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片中的中国
在不久前一美国网站关于“亚洲男人形象”的调查中,中国男人形象大幅好转,数据显示正日益由阴柔向阳刚转变。而时光倒流一百年,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更多像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笔下拖着辫子、满脸阴险的“傅满洲”,或厄尔·德尔·比格斯创造的满口“孔夫子说”的“陈查理”。
一切都要感谢功夫片。几乎与中国电影历史一样长的功夫电影,历经《火烧红莲寺》一拍18集、关德兴主演77部“黄飞鸿”电影的地域辉煌后,终于借由李小龙的截拳道踢进了西方。此后,成龙、李连杰、吴宇森、袁和平等前赴后继地推动功夫片在西方的盛行,《卧虎藏龙》更进一步让西方人对中国功夫的理解由格斗上升至精神层面的“侠”。作为对外输出的最强势文化之一,功夫片重塑着中国的世界形象,尽管这过程充满了误读。
让西方人膜拜的李小龙
难以想象,幼年时被当作女孩子穿着打扮、青春期获得香港恰恰舞冠军、求学时读哲学专业的李小龙,日后竟如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一般,成为功夫精神的肉身代表。甚至拳王阿里都折服他:“李小龙是个伟大的人,他超越了他的时代。”
美国三藩出生、香港成长的李小龙,因为自幼体弱,被父亲送去学武强身,师从武术家叶问。他很快证明自己是武学奇才,别人的一套看家武功步法,他3天便可掌握。于是,在其父担心其打架学坏而送去美国读书前,李小龙已经学会了太极、咏春拳等众多中国传统功夫。
到了大学,功夫成为李小龙除专业哲学以外的另一门热爱,甚至租了校园停车场来开办武术馆。但真正让他成名的还是在唐人街上赤手空拳打倒四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一事,经媒体报道后,李小龙的功夫开始被更多美国白人公众认识。而与众多慕名而至的国外拳师、武术家的切磋,除为李小龙赢得更大名声,也直接促使他自创了融合中西武术精髓的“截拳道”,比起讲究套路的传统武术,后者是更能为好莱坞理解接受的肢体语言。
李小龙也尝试在美国影视剧中出任角色。此前美国主流电影里“中国人”的形象是符号化的:男性不是留着辫子就是戴着“解放帽”的猥琐反面丑角,女性不是风情万种的东方蛇蝎就是痴迷白人主角的异域花瓶。李小龙的好莱坞之路一开始也这样,他不得不扮演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被侮辱的脾气暴躁的中国男孩,或者出演《青蜂侠》系列里戴着面具的华人助手。尽管比白人主角更出风头,在好莱坞制作人眼里他“不过是白人世界中的一名中国人罢了”。
李小龙于是接受嘉禾邹文怀的邀请,回香港出演了《唐山大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他一秒钟打9拳、踢6次腿的速度让摄影机几乎无法捕捉清楚,效果是《唐山大兄》横扫东南亚票房纪录,《猛龙过江》成为香港第一部票房收入超过500万港元的影片。两部电影在1972年的戛纳放映后,掀起全球的中国功夫热,《精武门》在伦敦打破票房纪录,那一年不少欧洲影院每周都在放功夫片。终于意识到李小龙魅力的好莱坞,开始热烈欢迎这个半身裸露、1.73米的黄皮肤小伙子。
在好莱坞电影中的李小龙,经常把身高两米的白人打得鼻青脸肿—这不仅是因为本身便是功夫大师的李小龙,以出神入化的截拳道展示了东方功夫的高超,双截棍因为他而进入美国警方鉴定的危险武器;也不只是因为他手划过鼻尖表示轻蔑、神经质的怪叫助威有催眠一样的吸引力;更是因为他的形象已超越国界和时空,成为反叛青少年与民族自豪的象征。
一代又一代的美国青年人,无论是《周末夜狂热》里的约翰屈伏塔,还是《一举成名》中的德克·狄勒,都曾经在满屋子李小龙的海报中成长。正如阿诺德·施瓦辛格所说:“对像李小龙这样的人来说,其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激励着千百万年轻人追随他的足迹。他们希望成为武术家,他们希望成为电影明星。因此,他们每天都在户外训练几个小时……他对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李小龙让Kung Fu进入美国词典,一扫西方人眼里中国人孱弱形象,以至于多年后当王小波来到纽约时,街头流氓以为凡是中国人都能像李小龙一样地能打,敢抢其他国家留学生就是不敢抢中国人。李小龙所代表的功夫精神不死,直到今天,人们都不相信李小龙去世,非洲人民说他至今还活在肯尼亚。
