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如何“免疫”

2009-07-09 21:05:59
来源: 时代在线网

624,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作了《关于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署首次自我点名、首次曝光虚假高新企业逃税、首次专项调查财政体制,报告中的三个“首次”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仔细分析三个“首次”,其实异曲同工,指向都是财税体制。比如首次自我点名的“教育部、审计署等15个部门本级年初预算有103.92亿元未细化”,指向的是公共、透明的财政体制。而虚假高新企业逃税,则不仅仅暴露了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应该引起人们思考的是,我们是否不应该再以某种人为的阶段性发展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进步,除了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对涉及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的企业给予更高的准入门槛和更高的税收以外,是否应该给社会各行业、各产业的自然发展以更为宽松、自由、平等的税收环境?

而首次调查的财政体制,则再一次证实了分税制的后遗症。主要表现在基层政府自主调控财力较小,事权与财力不完全匹配;部分地方收支管理不够规范。虽然在分税制背景下,更高层级的政府掌握的财力越大,具备越来越强大的宏观调控实力,但专项调查暴露出的问题也表明,调控实力并不等于调控能力,在审计报告发现的“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部分地方收支管理不够规范”等三大突出问题中,第二位的突出问题就是“地区间财力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

而数据表明,去年60%多的政府资金是通过转移支付完成的,说明分税制下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效率不高,徒增财政成本不算,还大大激发了各地政府“跑部钱进”,增加了腐败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分税制进行改革,让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统一起来。

分税制不仅在转移支付环节增加了如前审计长李金华所说的“跑部钱进”的腐败空间,也直接恶化了税收环境和企业生长环境,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环境。审计署在税收征管问题的抽查中,发现62个县级国税局违规向169户企业提前征税或多征税款23.4亿元;抽查214户企业,国税部门违规将71户企业的130.92亿元税款延期征收,占这些企业当期应缴税款的54%

除了完善和改革税收体制,税率本身也应该通过立法或修改法律等形式进行调整,降低税率,减少企业和政府讨价还价的寻租和小金库空间。单靠审计署的审计是挂一漏万的,被审计出问题时可能是“延期征收”,未被审计或审计而未被发现问题,则有可能是寻租或充实了小金库。

虽然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的定位,着眼于从体制上预防问题,是个不错的方向,但同样,审计署发现问题公开问题,亦是它的重要职责,也是公众知情权的需要。这并不存在“把审计署当监察部”的倾向。

虽然从现实情况看,最重要的不是审计署揭不揭露问题,而是监察部、司法部等执法能不能跟得上。但公开披露问题无疑有助于形成有利于执法和监督的舆论环境,督促相关的司法、监察部门有所作为,也督促有问题的政府部门努力改进。如果每年的审计中,各部委都暴露出问题,最后法不责众,终将影响审计本应发挥的作用,使之成为无关痛痒的一阵风。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知名时评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