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5•12”地震 应记录亡者姓名

2009-07-16 17:16:46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仔细想想,你是如何度过上周二的?

如果你已经记不清了,或者这一天你的生活和平常没什么区别,那么,请回忆一年前的这一天,你经历过什么?在之后的一个月里,你曾经有过的悲恸、爱心、感动、承诺,今天,还记得吗?

上周二,2009512,是“5·12”大地震一周年。

我们在上班,我们在开会,我们在上课,我们在逛街,我们在恋爱,我们在生活。

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了纪念,我们从网络上看到了哀悼,我们从报纸上看到了报道,然而我们有没有问一下:我们该不该有所行动?我们该如何参与纪念?

一年前那场持续100秒的地震,造成了近10万人遇难或失踪,30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但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比而言,大多数国民并非震灾的直接受害者,在短暂的悲痛与献爱心之后,生活恢复了常规,记忆逐渐淡薄。

我们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参与地震纪念?我们不是遇难者、受伤者的亲人,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我们远隔千里,我们完全陌生。我们不知道遇难者的名字、不了解受难家庭背后的悲情,我们失去了一个个具体的纪念对象。

对于大多数国民而言,我们只能把地震作为一个整体事件去纪念。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关于地震的记忆是混乱的、模糊的,我们的媒体在用重建、信心、团结、力量这样的词,来替代纪念,这些当然是纪念的重要部分,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纪念。

这就回到纪念的意义上了,作为整体的纪念,最重要的意义应该是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启迪。我们的纪念是为了准确地把每一个个体关于灾难的体验、记忆记录下来,并转换成整个国民、人类的记忆,避免未来再发生类似的灾害。

这种记录应该是真实的、个体的,记下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并公布出来,把他们的名字刻上纪念碑,永远保留下来。因为没有这些真实的名字,对汶川大地震的纪念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失去了这些真实的名字,也就失去了汶川大地震的历史。没有他们的名字,纪念这场灾难便空洞而无实际意义。

在这点上,“5·12”可以做得比过去更好。南京大屠杀,我们说出了一个30万的抽象数字,然后并没有那些名字,直到2007813,《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在南京发布,其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共3本,收录了8242名遇难者的资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共4本,收集了2592名幸存者的资料,这是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70年来,国内外首次以“名录体”的形式出版的图书,尽管如此,824230万还相差太远。

另外一场灾难,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媒体上几乎没有关于灾难的具体报道,取而代之的是“一次地震就是一次共产主义教育”!“我们以大批判开路,狠批阶级斗争熄灭论、唯生产力论、物质基础论,促进了抗震救灾”、“感谢毛主席,感谢解放军,让咱们唐山人民吃上了友谊米,喝上了感情水,穿上了风格衣。”直到3年后的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新闻才得以披露。30年后的2006年,唐山市档案馆表示,将从各个街道和村庄入手,收集系统的24万多名死难者资料,以形成包括名字和基本情况在内的每个遇难者的系统资料。

今天的信息要远远比70年前、30年前更发达,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并期待,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名字能够尽早整理公布,开启中国纪念自己普通公民的先例。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腾讯网评论频道主编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