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压力下的忙碌
备受指责,压力沉重,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履职不到一年的“质检第一官”王勇如何带领全国质检系统22万员工迎接质检工作的新挑战?如何加强食品安全,重拾国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如何挽回国际声誉,担负起重构“中国制造”的使命?
无奈的抽查
三鹿事件后,质检总局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李长江局长引咎辞职,“好多人都感到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甚至有人打起了开溜调离的小算盘,质检总局新任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吴清海曾这样向央视记者描述那段日子。
质检总局的成立要追溯至2001年,当年国务院决定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部级),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
2004年,质检总局从卫生部门手中接下食品安全这块烫手的山芋,监管范围进一步扩大。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规定,从计量、标准化、进出口检疫、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到几乎所有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全部归于质检总局麾下,一位基层质检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接管食品安全时,基层质检部门几乎没有单设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更没有专业的食品检测人员,接管后人员编制也没有相应增加多少。
长期以来人员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质检系统。某地级市质监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己所在的市下辖四区一县,市质量监督技术局和下属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要负责四个区的质检工作,市质监局工作人员有50多位,但是真正一线的监管人员不过十几人,要负责食品、水质、石油、化工、纸品、机械、电子电器、皮革、鞋帽、服装、玩具、珠宝、工程材料等400多种(类)产品、3000多家企业的质量检验工作,这还不包括更多的小型家庭作坊式企业。
“工作重点主要是在食品安全方面,基本上都是抽查”,该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就算再问责、再加班、十几个人也忙不过来,光是抓食品安全就已经焦头烂额了,加之装备、经费十分有限,“每逢开展生产专项治理整顿时,我们就只能到处请外援,而平时就只能祈祷企业千万别出事”,据该人士表示这种情况各地基层普遍存在。
艰难的垂直管理
不光地方质检机构是这样的情况,质检总局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毒奶粉事件以后由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转任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的吴清海曾经表示,3年前食品生产监管职能从卫生部划归质检总局,从上到下没有给一个编制,“全国专责食品生产监管的内设机构1200个、人员总共只有1400人,而他们面对的监管企业超过45万家。”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一位领导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他常常受到各种抱怨,认为质检总局对缺陷产品的管理和召回力度不大,但是他所在的部门要负责缺陷产品召回、重大产品质量事故调查、产品质量三包等多项工作,却只有3个编制,“限于人力物力,实在是抓不过来。以后会慢慢好起来吧。”
收入指标问题也成为困扰质监部门的难题。地方质检机构虽然表面上是垂直管理,但地方政府会把质检局看成政府组成部门,因此在对地方纳税的重点企业进行监管的时候,质检局必须“看脸色行事。”而利益导向和机制设置,决定了地方质检局的“不作为”。前述市质监局工作人员表示,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是基层质监局收入指标问题还是普遍存在,并且直接和工资奖金挂钩。
在
寄望协会的力量
如何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工作,许多业内专家纷纷支招。一位不愿署名的食品安全专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可以考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该人士表示,人类已知的化学物质已经超过40万种,受环境影响与制约的食品安全风险愈来愈大,现在的食品生产监管打的是“化学战”,把所有非法添加的物质都面面俱到地检测出来,对质监部门而言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食品行业的“潜规则”却很难瞒过行业协会的眼睛,因此行业协会监管企业,质检总局监管行业协会,或许会有很好的效果。
环保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对时代周报记者建议:应该将检测机构与政府机关脱离。现在有很多的声音质疑质监,既为检测者,又为执法者,两者难免不被人联系到暗箱操作。“很多专业的检测机构发现不了问题,要由媒体或者其他组织发现。”这就是政府下辖检测机构的弊病。
基层的一位质检因此检测检验机构应该推向社会,也有利于这些机构在竞争中更快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人员希望坚决制止执法与经济收入挂钩的做法。质监工作主要就是执法,若执法者都重经济利益而漠视法律,又谈何公正,谈何科学,谈何责任?徒助长歪风斜气。不少地区明着说没有,实际上却以经济收入来考核执法人员,奖惩与收入挂钩。此做法不禁止,对质监今后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