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之下的饮者们
有人对照过太平天国最早的一本官方出版物《天条书》和当时在中国基督徒中流传的马礼逊、郭士立等版本太平天国印书,发现一个最有趣的现象,就是太平天国没有圣餐仪式,这个有趣的现象1854年就被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们发现,他们在访问天京时特意向太平天国官员提出,得到的答案是“圣餐礼居然要喝葡萄酒,可是太平天国认为饮酒是非法的”。
饮酒斩首
甲寅四年(1854年)五月,当时总理国政的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发布诰谕,称“酒之为物,最易乱人性情”、“醉后目无尊长,致生事端”,因此“再四诰谕”,自即日起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人等”被查出喝酒者一律“斩首不留”,知情不报者“一体治罪”,而举报有功者,将被奖授太平天国当时最高的荣誉职务—恩赏丞相。
这项规矩可不是儿戏,杨秀清执法严厉,“军兵左足踏入民宅则斩左足,右足踏入则斩右足”,说喝酒要砍头,那是绝对真砍,不会含糊的。问题在于,太平天国为什么要禁酒?
禁酒诰谕固然是杨秀清所颁布,但诰谕中明白表明,这个禁令的颁布,是根据早先洪秀全所发布的、今天已经看不到的一份禁酒诏旨,也就是说,禁酒是洪秀全的主张。
早在1844年,洪秀全仅是一名热心而虔诚的传教者、还未产生“革命思想”时,就已经在其撰写的传教手册《原道救世歌》里表示“即如好酒亦非正,成家宜戒败家汤,请观桀纣君天下,铁桶江山为酒亡”,从目前流传下的金田起义时期手写《天条书》中留下的蛛丝马迹(文中说求告上帝时要“用牲醴茶饭”祭告,“醴”就是薄酒)可以推究,冯云山最初制订的拜上帝会规章中,恐怕并无不许饮酒之说,但金田起义后禁酒之说记载普遍,则推行禁酒最力的只能是洪秀全本人。
洪禁酒的理由恐怕是多元化的。
他的族弟洪仁玕曾对外国人说,洪秀全自幼就很讨厌酒,认为喝酒误事,这种个人对酒的恶感,表现到朝政上,就是假托上帝旨意,强行让大家以他本人的爱憎为爱憎;他在《原道救世歌》里引经据典,则表明至少从理论上,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禁酒并非仅仅因为个人爱好问题,而是汲取历史教训所采取的、有充足理由的正当行动。
禁令有效
他的禁令恐怕还可以和《圣经》扯上关系。
虽然“摩西十诫”也就是太平军的“十天条”中并无禁酒一条,但《圣经》、尤其旧约里反对饮酒的言论不一而足,洪秀全的基督教知识起源于《劝世良言》,这本浅薄的小册子对旧约的引述远多于新约,这当然也会对洪秀全产生影响,至少可以让他更加理直气壮地把禁酒当作“天父上主皇上帝旨意”。
那么杨秀清为什么要配合?须知如果“代天父传言”的杨秀清不给禁酒令背书的话,这条禁令能否推行都很成问题。
从甲寅四年诰谕中可知,这次禁令的触发,是缘于一个“饮酒误事、目无尊长”的个案。杨秀清对个人权威十分看重,“目无尊长,致生事端”是他决不能容忍的,记载中顶天侯秦日纲的车夫只不过在杨秀清路过时没有起立,就闹出主持司法的卫国侯黄玉琨投河、秦日纲被打板子、车夫被五马分尸的严重事件,“饮酒误事”自然更不能谅解,在他看来,一劳永逸地宣布禁酒,至少可以起一个预防作用,可以少砍许多脑袋。
然而杨秀清的禁酒令和洪秀全的初衷并不一致,洪本意是全国禁酒,让酒从世界上从此消失,而杨的禁酒只限于军队和官员阶层,因此当时的民间照样有酿酒、饮酒的。
1856年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过渡到洪秀全依靠“天话”专权的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洪秀全一如既往地禁酒,并且试图将禁酒令扩展到民间。在后期再版的《天条书》中,“牲醴茶饭”被改为“牲馔茶饭”,酒就这样不留痕迹地从太平天国官书中消失。他的儿子洪天贵福被俘后在供词里写道,洪秀全“并不准众人吃酒”,显然,这条禁酒令至少到
痛饮洋酒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民间,喝酒酿酒的风气依然普遍,江浙一带的地方武装“枪船”靠经营烟馆、酒馆牟取暴利;许多太平军官员也有饮酒风气,《虎穴生还记》等记载都说苏南太平军中吃饭“旨酒错杂”,甚至借口“谢天福”即祭拜上帝喝酒吃肉,《归里杂诗》说杭州太平军将领“遇相识之贼,亦多邀上酒馆,以尽友谊”,而据《辛壬寇记》的记载,温岭太平军辖区内的许多酒馆干脆就是太平军官员自己开的,而且价格公道,酒菜质量也相当不错。
不但外地如此,天京城里也不例外。
李秀成的弟弟李明成曾在辛酉十一年(1861年)
官员聚饮、城内私酿,另一方面洪秀全却不断三令五申他的禁酒令,岂不是很荒唐吗?
洪秀全虽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却缺乏杨秀清的能力,更不屑像杨那样事必躬亲,亲理朝政,而是“永不出宫门”,靠躲在宫殿里发诏旨维持禁令,结果自然只能让这个禁令局限在宫殿围墙内;任何禁令,只有上级官员以身作则,才能上行下效,得到推广,但当时总理朝政的精忠军师、干王洪仁玕偏偏是个“无酒吃不下饭”的人,而且公然上奏洪秀全,要求特许饮酒,居然得到特批,总理大臣如此表率,禁酒令倘不变成一纸空文,才是件奇怪的事。
更重要的是,禁酒令不符合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且不说宫外、军中、民间,他的儿子洪天贵福不过10多岁的少年,在洪秀全死前从没接触过酒,但洪秀全一死,尽管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却“常吃酒”,由此可见,洪秀全的禁酒令,缺乏可行性到了何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