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当商业遇见政治
2009-07-14 14:21:19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并不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首次遭遇挫折,也肯定不是最后一起。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此类事件出现的频率可能会越来越高。从以往多起失败的收购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涉及到资源并购,政治因素都或多或少地起到阻挠和妨碍作用。
俄罗斯不惜修改法律
2002年12月18日,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竞拍会在莫斯科举行。原本气氛应该很热烈的拍卖会这次却显得很冷清,整个拍卖过程极为平淡,仅用了三四分钟便宣告结束,最后获准参加拍卖的7家公司代表,只有3次举牌竞价。在拍卖会举行的前夕,原本呼声很高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然宣布主动退出。
斯拉夫公司是俄罗斯第9大石油公司,拥有20个油田及区段开发许可证。按照俄罗斯方面的最初设想,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起拍价为17亿美元,市场专业人士据此估计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售价最终可以达到25亿美元。但最后的拍卖结果却让人吃惊,由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与“秋明石油公司”共同组建的“投资石油公司”仅以高出起价1亿多美元的18.6亿美元价格竞拍成功。
这其中,俄罗斯杜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内的竞标者在最后期限内递交正式申请后,俄罗斯国会通过一项建议案,反对俄罗斯将实行私有化的国有公司股出售给外国公司。俄国家杜马也发表一项声明,该声明引用1993年私有化条例第5条的规定,即在私有化过程中,不允许另外一家国有股份超过25%的俄罗斯公司参与私有化。杜马随后投票对该私有化条例作出补充,将这项法律规定的适用对象扩大到外国的法人和自然人。中石油相当于被剥夺了资格。
加拿大多方联手围堵
2004年9月,中国五矿集团向加拿大著名矿业公司诺兰达矿业公司提出动议,希望能整体收购对方。10月7日,当时的加拿大工业部部长戴维·埃莫森表示,在中国五矿收购诺兰达公司的问题上,他将会把人权问题考虑在内。
随后,加拿大左翼反对党新民主党公开反对收购计划,尽管当时的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表示支持收购计划。但加拿大媒体发动的密集宣传攻势一直没有停息,加拿大国会左右两派议员联手夹攻收购案。
加拿大发行量最大的《多伦多星报》发表社论呼吁联邦政府要谨慎处理诺兰达收购案。社论指出,诺兰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苏伯瑞盆地开采镍矿已有80年历史,该矿场至少还可以再开采100年。加拿大政府若批准中国五矿收购诺兰达,无异将加拿大上世纪80年来开采镍矿尖端技术和财富拱手交给中国。
加拿大最大的反对党保守党公开要求加拿大政府出面阻止这一收购计划。该党的一名议员在国会质疑政府:“中国那么有钱,为什么加拿大国际合作部每年还要向中国提供用于援助贫穷国家的发展资金?”
2004年11月,由于双方在收购价格上存在分歧,始终没有达成协议,诺兰达方面中止谈判。
美国政治敌意为先
2005年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撤回了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竞标,使中国公司当时在海外的最大一起收购案,经历40天的风雨后,终以饮恨告终。
2005年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斯诺当日表示,如果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成功,美国政府将从国家安全考虑,对这一收购案进行审查。2005年7月13日,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就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举行听证会,绝大多数与会专家和美国前政府官员提出质疑,认为这起并购案将危及美国国家安全。
多次交锋过后,中海油收回了并购意向。
《华尔街日报》当时的报道称:中海油的退出使这宗饱受美国政界反对的竞购画上了句号。该报的另一篇文章称:在美国有些人从根本上反对和害怕中国,北京常常被置于一个双重标准下,中海油的失败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这是一个耻辱。文章还说:中海油是一家最现代和具有西方思维的公司,但它却成了华盛顿反对中国情绪的牺牲品。
