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脸色调饮食

2010-09-08 06:51:35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本刊记者 江南 实习生 李燕红

指导专家:刘文静(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治医生,博士)

观察人的面部气色即可望其表里,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神医扁鹊拜见蔡桓公,一见即知其病将入膏肓,扁鹊转身即走。

脸色,中医称为面色,可以直接反映体内脏腑的问题。《黄帝内经》有云:“人的12经脉、365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在中医看来,面色能够反映人整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的健康状况。当五脏出现问题、体内的气血变化时,面色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脸色反映出来的身体状况,该怎么调理饮食呢?

何谓健康面色

说起健康的脸色,人们总会想到“白里透红”这个词。但并不是说拥有“白里透红”的脸色才是健康的,中国人的健康肤色,更多的是黄皮肤中带有血色的红润,皮肤富有光泽,有弹性。

中医把面色分为主色、客色和病色。所谓主色,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肤色;客色,则指气候、饮食、情绪变化、运动、工作环境等导致的脸色变化,比如运动后脸会泛红,寒冷的冬季脸会略显苍白……这都属于正常范畴。在黄肤色的基础上,还是有人会偏黑、偏白、偏黄,也是正常的;而在不健康的时候,出现的黄色、白色、黑色等,中医称之为“病色”。

五行五季五色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和五季之分联系到一起,再根据五季,把五季对应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当五脏出现问题、体内的气血变化时,面色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季,即指春、正夏、长夏、秋、冬;而五色对应的是人体的五脏,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因此中医讲究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养生之道。

中医中的“常色”,是指人的正常肤色对应着五季的颜色:春天脸色偏青,正夏脸色偏红,长夏偏黄,秋偏白,冬偏黑。在身体无出现重大疾病的情况下,这样的脸色属于正常的脸色。如果皮肤的颜色与平时的肤色有180度的突然转变,出现“青、红、黄、白、黑的病色”,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因素外,就要考虑疾病或亚健康的可能。

青紫脸色

无论你是boss还是员工,青紫的脸色都会令你人气下降。某私企老板罗总就遇到了这样的状况。近日,他敏感地发觉无论是公司管理层还是基层的普通员工,似乎都在躲着他,远远看到他还会绕路。百思不得其解,问秘书才知道:“铁青着脸的样子好像随时要找人开涮,谁见了都害怕!”

【专家指导】

关于面色青紫的病因,中医认为多为寒症、痛症和肝病,为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简单地说,如果血液中的还原血红蛋白(一种没有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就会呈青紫色,医学上称为“发绀”,常常在舌、嘴唇、耳廓、面颊、肢端最为明显。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肝病导致血液中废物过多等,也都会使脸色变为青紫。

春天面色发青、嘴唇发白,多是因为肝脏出现问题,因为肝脏是身体的主要排毒器官。首先需要“清肝”:选择当季新鲜绿色蔬菜,可帮助肝脏排毒。百合、玫瑰花、茉莉花等都是清肝的宝贝,可以用它们来做花草茶,每天喝两杯。

如果是气虚血淤,则要活血化淤;如果是寒冷导致青紫脸色,通常要“祛寒”,多吃些牛羊肉、胡椒、生姜来激发热能,加快新陈代谢。寒气一去,身体“暖和”起来,脸色自然不再泛青。

生活节奏过于紧张,压力过大或者过于劳累,甚至缺乏营养都会使人脸色发青,最好去医院检查检查。这种人的性格特征很明显,比如多疑、爱钻牛角尖、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等。

潮红脸色

年轻的Joey还是常常感觉自己“面红耳赤”、面部烘热,而且嘴唇容易干燥脱皮,失眠焦虑。作为一位公关公司的顾问,常在下午与客户交谈时突然脸色发红,还产生了不少误会,这让她非常苦恼。

【专家指导】

从立夏到小暑的夏对应的是五行中的“火”,对应的人体五脏是“心”,与心颜色一样的则是红色了。中医认为,健康的红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而不是像潮水一样,在某一个时间段突然发红,比如有人会在下午时面色发红,这是不健康的潮红。

潮红的脸色与阴虚、上火有关。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即实火;而两颧绯红,往往是阴虚引发的上火。

“吃苦”是最好的办法,苦瓜、莲子心等有苦味的食物都是最好的选择。或者按摩神门穴:稍屈曲手腕,可以看到手腕部明显的两条筋,神门位于小指那边的筋腱内侧的凹陷处,可以安定心神,泻心火,尤其适合脸色发红且常常失眠的人。

另外,脸色潮红的人可能是由于脾胃湿热而引发的脂溢性皮炎。莲子、薏米的清热燥湿效果最好,热重的可用马齿苋当茶。养阴可使用梨子、百合、冬瓜;山药、茯苓也是常用健脾祛湿的食疗。

护理发红发热的皮肤,可以每天用含有镇静作用的含洋甘菊成分的喷雾湿敷,帮助安抚肌肤,改善发红现象。也可选择一些含有薰衣草等植物成分的保养品或者一些含有植物精油的产品,能安抚躁动的心绪,从而均匀肤色。

发黄脸色

很多体型偏瘦又精神不好的女性都有脾胃虚弱的问题,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影响了气血的生成,人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所以面色发黄没有光泽,肌肤缺乏弹性,因此同样的年龄,就比别人老得快!

