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伦:男人的成長
一个真男人的华丽转身
去年底,冯德伦为我们带来了他独自执导的第三部作品—《跳出来》。这是一部青春励志喜剧大片,由周星驰监制、编剧,冯德伦亲执导筒。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由张雨绮扮演的热爱跳舞的村姑如何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通过影片告诉我们,为了梦想,要锲而不舍地去追求,要不计得失地付出,这样才能跳出困境,超越自己,实现梦想。
与一般励志影片不同的是,Stephen开创了自己的冯氏风格。众所周知,电影业发展至今,各种类型片已经很成熟,励志片也不例外。一般的励志片通过小人物艰难的奋斗历程,再间以亲情、友情来打动人们,从而实现励志的目的。这几乎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要打破模式,拍出新意,谈何容易!然而,同是小人物题材的励志片,冯德伦却不畏困难,勇于创新,跳出窠套,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导演风格。
所谓的冯氏风格,正如冯德伦给自己的定义“我的风格就是下雨”。意思是,不刻意去追求某种外在的形式,而着重于自然形成的感觉。这种感觉仿佛就好比下雨,点点滴滴落在心头。惆怅?落寞?感动……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以动作来包装亲情,并融入喜剧的幽默、爱情的温馨、善恶对决、街舞、音乐等娱乐因素让人耳目一新。少了说教意味,更接近生活,从而让影片的励志精神如春雨润物般细无声地,滋润每个拼搏在梦想之旅上的人。
好事多磨。《跳出去》前前后后拍了4年。起初是由张雨绮和陈冠希主演,两年前就完成拍摄,但后来爆发“艳照门”,不得已删掉陈冠希的戏份,再请立威廉做男主角重拍。这样又用了两年,终于在今年贺岁档与大家见面了。用了4年才拍成一部电影,Stephen却很淡定:“我本来动作很慢,慢慢导,慢慢地磨,中国人不是说,慢工出细活吗?”
他还说,人生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要像影片中彩凤的角色一样,用很正面的态度面对一切难的事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周星驰身上学到了耐心。他觉得成功不容易,很多事情不能着急,不能一步登天,需要耐心地等待。这么一种良好的心态,相信无论在事业还是生活,都会福泽Stephen的一生。
出道十多年,冯德伦组过乐队,出过专辑,演过戏,拍过MTV,但直到他主导的《大佬爱美丽》、《精武家庭》出笼后,人们才记住了这个名字。大片《跳出去》更是让他声名远扬。如今,他是德国畅销杂志《MADAME》采访的首位香港艺人,并被点名称赞是新一代最具影响力年轻导演及演员;获国际权威男士杂志《Esquire君子》杂志年度最具才华男士奖;香港本土的“三最”(最帅、最年轻、最快创下千万票房)导演;被好莱坞著名影星Edward Norton(爱德华·诺顿)称赞为“最hot的中国青年导演”。
冯德伦不再是那个籍籍无名的乐队小歌手,不再是《女人四十》里那个临时演员Cannon,不再是被导演们用来演绎花花公子和新新人类的家伙,也不再是 “莫文蔚的绯闻男友”。他用实力、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我是冯德伦,一名导演。一个真正的男人。
冯德伦,一个华丽的转身,他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不信邪的男人
