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改革 助力金融过冬
富有远见地彻底推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使社会经济增长回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显而易见,这正是全球和单个国家经济与金融的健康复苏之路。
这次发端于美国次贷市场的全球性金融海啸的根源何在?如何走出危机?
关于这次危机原因,国内外充斥大量似是而非的观点,它们显然会妨碍正确把握问题、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有的人将这次危机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华尔街的贪婪,有的人则片面地归结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失败,还有的人认为是金融衍生品惹的祸。
事实上,这次危机是政治、经济、货币、金融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宏观层面而言,这次危机的最终原因,在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背景下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作为全球基础货币的美元发行泛滥,货币供应量缺乏约束,包括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推动人们大量举债和信贷过度膨胀,从而引发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这种过剩,一方面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刺激普遍的过度投资,形成巨大的经济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导致严重的经济增长过度和过热,出现全面的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各种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飞速上涨,加工业或制造业的企业收入受到严重挤压,全球经济步入了一个不可持续的扩张之路;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中出现金融化过度,金融资产与金融市场交易规模高速膨胀,触发了大量投机活动和投机泡沫,也同时在需求和供给两边为美国房地产领域中活跃的次贷活动、复杂的衍生品投资和信贷泡沫的发展提供了合宜的市场土壤。
就微观层面而言,这次危机的原因,一是在不透明的场外市场中信息与知识不对称、市场竞争约束与监管约束不完善条件下的中介失灵、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和声誉机制失效。二是华尔街金融机构管理层与员工激励机制失当。三是监管不足背景下投资银行为获取短期高回报而发展极为复杂的多级衍生品,包括利用交易对手方在这些复杂产品契约安排方面的无知而使其承担不对称的高风险,自己则从中获得高收益。
就政治层面而言,这次危机的原因,在于政府长期以来为满足民众的愿望而偏好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贷政策。政治家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产生了一种货币供应过度和刺激流动性过剩的长期性内生倾向。上述政府方面的政治因素作用表明,这次金融危机与政府深度介入社会经济与金融过程有关。因此,所谓这次危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失败和凯因斯主义的胜利的说法,无疑是对危机原因的错误解读。
社会经济和金融的周期性调整,是对经济和金融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内在失调所作的一种校正。政府的“反周期政策”和“危机救助措施”存在着两种取向:一种是媚俗地向民意示好,短视地维持现状,通过强行刺激让经济继续沿着过度扩张的轨迹运行,甚至用更大的泡沫来代替原有的泡沫,用更大的结构性扭曲来代替原有的扭曲;一种是富有远见地彻底推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使社会经济增长回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显而易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正是全球和单个国家经济与金融的健康复苏之路。
作者系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两度得主
无薪休假
“无薪休假”是金融海啸裹挟入境的新词,游荡在法律的真空地带,无枝可依。
市场经济越成熟,炒鱿鱼成本就越高,无薪休假因此应运而生。其含义是,你可以保留工作,但要过一段准失业的生活,报酬缩减到几近于无。
无薪休假是文明的结晶、劳资博弈的产物,与免于匮乏的天赋人权有关。
无薪休假并非资方一毛不拔,在海外,休假者社保和福利有保障,复职后可能还有补偿;无薪休假也非放假无限期,它是解雇的温柔版本,是劳资双方皆有利可图的约定。
经济严冬,饭碗脆弱,无心休假的人,都有得到无薪休假的可能。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