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传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共为许倬云(1930-)教授出版了11本作品。李怀宇撰写的《许倬云谈话录》是最新的一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资料,主要来自“口述者”的身世和他对五十年来台湾社会的变迁和人事浮沉的评述。下篇环绕的课题跟上篇大同小异,只是李怀宇笔录之余,有时也会主动提出问题,谈话因此变了“对话”。内容方面也比上篇多一些身边“趣事”:
李怀宇在下篇的小引说:“我常想,以
许倬云是西周史专家。依李怀宇列出的书目看,他的英文著作,专书有3本,论文30多篇,其中有小部分是法文和德文的译文。中文著作的单行本,如把台湾、香港和大陆的版本加在一起,共有55种。在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合计78篇。
一个行动不便,正处于发育期间的青年,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吃的是掺了石子的米饭,难得有一天吃得饱。上学时,铅笔用完了,就拿一木块或竹子,削得尖尖的,烧一烧,作代用品。他逃亡的经过,“没讲得很惨,再讲我自己会哭。”1948年底,他到了台湾,在台南做插班生,三个多月后毕业,次年考进台大,先读外文系,后转读历史。经济“起飞”前的台湾,生活也是苦哈哈的。台大学生宿舍的饭菜,虽然不掺石子,但吃惯了就面有菜色,因为不见油水。傅斯年校长很关心学生,经常巡视学校各区,有一次他到学生宿舍看看他们吃的是什么东西,看了一眼,叹了口气就走了。其实校长的日子一样不好过。“当时他太穷了,”
他在台大拿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后,考取了留美奖学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是1957年的事。
我跟许倬云是旧识,但只知他长于著书立说,读了《谈话录》后始知这位读书人还是个不可多得的行政人才。上世纪60年代他在“中央研究院”当研究员时,蒋介石已经把权力交给儿子。“研究院”直属“总统府”。院长王世杰不肯跟老蒋打交道,小蒋是他晚辈,又不愿意“屈尊”相与。结果凡是学术以外的“杂务”,都交给许倬云这个“小萝卜头”办理。“小萝卜头”迫上梁山,也因此结识了好些“朝野人物”。蒋经国1987年逝世。他死后成立的“蒋经国基金会”,基金一亿美元,是个大规模的国际学术基金会。这构想是1983年
《谈话录》涉及的近当代人物共67人。月旦人物,可以是万言书,也可以三言两语疏落如《世说新语》。王世杰任“总统府秘书长”时期,好多时不卖老板的账。“蒋介石有时候批个东西,他不能接受,退回给蒋介石,蒋介石气得撕掉,他捡起来,贴好了再送回去。”许倬云议论他同辈人物,每有独得之见,来日再谈。
作者系香港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