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三十年,青春怎么还没褪色
70年代据说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
1979年留给我太多的记忆碎片。我读小学二年级,大我3岁的姐姐喜欢听歌,不知她从哪里找来了一本本印有流行歌曲歌词和歌谱的小册子。我在刚懂事的时候,就懵懂地发觉,很多信息怎么都是模糊不清的。广播站放歌的时候,播音员从不介绍是谁唱的,谁写的,只说是台湾校园歌曲。《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童年》,它们全是对岸来历不明者,所以全部统称为台湾校园歌曲。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问世
80年代据说是一个骚动不安的时代。
八十年代初,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台强大电波的播放中,李谷一、朱明瑛、朱逢博、苏小明、谢丽斯、程琳的名字走进了人们的心里,他们是文革后第一批流行歌手。但当我们痴痴聆听她们演唱的电影插曲时,我们却怎么也弄不明白她们中的一些佼佼者为什么会遭到有关部门和人士的点名批判。除了李谷一,她们大部分都翻唱过台湾或外国的民族歌曲,都没捅大漏子,唯独是曾经到老山前线,在刚落完炸弹的最前沿,为保卫祖国的边疆战士演出过200场的李谷一,在1980年演唱的《乡恋》被批判为“靡靡之音、黄色之音”,这也是30年里中国内地第一首禁歌。直到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它才解禁。
当时,距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的书籍《怎样鉴别黄色歌曲》问世才刚刚半年。
奇怪的是,内地歌手们把那些来历不明的歌曲演绎得越动听,人们越削尖脑袋想找到原唱版本。为了让这些心爱的歌儿认祖归宗,我只好通过各种报刊杂志的边角余料去捋清脉络,《大众电影》、《电影世界》、《环球银幕》、《上海电视》、《海外星云》,母亲订的这些杂志全部成为我排查故障的线索。就在这种营养不良的半封闭半开放环境里,我顺利地通过“黄色歌曲”发现了邓丽君,通过邓丽君顺路知道了凤飞飞,通过琼瑶‘认识’了刘文正,通过朱逢博版的《橄榄树》找到了齐豫,通过成方圆‘摸到’了罗大佑、通过《搭错车》听到了苏芮。
邓丽君让我们认识“靡靡之音”
在二十世纪的流行音乐里,能把全世界十多亿华人的心连在一起的,只有一个人,邓丽君。为什么?因为她只在乎爱情。对她来说,歌唱就是爱情,就是爱人。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民来说,邓丽君是金曲,也是禁区。在我们的音乐记忆里,邓丽君是第一个敏感的符号。她让我们认识了什么叫“靡靡之音”,什么叫“黄色歌曲”。她的歌被封为禁歌,但事实的结果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七十年代末的南方,邓丽君的录音带甚至被列为必备的嫁妆之一。上天生她,就是让她来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唱歌的。每个老百姓都知道,邓丽君不是靡靡之音,而是天籁之音,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一笔财产。
1983年,我家买了12寸的黑白电视,从此,听歌的渠道有保证了。从1983到1986年,随着《上海滩》、《射雕英雄传》、《万水千山总是情》、等港剧在内地的播出,直接引发了粤语流行歌曲在中国内地传播的狂潮。当迅雷不及掩耳的片尾字幕开始闪现时,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纸和笔早已紧紧的攥在手心。叶振棠、叶丽仪、罗文、甄妮、梅艳芳、徐小凤、汪明荃就是在这最紧张的一分半里奠定乾坤的。他们是中国内地第一代粤语歌发烧友的引路人。我也是一边看片尾的字幕,一边抄主题曲歌词学唱的。因为对歌曲本身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80年代,央视的春晚成为传播港台音乐最强有力的一个途径。张明敏、费翔、奚秀兰、罗文、文章都是在每年最震撼的5到8分钟里一锤定音的。1989年夏天,我又发现了一个强势通道,当年7月30日,上海电台“上录音乐万花筒”节目推出国内第一个流行歌曲排行榜单元,港台歌曲在内地的传播终于名正言顺的走上正轨。
有一种感动再也找不到了
2004年4月,我第一次去香港,参加张国荣迷纪念张国荣的聚会。也就从那时起,华语音乐进入了一个分流的时代。旧的巨星消逝,新的明星升起,新一轮乐坛气候快速形成。但令人惆怅的是:有一种感动却似乎再也找不到了。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时至2004年,我们这些乐评人写唱片评论还不得不先去街上买盗版唱片。记得2004年我买过的3张盗版唱片是梅艳芳的遗作《经典金曲演唱会》、周杰伦的《七里香》和罗大佑的《美丽岛》。
2005年5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连续第二年举行现场颁奖礼,大会特别设置了一个“向80年代致敬”的单元,当罗大佑、黎小田、潘越云、达明一派、朱明瑛、程琳、李克勤、李达成、陈奕迅、容祖儿、古巨基、林一峰、刀郎、周云蓬等几代音乐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那恍如梦中的一幕,相信会在很多乐迷的心中永久铭刻。
2006年7月,我策划了胡德夫内地第一场演唱会。2008年,还是在广州,我们迎来了台湾《大大树》的客家音乐人林生祥、罗思容《每日种树》弹唱会中国巡演;2009年,依然在广州,我们继续迎来《大大树》的泰雅族女音乐人云力思‘泰雅古调’专场。
2009年,游威又有了新的思路,于是从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撤离出来,又创办了一个新的奖,华语金曲联盟奖。我开始脚踩两只船,传媒奖和联盟奖的评审兼顾。这也许说明,华语音乐的又一个30年已经重新上路了。
作者系知名乐评人、华语音乐传媒奖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