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碧危机的台前幕后

2010-06-19 18:48:31
来源: 时代在线网
2009年冬天,北京市民马赛在餐饮店用吸管喝听装雪碧,喝着喝着,尽然从口中吐出大量汞珠,随后被确诊为“急性汞中毒”。时隔三个月,在2010年年初,通州一名中学生饮用雪碧后,也出现了头疼、眩晕等“汞中毒”症状。

事实上,在首例事件发生后的数月里,几乎没有任何媒体对此展开关注。但随着第二例中毒的突发,公众的视线立刻将线索联系在一起,瞬间引爆了这场“雪碧危机”。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三年前的“带虫雪碧”事件,也在这个时候有了阶段性的结果:该瓶雪碧被认定为所属企业可口可乐公司生产。

为什么总是雪碧?是生产环节泄漏,还是流通环节的人为添加?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失责,还是另有竞争的幕后黑手?老牌含气饮料雪碧,是否会因此“失守”?对于碳酸饮料巨头可口可乐,这又意味着什么?一系列的问号接二连三地抛给了企业,也抛给了消费者。

一瓶雪碧的“转手路线”

两例汞中毒事发后,北京警方介入调查,并委托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对问题饮料罐密封性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当事雪碧罐的密封性无问题。尽管警方也明确表态:“某一个环节定论,并不代表就能够结案。”但是,对于大多数外行人来说,“密闭性无问题”似乎就意味着“没有可能是流通环节人为添加”。

不过,对于这种大众化的理解,雪碧所属的可口可乐公司完全不予认同。

事件发生后,可口可乐公司危机小组成员立即对所有生产设备及流程进行了检查,并对同批次产品留样进行了检测,检查及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产品安全”。

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及传讯部总监赵彦红对本刊介绍说,在北京可口可乐生产厂的雪碧生产线上,每分钟的灌装数量为1100罐,而且当天生产线始终没有停过,因此,生产过程完全不可能人为地加入汞。

“问题肯定不在生产过程中。”在赵彦红看来,从生产厂出来,一瓶雪碧要经过大批发、小批发、超市等诸多环节,最终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此外,运输、储存过程是否密闭、保存是否正确也是影响因素。

的确,当初引起中毒的雪碧确实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渠道。

根据相关调查,北京第一例“汞中毒”发生在西单大悦城豆捞店。而在“含汞雪碧”进入豆捞店之前,已经经过了三道中间商:先从可口可乐北京工厂出厂,随后进入可口可乐位于丰台区的总经销处,进一步被批发到位于丰台批发市场的分销处,最后再经过专门为餐饮店提供酒水的商贸中心。从出厂到饮用,雪碧被转了四次手。

那么,雪碧是否会在流通转手的某个环节中,被人为地投入汞毒呢?一个常识似乎很轻易地就打破了这个猜测。首例中毒者的母亲曾经提出:“碳酸饮料只要有缝,气就跑了,没法做手脚。”她甚至买了多箱雪碧进行实验,只要在易拉罐上用针扎一个很小的孔,罐内的液体就会喷射而出,因此,她断定“雪碧肯定没有开启过”。

事实上,2007年“带虫雪碧”事件的纠结与此极为相似。

当年,一位市民从超市购买了一箱雪碧,喝到第20瓶时,发现未开启的雪碧中,有一只长约3厘米、类似蟑螂状的虫子。按照可口可乐公司的要求,有关部门对涉案雪碧进行了司法鉴定,结果显示:“涉案雪碧瓶盖没有开启的痕迹。”此后,在庭审质证中,可口可乐认可该瓶瓶口的喷码编号属于公司生产的同批次产品的编号范围,外包装、商标与其产品近似。法院结合司法鉴定,认为可认定涉案雪碧为可口可乐公司生产。

面对如此相似的案例,没有开启的、没有漏气的“正版”雪碧是否可能被认为装进虫子和汞毒?