BBC的报道认为,美国政治确实是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最大的阻力。除纯粹价格考量之外,中海油的收购其实早已在美国成为政治事件。中国企业赴美收购,应该了解到并购的价格并非说谁出价最高就卖给谁。这可说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买卖。
法新社说,中海油即使提竞价对于消弭华盛顿的政治敌意也毫无帮助,因此决定撤销收购。
俄罗斯不惜修改法律
2002年12月18日,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竞拍会在莫斯科举行。原本气氛应该很热烈的拍卖会这次却显得很冷清,整个拍卖过程极为平淡,仅用了三四分钟便宣告结束,最后获准参加拍卖的7家公司代表,只有3次举牌竞价。在拍卖会举行的前夕,原本呼声很高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然宣布主动退出。
斯拉夫公司是俄罗斯第9大石油公司,拥有20个油田及区段开发许可证。按照俄罗斯方面的最初设想,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起拍价为17亿美元,市场专业人士据此估计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售价最终可以达到25亿美元。但最后的拍卖结果却让人吃惊,由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与“秋明石油公司”共同组建的“投资石油公司”仅以高出起价1亿多美元的18.6亿美元价格竞拍成功。
这其中,俄罗斯杜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内的竞标者在最后期限内递交正式申请后,俄罗斯国会通过一项建议案,反对俄罗斯将实行私有化的国有公司股出售给外国公司。俄国家杜马也发表一项声明,该声明引用1993年私有化条例第5条的规定,即在私有化过程中,不允许另外一家国有股份超过25%的俄罗斯公司参与私有化。杜马随后投票对该私有化条例作出补充,将这项法律规定的适用对象扩大到外国的法人和自然人。中石油相当于被剥夺了资格。
加拿大多方联手围堵
2004年9月,中国五矿集团向加拿大著名矿业公司诺兰达矿业公司提出动议,希望能整体收购对方。10月7日,当时的加拿大工业部部长戴维·埃莫森表示,在中国五矿收购诺兰达公司的问题上,他将会把人权问题考虑在内。
随后,加拿大左翼反对党新民主党公开反对收购计划,尽管当时的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表示支持收购计划。但加拿大媒体发动的密集宣传攻势一直没有停息,加拿大国会左右两派议员联手夹攻收购案。
加拿大发行量最大的《多伦多星报》发表社论呼吁联邦政府要谨慎处理诺兰达收购案。社论指出,诺兰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苏伯瑞盆地开采镍矿已有80年历史,该矿场至少还可以再开采100年。加拿大政府若批准中国五矿收购诺兰达,无异将加拿大上世纪80年来开采镍矿尖端技术和财富拱手交给中国。
加拿大最大的反对党保守党公开要求加拿大政府出面阻止这一收购计划。该党的一名议员在国会质疑政府:“中国那么有钱,为什么加拿大国际合作部每年还要向中国提供用于援助贫穷国家的发展资金?”
2004年11月,由于双方在收购价格上存在分歧,始终没有达成协议,诺兰达方面中止谈判。
美国政治敌意为先
2005年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撤回了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竞标,使中国公司当时在海外的最大一起收购案,经历40天的风雨后,终以饮恨告终。
2005年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斯诺当日表示,如果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成功,美国政府将从国家安全考虑,对这一收购案进行审查。2005年7月13日,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就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举行听证会,绝大多数与会专家和美国前政府官员提出质疑,认为这起并购案将危及美国国家安全。
多次交锋过后,中海油收回了并购意向。
《华尔街日报》当时的报道称:中海油的退出使这宗饱受美国政界反对的竞购画上了句号。该报的另一篇文章称:在美国有些人从根本上反对和害怕中国,北京常常被置于一个双重标准下,中海油的失败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这是一个耻辱。文章还说:中海油是一家最现代和具有西方思维的公司,但它却成了华盛顿反对中国情绪的牺牲品。
BBC的报道认为,美国政治确实是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最大的阻力。除纯粹价格考量之外,中海油的收购其实早已在美国成为政治事件。中国企业赴美收购,应该了解到并购的价格并非说谁出价最高就卖给谁。这可说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买卖。
法新社说,中海油即使提竞价对于消弭华盛顿的政治敌意也毫无帮助,因此决定撤销收购。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