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戛纳之路

2009-07-15 14:57:15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很多人都说“戛纳是中国电影的福地”,严格来讲相比柏林、威尼斯,戛纳对华语电影的奖项肯定上更为严苛。

50年前,台湾导演田琛的《荡妇与圣女》正式入围戛纳竞赛单元,掀开了中国电影闯戛纳的旅程,此后漫长的20年多半是台湾、香港的华人导演出席,特别是1975年胡金铨凭《侠女》一举夺得了当年的最高综合技术奖,为中国电影写下里程碑的一页。直到1979年,大陆的谢铁骊的《早春二月》才正式参展,1983年,由岑范执导,严顺开主演,改编自鲁迅先生名作的《阿Q正传》被组委会选中,成为第一部正式参加角逐“金棕榈”大奖的中国内地电影。谢晋的《牧马人》、杨延晋的《小街》、于本正的《日出》、谢飞的《湘女潇潇》、黄建新的《黑炮事件》也在此期间一起亮相戛纳,从此,大陆导演成为华人电影在戛纳的生力军。

高潮出现在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夺得“金棕榈”大奖,标志华语电影站在了世界电影节的最高端,此后张艺谋的《活着》、姜文《鬼子来了》获评审团大奖,王家卫《春光乍泄》,杨德昌《一一》获最佳导演奖,葛优和梁朝伟拿过两次影帝等,却再也没有人问鼎过金棕榈。当新世纪开始,第六代导演集体接棒向戛纳进军时,拿金狮拿到手软的贾樟柯,从未染指金棕榈,王小帅《青红》只是获得一个边缘的评委会奖(不同于相当于银奖的评审团大奖),娄烨冒着被禁映的风险多次入围戛纳,也仍然空手而归。

从今次的戛纳官方选择名单看,戛纳“在路上”的名单还是第六代—虽然娄烨以港片身份参加—相比上一届尹丽川的《牛郎织女》、刘奋斗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年轻的大陆导演名字更少了,贾樟柯警觉地发现:“选来选去最后还是没有更年轻的一代,实际上是警告我们自己,在创作力方面是不是出了问题?”因此他推荐人们多关注“特别展映”单元里赵亮的纪录片《上访》,这是一部从1996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坚持了12年,直到北京奥运会期间才完成拍摄。

 

曾说过“走到戛纳就是胜利”的贾樟柯,通过这届的戛纳电影节竞赛名单更坚定了这个信念,奖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断发掘新的年轻导演让国际电影节人看到,今年后半年他监制的三部年轻导演的作品就要开机了,如果赶得上国际电影节选片他就会尽力推荐:“不只推荐我监制的,只要是好电影就不要埋没,但最终还是看导演自身创造力,还需部分要靠影片的艺术质量说话。”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扣非净利稳增长,现金流创新高!九州通去年经营质效双增 营收突破1500亿元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品牌升级聚焦高钙,奶酪博士发布行业首个儿童奶酪团标,同步上线10余款新品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