【专家指导】

中医认为,脸色发黄多是因为脾虚,湿气重。发黄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为虚症,养生在于健脾;阴黄为肝胆湿热,养生重在清肝。

脸色发黄,可以通过调理饮食、补充营养来改善脸色。比如服用一些补气血的药物食物。如西洋参、党参可以切成小片沏茶饮用,每天5克左右,沏1-2杯即可;阿胶、桂圆、大枣、花生、核桃、黑芝麻、木耳等食物,可以煮粥或做菜。此外,平时要少吃伤害脾胃的食物,如冷饮。

对于偏食、营养不均衡引起的脸色偏黄,最重要的办法是调整膳食结构、补充营养,多吃高蛋白低脂的肉类。养生食物为萝卜、冬瓜、芋头、银耳等温润食物,以及各种粗杂粮豆,如玉米、薏苡仁、荞麦、赤豆、白芸豆、黑芝麻等。

常吃胡萝卜、橙子、橘子、黄南瓜的人也会脸色发黄,手掌发黄更为明显。因此要适量减少这类事物的摄入。

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也是“黄脸”出现的原因,应该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可定期补充胶原蛋白,因为肠胃功能弱,所以可以适当选择便于吸收的一些口服保养品。

苍白脸色

“美白”,可以说是几乎所有女性的毕生追求。我们追求的“白”应该是健康富有光泽的,而不是苍白无血色的。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脸色变得干燥苍白、憔悴无光泽,则要当心肺功能失调。当皮肤的抵抗能力减弱,皮肤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就会出现以上面部表现,还可能让你感到容易疲倦、感冒、咳嗽、抵抗力减弱。

【专家指导】

健康的肤色是白里透红,苍白脸色则是没有光泽、不夹杂血色,都是人们用来形容脸部病态的白色。

中医认为苍白脸色大多为气血虚弱,养生重在补脾胃。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是气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中医认为呼吸系统状况不佳脸色会发白;久病体虚、大出血、慢性肾炎等也会脸色发白;有贫血倾向的人,会因为血红素不足而使脸色容易呈现白兼萎黄之色。

虚则补之。如果没有特别的病症表现,食补是最好的办法!常用的补脾、健脾的食物有:山药、榛子、牛肉、狗肉、葡萄、大枣等;多补充坚果、水果、豆类、鱼肉、鸡肉等食物。

长夏最脆弱的部位是脾,脾喜燥恶湿,而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所以脾脏最需要除湿。

发黑脸色

钟小姐最近常被人称做“靓姨”,令她很气愤,因为以前人家叫的是“靓姐”啊!回家照镜子,她发现自己脸色发黑,还有不少黄褐斑,憔悴的模样真的看不出自己还不到30岁。

【专家指导】

面色发黑的人看起来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脸色没光泽,无生气。中医认为五色对应五脏,黑是跟肾相对应,所以说肾虚的病人往往多见黑面色。此时养生重在补养肝肾,疏肝理气。

寒冷的冬天,肾气最易耗损。所以饮食上首先要少食咸,多食苦,同时要切忌黏硬、生冷的食物。应多食用滋阴、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藕、红薯、山药等。

同时要注意补肾滋水。多食用具有护肾利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木耳、瘦肉、胡萝卜、冬瓜、西红柿、柑橘、柿子、干果类等。核桃、黑木耳、黑豆、黑芝麻、淡菜、枸杞都是补肾佳品,用这些食材煲汤或煮粥食用,给身体长期的调养。

除此之外,黑眼圈也属面色发黑,是由肾虚导致水代谢异常造成的。肾功能不佳而又过多接受紫外线照射的女性容易出现黄褐斑。

在食疗方面可多吃能合成谷胱十r肽的食物,如番茄、洋葱、大蒜、蚕蛹、田鸡、海产品、动物肝肾、葡萄干等;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鲜枣、山楂、柑橘、柠檬、黄绿色蔬菜等;常吃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卷心菜、花菜、海藻、豆类、芝麻等。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