赵彦红表示,在警方的调查结束前,并不想随意推测。但她坚持强调,三例事件都不可能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她也表示,在过去的很多年中,曾有不少饮料企业遭遇类似事件,其中也不乏恶意人为,甚至专门有人从事此类操作。她说:“这些人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办法。”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可口可乐都在坚持“自己也是受害者”。而据透露,针对“带虫雪碧”的认定结果,可口可乐公司也已再次上诉。

销售变化众说纷纭

“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调查都需要一段时间。”赵彦红如是说。不过,在外界部分统计看来,接连遭遇食品安全危机的雪碧,市场销量已经受到影响。

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联合全国一线城市部分商超的监测数据,第二例汞中毒发生后,217日雪碧在整个碳酸饮料的销售占比由之前的13.3%下滑为9.8%。尽管在检测全国近百家大型超市过程中,部分超市也有反映雪碧销量上升,但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认为,这可能是大规模降价促销导致,整体而言,雪碧销量下降,且华北地区下滑速度超过其他地区。

但是,这份数据不但没有得到可口可乐的认同,相反,赵彦红更是直言“该调查并不严谨”。在赵彦红看来,一份严谨的市场份额完整数据,不可能在几天之内确定,而调查结果往往受诸多因素影响,短短几天的市场表现也不能完全说明某单一原因。

尽管如此,可口可乐依然没有透露该公司所统计的市场情况。赵彦红解释说,可口可乐公司专门购买了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市场调查,由于涉及第三方的知识产权问题,透露相关数据并不方便。

为了更加贴近地了解“汞中毒”事件之后公众对雪碧的态度,本刊对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群进行了调查,共收取有效问卷119份。其中,41%的参与者并不会因为中毒事件而改变喝雪碧的习惯,12%的人选择“等待官方调查,暂时不喝”,仅有5%的参与者会在未来尽量回避饮用雪碧。

从科学严谨角度来讲,这份调查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的变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体现了消费者的部分心态。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刊调查的过程中,大部分参与者同时表示:“此前并没有听说‘雪碧汞中毒’事件。”这种现象在南方人群尤为明显。与此相关,走访广州的大型超市、卖场,销售人员介绍说,雪碧销量确实没有受到较大影响。饮料经销商先生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广州的产品是由太古厂罐装的,跟北京的不同。退一万步考虑,即使生产环节果真遭到污染,广州市场也不需要担心。”

市场情况,众说纷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对于雪碧还是可口可乐公司,“汞中毒”绝不是它们第一次面对类似的危机。仅仅是2007年带虫雪碧事件,当时同样被各界关注得风风火火,但时隔三年,却没有人可以断言:“这次危机改变了雪碧的市场份额。”

目前来看,雪碧仍是可口可乐十分看重的碳酸饮料产品。根据尼尔森公司的调查,200912月底,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上雪碧的市场份额为26.9%。可口可乐公司最新公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中国市场销量的增长是29%,其中雪碧的增长超过10%

但是,一些分析师观察认为,雪碧已经在给可口可乐拖后腿了。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陈静说,可口可乐公司饮料在国内市场销量的平均增幅为15%左右,但雪碧的增幅仅为10%,尚未超过平均值。

七喜笑了?

尽管关于雪碧份额是否下降的问题众说纷纭,但是,一位百事可乐的业务员却明显感觉到:“百事的七喜和激浪比以前好卖了。”因为,它们在口味上与雪碧最为接近。

目前在中国,柠檬味碳酸饮料的产品主要就是可口可乐旗下雪碧和百事可乐旗下的七喜。按照常理,“汞雪碧”事件的发生,必然给对手创造了机会。

可是,当可口可乐公司正在被推向风口浪尖时,老对手百事可乐似乎并没有趁机抢夺市场份额的态势。可口可乐赵彦红直言:“七喜与雪碧的距离不是一点点。”

曾经有一份市场调查显示,在广州、深圳、上海、成都等大城市,百事可乐的整体市场份额已超过可口可乐。其中,广州市场上,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份额比率已经达到32。然而,柠檬味汽水领域,百事旗下的七喜却远不是雪碧的对手。在赵彦红看来,可口可乐一向重视雪碧单个品牌的强势推广,而七喜则淹没于百事可乐强大的主品牌光环之中。