冯德伦走上导演之路,说特意不算特意,与他相熟的朋友都知道他是那种对理想很执著,却不会利用任何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说偶然也不算偶然,因为偶然中又有点人为因素—冯德伦是个不信邪的男人,一旦认定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也要坚持走下去。也许,这正应了佛教里的“缘起论”,有因必有果,因果相承,“因”是他的不信邪,“果”是他收获的累累硕果,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冯德伦第一次接触导演是2001年。那时,他和谢霆锋等几位好友以香港影坛新手导演的身份导演了《恋爱起义》,这次尝试让Stephen逐渐找到正确的事业方向。回首自己在乐坛闯荡了十来年,走的路却不那么顺:唱歌,唱不过四大天王;演戏,永远花花公子、新新人类的青春偶像。虽然冯德伦自入行以来最喜欢做的就是拍电影,但他至此已经腻了。他想寻找新的突破点来更好地诠释自己,改变人们眼里那个只会靠张脸演戏的长不大的大男孩形象。
由于《恋爱起义》的尝试,不久后便出了一些新闻说冯德伦要当导演了。谁都知道香港的狗仔队,见风就能捕影。当时的Stephen只有29岁。按常人的理解,导演至少也得五十岁以上吧,像张艺谋、王晶、陈凯歌,从没见过三十岁不到、如此年轻的。于是,很多人对冯德伦嗤之以鼻,黄毛小孩也想当导演,太不自量力了吧!有些好心的前辈也劝冯德伦说:“还没到时候。” 所有人都认为,冯德伦太年轻了,不适合做导演。
可冯德伦不服气。他偏偏不信邪。在他看来,要做一件事情,没有什么时候不时候的。在国外,很多导演都是30岁左右就出道了,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概念:导演一定要老到满头白发、满脸胡子了才能当?如果拍的东西很不成熟,即使年纪大把,烂片始终是烂片。
行动胜于言语。再多的言语,再多的例子,也抵不过一个事实。没有行动,说得再好也不过是诡辩手。他深谙这个道理,于是,2004年,冯德伦以新导演的身份自编自导了《大佬爱美丽》。此片上映十六天便冲破千万大关,冯德伦因此也被冠称为“三最”导演,本土最帅、最年轻及最快拥有过千万票房新晋导演。
初试大捷,对一个首次执导的新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鼓励。紧接着,2005年,他又执导了动作片《精武家庭》。《精武家庭》投资达到4000万,当时的香港电影正处于低迷状态,但作为一个新人,冯德伦却获得了4000万的投资,实属不易,这也是对他能力的最好证明。2009年,他又为我们带来了第三部作品《跳出来》。至此,他也不过三十出头,却有了三部作品,后劲十足。
其实,冯德伦不信邪是他自信的表现。他说:“当导演是要有一种天分在里面的,你看东西的角度、逻辑非常重要。好比周星驰的电影,就算他是天马行空,也都有他自己的逻辑。无厘头不是没有逻辑,一个没有逻辑的电影就会被人家骂,因为你突然这样,又突然那样,别人不知道为什么,看着也不舒服。”
冯德伦相信自己的逻辑能力,他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做好导演。从开始懂得用手提录影机,去拍一些人,去分镜头开始,不必用剪接,就能直接完成。他很懂这些基本功。他相信自己的方向感。一个人二三十岁了,如果仍旧没有自己的方向感,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就该做多点尝试,给自己多一点发展的机会,即使失败了,也还输得起。因此,当冯德伦下定决心去做导演了,他就埋头去做了,他不在乎别人眼光,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无愧于心便好。
因为“不信邪”,才有今天的成就。冯德伦也因此开创了事业的一片新天地。人们对他无不刮目相看,这个曾经大大咧咧的大男生不是个花瓶,而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才子呢!
