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学深圳 细数六不足
学习深圳好榜样
王晓玲带来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考察团。市文化局、新广局的领导干部,各区、县级市宣传部长以及市属文化传媒企业的负责人,悉数在列。
就在王晓玲抵达深圳的同一天,副市长徐志彪带领广州市科技局干部赶赴深圳,考察自主创新工作。负责市委领导活动日程安排的市委办公厅综合处邓建富处长回忆说,考察组出发前,“专门给深圳方面发去了函,商定调研主题和座谈人员的安排”。
“这样高规格的考察团还有5支,分别由市委常委和分管副市长带队,考察主题涉及从产业转型升级到党建等多个方面。”邓处长说。其中,常务副市长邬毅敏负责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副市长苏泽群带队考察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工作,市委组织部长方旋泽带队学习党建。
“这次学习是全面的,但也要有所侧重。”邓建富说。在他看来,广州就是要全面找差距、找不足。按照要求,每个专题的考察组都要在6月底之前上交详细的考察报告,并“发放给全市党政机关学习”。
在邓建富的印象里,今年广州市的领导外出考察活动比前两年“少了很多”。除却
省会广州市已经成为全省“学习深圳”号召的第一个响应者。
有2223年悠久历史的省会城市开口承认向成立仅30年的“小兄弟”学习,难免带有一丝羞涩。市委出台的决定中特意强调了这样一句,“向包括深圳在内的国内外先进城市学习,是广州市委、市政府一贯的主张”。
“十年前,我们也曾学习中山。”市委办公厅综合处邓处长说。当时有感于广州市内“马路经济”和小广告的顽疾,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黄华华也曾带队去中山学习城建工作。“中山在这方面搞得好,我们自然要去学习。”
省会和特区之间,不过百余公里的距离。作为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双核”,两地的官方和民间交流却一直平淡。直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州市密集派出7支考察团凸显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广州的不足正是深圳所长
王晓玲和徐志彪带队考察学习的背后,是广州市日益清晰的城市发展战略。广州市要建设国际大都市、广东“首善之区”。
在广州的现场办公会上,省委书记汪洋直言,在资源配置和产业调控两个“现代中心城市最核心的功能”上,广州“还有不小的差距”。他还列举了广州的6个不足: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中央商务区综合服务功能不突出、金融业发展滞后、总部经济发展缓慢、创新能力不强,对区域产业活动的调控能力较弱。
广州的诸多不足恰恰是深圳的优势所在。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认为,广东全省要学习深圳,主要是基于后者的“改革有代表性”。在他看来,深圳在国际化和市场化(尤其是产权市场、高新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已经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产业竞争力已经上去了”。
“广州全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在1000亿元左右,仅仅相当于深圳华为一个企业的产值。”毛艳华举例说。
在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公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深圳在国内294个大中型城市中的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位居第二,仅次于香港,高于北京、上海和广州。
“广州向深圳学习,具有一定的深意。”广东商学院教授王先庆说。他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的继续。它要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的政治经济进程与之相适应。就此而言,深圳在科学发展上的备受赞誉从逻辑上构成了一种“示范”。
深圳的“改革意识、创新举措和发展模式”,也成为汪洋提及的重点。他这样诠释深圳的榜样作用:“深圳过去走过的路,全省也要走;全省现在要做的,包括这次现场会所要求的,深圳都已经开始做了。”
深圳是汪洋在珠三角现场办公会的第7站。9天时间里,省委书记的足迹踏遍了珠三角的9个地市。此行的原因是,汪洋“感觉到各地在落实纲要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体制性的困难”。
这是最坏的年代。今年一季度,广东省GDP增长率仅为5.8%,同比大幅回落近半。东莞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作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地区,珠三角正在竭力地寻找走出低谷的途径。
广东省自去年开始推进的“腾笼换鸟”和“双转移”战略,遭遇金融危机,大量企业停工减产甚至破产。一时间,省内争议声四起。
去年年底,汪洋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重申产业转型的决心,声称广东“坚决不再回到传统发展老路上去”。在他的力推下,“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经成为全省首要的任务。
汪洋的行程安排非常紧张,一般是“上午参观、下午开会解决问题”。
深圳的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给全省官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年,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5100亿元,比重接近六成。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接近4亿元、税收则达到1.45亿元。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汪洋称赞深圳在围绕破解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难题时,开始探索出一条高端取向的发展新路。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