事实上,早在2006年的时候,七喜曾经叫板雪碧,他们把当年的目标定位为“动摇可口可乐雪碧的柠檬味汽水霸主地位”。然而,时隔四年,当雪碧频频出现危机的时候,众多行业分析师依然认为:“同类产品无法填补雪碧的空白。”

对于是否会加大七喜的投入,百事可乐公司没有给予回复。但是,从某种角度来看,当可口可乐集中精力做饮料的时候,百事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则更加广泛;可口可乐希望未来提供“全方位”的饮料产品,而百事公司则意欲从纯粹可乐生产商逐渐向产品合理布局的健康性饮料和食品提供商转变。

百事饮料广州公司公关部李远莹对本刊介绍说,如今,在饮料方面,百事公司已在中国投资总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而休闲食品方面,从1993年正式进入中国以来,截至200911月,总投资也超过8亿元人民币。

那么,如果七喜不会加紧投入,在雪碧危机的时候抢占份额,谁在这个时候会笑呢?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对于雪碧来讲,国内厂家生产的可替代性产品很少,雪碧的竞争对手在市场上表现也不强势,因此,雪碧如果销量下滑,将给其他品类的饮料提供填补市场的机会。他甚至表示,可乐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是康师傅和娃哈哈。

这种说法,不无根据。2009年,康师傅表示,正是将可口可乐视作为未来5-10年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某种角度来看,随着可口可乐全方位产品战略的铺开,也意味着在各个饮料领域里招风树敌。

可乐下一战:不含气饮料

虽然招揽了竞争对手,但可口可乐公司赵彦红却表示,他们不会将任何特定的企业和品牌作为敌人:“永远盯着别人,可能很难进步,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消费者的需求。”在赵彦红看来,只有不断地关注市场变化,引领一个新的市场或者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抢占先机。

赵彦红的表述中,可口可乐正在进行的“多元化”战略也是适应市场的一种积极应变。但是,这一战略却被各界看做是:可口可乐面对碳酸饮料市场萎缩的一条退路。

果汁,是这条退路上的明显选择。众多数据显示,碳酸饮料整体的发展势头已经逐渐放缓;果蔬汁的增速也远高于碳酸饮料。去年的这个月份,可口可乐也正是在为收购汇源果汁而忙碌。

不过,赵彦红却说,碳酸饮料在中国的增长依然“非常乐观”,能够保持着双位数的增长。从全球增长来看,中国市场也算增长比较快的。“不含气饮料的发展快,也因为原本基数就低。相比而言,碳酸饮料基数非常大,占据可口可乐70%的业务,增长率就显得逊色于不含气饮料了。”

根据赵彦红所提供的数据,在可口可乐公司的营业收入中,不含气饮料目前只占到三成,旗舰品牌依然是可口可乐、雪碧。

对于可口可乐的“全方位”战略,赵彦红的解释比“退路之说”显得要积极很多。

“全方位战略就是希望提供给消费者最多的选择。即使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果汁、茶、碳酸饮料、水都有可能。我们只是想,在消费者需求饮料的时候,都能在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中找到选择。”在赵彦红看来,这就是可口可乐产品多元化、开拓不含气饮料市场的目的。

赵彦红说,无论从品类来看,还是口味角度,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变得多样化。如今的饮料市场,每年都有新的产品进入,每年也都有产品不知不觉退出,完全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在过去的可口可乐公司发展中,虽然可口可乐和雪碧两种饮料已经有120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深入的品牌印象,但具体到每个不同的市场,可口可乐公司也都有推出其他产品。根据统计,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已有400多类产品,在中国也超过四、五十种。

在赵彦红看来,“全方位”战略已经是很多年就开始实行的事了,只是通过市场的积累,逐渐有所发展,并且更有经验把多元市场做大。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