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问

2010-06-19 15:52:2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黄帝内经》,世简称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灵枢》主要讲的是经络和刺法,《素问》主要讲的是基础理论,书中以黄帝和大臣(主要是岐伯)一问一答的形式著成。此外据《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还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但已失传,十分可惜。黄帝内经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一本将传统中华哲学思想与医学结合、融会贯通的奇书,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体与四时季候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人体各部互为应照的整体观念;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正是这本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也正是这本书,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几乎成为中华民族抗拒死亡、抵御疾病、追求健康长寿的中国医学奠基性经典。它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作为医学理论之准绳,历久而不衰。

《黄帝内经》奇在哪?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中记述了: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养生和运气、预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阴阳五行、藏象学说和治未病学说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最大。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渇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晩乎!”仅凭这一段话,《黄帝内经》就足以被称为不朽之作。正是在这种“治未病”(未病先防)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十分重视对预防医学的研究,进而发明了“种痘术”,被誉为免疫学的鼻祖。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盲目地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黄帝内经》啥意思?

《黄帝内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而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这么少的药方,为何能历经两千余年仍深受大家重视,仍然能治病救人?关键就在于《黄帝内经》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黄帝内经》还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以生命为中心,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无为还是有为?

《黄帝内经》的养生秘诀,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它的宗旨的第一点强调:做人、做事要顺其自然,守时、守位,并且始终要保持这种情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凡事要顺其自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要想真正做到就很难了。顺其自然也叫“因天之序”。天的顺序就是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从冬再到春,周而复始。这个顺序是永远不会变的。“春”的原意是指万物随阳气的生发而蠢蠢欲动;“夏”是“广大”或“宽假”之意,指不要约束万物而要使它们尽量地生长;“秋”是“成就”的意思,指成就万物,使万物结果、结籽;“冬”是终了,万物闭藏之意。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了这个顺序,就能健康长寿。现在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身体不健康,就是因为不顺其自然。

现代人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出自与自然相背着的态度。举个很浅显的例子:春天该生发的时候不生发,就会出方方面面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该结婚的时候偏不结婚,那么,他的人生的整个程序会被打乱。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顺着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做了,万事万物就顺当。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就是东西南北,就是春夏秋冬;《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都是一回事。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思考所要做的这个事情在这个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才行。这样做看似无为,实际是有为。如果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就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为什么学《黄帝内经》?

自古以来,人都存在的一个无知的盲点,就是对自我很不清楚。西方的弗洛伊德的学说占据了整个20世纪,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类的自傲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三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原先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哥白尼的学说告诉人们地球是整个太阳系中的一分子。第二次打击是,人们普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可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不是万物之灵,人源于动物,人的进化并不能抹掉他在身体结构和精神气质方面与动物同等的证据。最后,人就只剩下一个自信了,就是说我了解我自己。可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告诉人们: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为到底是由于你内心的什么驱动在发生改变。所以,向内看的问题对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来说都是一个最高目标。西方哲学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认识你自己”,而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是“天人合一”,就是人跟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达到至善。

在学习医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反复体验这样一句话:“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学习《黄帝内经》是我们领悟人身、听闻真法、感恩中国的必行之路。

有人会问: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词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汇。这些词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一番。

我们的人体就如同一棵大树,在外的枝杈都是根部的反映。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的生命活力是来源于身体本身,是从肾精来,是从这些神明来,从生命的高度来。所以,学习《黄帝内经》是在培固我们的智慧元气,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

在西方医学当中,不太讲究神明这个概念。在西医看来,心脏就是一个泵而已,而与神明无关。所以在现在的器官移植当中,有些现象就令人费解。曾经有这么个案例,说有人移植了猪的心脏,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人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慢慢地大家发现他有一个表现:他没事就喜欢用嘴去拱墙。其实,这就是中医里讲的“心之官为思”。意思就是,人如果心气足的话,神明就会反应到大脑当中去,然后慢慢地就会改变人你的行为,也就是说有了猪心就有了猪性。

所以,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向内看,内在地去观察我们的人生,并且看到神明的那个层面。但向内看,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人其实很不愿意向内看,因为向内看很麻烦。每个人都有着顺从天命、活一天是一天的惰性,而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所以不愿意向内看。另外,向内看很痛苦,一旦真的看清楚了生老病死,就像释迦牟尼一样,那就只剩出家了。所以,先是不愿意向内看,然后是不忍向内看,这都是人的惰性决定的。

《黄帝内经》是很高明的“向内看”,是不打开地“向内看”。而西医大多采用的是解剖的方法。仔细一想,解剖有什么了不起,不打开能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才是了不起。所以,中国中医非常了不起,它没有打开身体就知道人体里面内在的气血是怎么回事。那么要凭借着什么“向内看”呢?凭借着“道”去看,凭借方法、规律去看,所以对人的要求很高。因为对人的要求高,所以《黄帝内经》这本书是“自古圣贤皆寂寞”,很少有人理解,这也是《黄帝内经》寂寞的一个根源。

黄帝内经养生辞典

1、长寿根基,首责先天

《内经》认为,长寿与先天禀赋有关,强调人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盾”。生命禀生身父母而有形。先天肾脏精气充足,形体壮实,肢体内脏功能健全,营卫气血流通畅达,呼吸消化功能正常,津液充足,卫外坚固,就能够寿度百岁。

2、盛壮衰老,人人如此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篇》一以10年为阶段,一以每值女子7岁、男子8岁为一阶段,描述了人体从生长、壮盛到衰老的整个过程。前者说明人体气血盛衰,关系着每个人的形体、性情行动的变化;后者说明人体的肾气盛衰,关系着人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变化。人体自幼至老的变化规律,且无论“愚、智、贤、不肖”都是一样的。

3、摄生方法,归纳四项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养生调摄方法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也就是说养生应做到:适应周围环境,避免外邪侵袭;锻炼身体,强壮体魄;节制饮食,意起居;保养精神,保持精气充足。

4、治疗未病,重视预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古代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对于疾病,不着重于治疗,而是着重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这种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至今仍有着现实意义。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