更贴近武侠的《卧虎藏龙》
李小龙英年猝死后,全世界都在找第二个“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迅速成长,沿着前人的足迹打入好莱坞。被誉为“东方默片时代的基顿”的成龙,擅长将喜剧与动作糅合;出身正规武术训练队的李连杰擅长大开大合的传统武术,然而他们都无法像李小龙那样将功夫提升至更高精神层次而给西方以文化上的浸染熏陶,而更多是停留在与歌舞、喜剧、枪战一样的类型片范畴。滑稽探长、冷面杀手、一言不合就打了起来的僵化面孔,成为功夫片里中国人的新形象。直至《卧虎藏龙》上映,功夫片才免于沦为杂耍的命运。
李安的《卧虎藏龙》,是无心插柳的典型。据投资人之一江志强回忆,李安最初完全是拍给中国人看,所以才会细抠诸如“俞秀莲”见官要换衣服等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细节。然而哥伦比亚投资背景、闯荡好莱坞多年的经验,使得深谙东西方文化的李安不能也无需做出如胡金铨、张彻、徐克等本土韵味十足的武侠片。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中国的江南与大漠—宛如风光片一样秀丽壮阔,飞腾与跳跃—美轮美奂如舞蹈般的武术,隐忍与冲撞—戏剧冲突和莎士比亚有同样的内核。《华盛顿邮报》惊叹道:“当看到银幕上李慕白和玉娇龙像无羽鹤般飞掠水面,观众的感受真是言语难以形容。”
这一段正是袁和平百般劝阻、而李安坚持己见吊钢丝的结果。一反李小龙开创的真实格斗潮流,《卧虎藏龙》里的功夫更贴近武侠,空灵、神秘、反地心引力,在西方人眼里近乎“科幻”之举—该片提供的不只是一种异国情调,也为电影艺术开创了新境界,那是李小龙和简·奥斯汀的结合。”
这部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引起了全球狂热,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是《今日美国》评选的“改变好莱坞的25部电影”之一,同时也是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仅在美国本土便收获1.28亿美元票房。美国影评人认为,这是由于“西方的观众更注意打的是不是漂亮,然后才是故事情节”。但也有评论家反对:“其实当《卧虎藏龙》卖到国际那么多地方时,也代表着其中的中国文化价值观被传播到这么多地方。”这种价值观,不再是简单的功夫片里肌肉男善恶对决,而有更多的人生思考;有东方的侠义精神,也有西方的人生哲理。正如李安所言:“这是一部动刀动枪的《理智与情感》。”
功夫,有别于儒家的中国形象
“谁是在美国最著名的中国人?”在一次由200万美国人参与的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功夫明星成龙、李小龙,孔子排在第四。正如Paul Foster所指出:“孔子的儒家精神给外国人感觉,中国是严肃而充满道德感的;新兴的功夫电影展示的则是中国动感、快速以及纪律性的一面。中国不再是对西方柔顺、谦恭的角色,而是具备优越感、有强国意识的多民族大国,可以在国际社会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导演何平曾称“功夫片是华人对世界电影的最大贡献”,当好莱坞以摧枯拉朽之势几十年如一日地统治世界电影文化时,不少外媒指出中国功夫片是少数能与之抗衡的。的确,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主流文化里出现了中国功夫:《碟中谍2》里吴宇森让汤姆·克鲁斯打出地道的中国拳脚,《黑客帝国》中基努·里维斯在袁和平指导下苦练铁板桥。更不用说昆丁·塔伦蒂诺这个疯狂的功夫迷,居然能将一些香港经典功夫片里的分镜头脚本背下来!而在最能体现美国价值观和精神体系的《星球大战》系列中,核心理论“原力the Force”就脱胎于中国功夫里的“气”。2008年推出的《功夫熊猫》,更是中国功夫与好莱坞文化的完美结合。
功夫片带来的热潮,也让一些人感到担忧。当《卧虎藏龙》风靡北美时,《今日美国》曾表示:“亚洲和中国文化的日益抬头,东西方同化和结合的力道也将会越来越强……可否认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入侵?”
担忧的人群里也有中国人自己。中国人不是每个都肌肉发达、好勇斗狠,也不是每个都能飞檐走壁、摘叶飞花,除了现实里并不存在、美化到神化的功夫,还有什么别的文化可以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