣!”陈三立在文中详细介绍了父亲的观点与当时众人的观点是有差异的。众人责怪李鸿章的是“不当和而和”,陈宝箴所痛心疾首的则是李鸿章“不当战而战”,他认为李鸿章对国力军力知之甚详,明明知道“不堪一战”,“上迫于毒后(“毒后”指慈禧,编者注)仇外之淫威,下怯于书生贪功之高调,忍以国家为孤注,用塞群昏之口,不能以死生争。”同时,陈三立也向张之洞发出了那封著名的电报:“请诛合肥以谢天下”(“合肥”即李鸿章,编者注)。父子之间的默契显示了他们历来主张隐忍、立足于未来、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务实风格。

晚年陈三立在庐山居住,曾倡议重修《庐山志》,所邀请的作者如李四光等人,均为当时国内的一时之选。据庐山管理局书记郑翔介绍,解放后许多国家领导人至庐山度假,都会索要《庐山志》,如果第二天有重要会议,往往会彻夜通读该书。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三立,这个自称“神州袖手人”的老诗人,痛感国家危难之时自己却无能为力,绝食拒药而终。

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

陈三立之子陈寅恪(1890-1969)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学贯中西。回国后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一起,成为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终生从事著述和教学,1969年去世。这位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在大众中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95年,广东学人陆键东一本极为畅销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传记书籍问世,陈寅恪在去世后二十多年后,突然成为了文化界的热点人物。

这本书以感人的笔调、剪裁得当的故事描绘了陈寅恪表面上看来很普通的学者生涯中极富魅力的一面,陈寅恪年轻时振兴民族文化的宏愿、青年时鲸饮龙吸的广泛阅读、中年对世俗权势的蔑视、晚年的遭遇在这本书中具有悲剧的意味。还有一些传说,比如说斯大林见到毛泽东的时候询问“先生身体如何”的轶事,也都为陈寅恪平添了神秘的色彩。

然而,陈寅恪的一生却是坎坷的,他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坎坷的经历一直持续到他身后。他曾留下遗嘱,希望埋葬于西湖之滨的父亲墓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此事一直不能得到解决。据陈寅恪的女儿陈美延表示,父母的骨灰多年来不能入土为安,其中诸多曲折,实在难以尽述。尽管陈寅恪的名声从学界扩展到媒体,从大陆波及海外,著名画家黄永玉曾为此事奔波呼吁,原江西省领导人吴官正曾专门作过批示,但此事仍一再被延宕。迟至2003年,隶属科学院的庐山植物园才将陈寅恪、唐筼夫妇埋葬于植物园内,距先生去世已有34年。而将陈氏家族在庐山购买的“松门别墅”改造成“陈三立纪念馆”计划距实施仍遥遥无期。

 

陈寅恪被历史学界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一般人恐难理解其中真意。但普通人都可在书店中购买一册《剑桥中国隋唐史》,在这部全世界研究隋唐史的顶尖专家撰写的书里,陈寅恪被尊称为“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他的名字被引用达十多处,他的种种观点仍然被今天的史学家所反思、权衡、吸收,成为不朽的人类精神财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多家在港银行推出高息定存,众安银行高达18.1%,跨境理财通也火热
一瓶面膜卖1800元,中国贵妇爆买伊菲丹,雷军曾参股的这家国货美妆净利飙升135%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工业富联:AI服务器有望增厚利润,研发及供应链实力显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