“诚实地去追逐梦想”
梦想,单靠想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行动。
冯德伦在为《跳出去》宣传时说:“《跳出去》实际是很多人的梦想写照。”这何尝又不是他的梦想写照呢?每个人都想“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对于影片里的彩凤来说,是实现平凡村姑如何从农村“跳到”大城市;而对Stephen自己而言,却是从歌手、演员“跳到”导演的一次新挑战。
在拍彩凤那个角色的时候,冯德伦也放进了一些个人的感觉。“你去追求你的梦想,应该诚实地去做,所以故事的最大重点就是诚心去做。当然人生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希望大家也可以像我们片中彩凤的角色一样,用很正面的态度面对一切难的事情。”因此,影片更感人肺腑,让人自心底萌生对梦想的坚强与执着。
冯德伦是一个很执著的人。对于梦想,他从不马虎,而是很诚实地去追逐。
1995年,他刚出道,和雷颂德组成DRY乐队,正式推出过《One》、《Dry Two》、《Dry Free》等三张专辑,并获得该年《劲歌金曲》最受欢迎新人铜奖。三年后各自单飞,冯德伦出了一张个人专辑,歌曲风格以流行为主。在新专辑发行的当天恰逢9.21台湾大地震,新专辑并未受到太大反响。
再后来,冯德伦跑去演戏。演戏才是他最想做的。
1982年春天,《射雕英雄传》正在拍摄一个一群士兵倒下的场景,其中有一个士兵的扮演者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喜剧天王周星驰。同样,德伦演艺事业迈出的第一步是作为《女人四十》中的一个临时演员。1996年,《三个受伤的警察》中,冯德伦是特别介绍的新人,尔后经过《霹雳火》、《愈堕落愈英雄》、《美少男之恋》、《顾城之恋》、《特警新人类》,直到《阳光警察》终于坐上男主角的位子,他从淡淡的不经意的感觉中走了出来,奔向阳光少年的美好前程之中。尽管星路有了起色,却仍旧没能大红大紫。但他从不放弃,他觉得自己尚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自己也还没有把握自己适合演哪种类型的角色,或者还没定型,所以什么角色都愿意去尝试,他执著地找寻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舞台。
为了演戏,冯德伦不惜丑化自己。在《出水芙蓉》中,冯德伦把自己一贯阳光美好的形象一度丑化到极致。在该片中,他减肥15斤,男扮女装垫巨胸,变身
必要时,冯德伦更不畏艰险。拍《犀照》的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亲身在火海中拍摄,多次扑倒在火海里,擦伤了手脚,可依然面无惧色,也不喊苦,十分认真敬业的态度感动了身边所有人,从此,他被称为“拼命冯德伦”。
后来的导演生涯中,冯德伦也继承了“诚实地去做”这个良好的作风。早在决定要做导演时,他就很清楚认识到责任的轻重:“拍长片是有压力的,拍MV拍不好,不会让人赔钱;电影是几千万的投资,那不是开玩笑。” 因此才会“很认真地把它当作一个工作,而不是随便玩玩”。
在首次执导《大佬爱美丽》中,冯德伦既要执导,又要参演,比之前更为困难。“其实做导演又做演员,真的很辛苦。不像做演员时,拍完一个镜头只需看回放,要不再多拍几次便行。但兼顾导与演,要顾及的地方更多,好像画面要怎样设计、演员要穿什么衣服、怎样走,都要想得很仔细。”后来,在执导的第二部电影《精武家庭》里,Stephen更是承认自己有点精神分裂。因为自己既是男主角又是导演,很多时候对自己的身份都很乱。
而这一切,冯德伦都坚持下来了。他说,他的心理调适得很好,顺利或挫折,其实都是人生常态,看淡就不会形成大问题,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如今,冯德伦集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于一身,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从不因此骄傲自满:“我没有为自己定下目标,成就越高越好,不会满足于一些奖项。”
Stephen常说,跟在聪明人后头,永远学不完。他虚心向周星驰、成龙两位前辈学习,不仅学习电影文化,也学习投资上的精准。在周星驰身上,他更学到了耐心。即使当上导演,地位仿佛拉高了一阶,但他还会接受所有的邀请,把它视为工作,从不挑大选小,直到做到位为止。
冯德伦还敢于否定自己。他在早期电影《顾城别恋》里饰演顾城这位疯狂的诗人,结果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大家觉得他比张国荣、梁朝伟更适合演顾城。但多年后,在一次访谈中,他却对自己彻底否定了—“最不满意的是《顾城别恋》中对顾城这个角色的塑造,因为那个时候年纪太小,根本投入不到角色里。故事中诗人最后疯了,把自己老婆杀了。要把这些状态诠释好,我的人生经验还不到。”他认为做艺人就是要精益求精。正是这种较真的精神让他在《犀照》里演技突飞猛进,几乎臻至完善。
爱不够
九年了,被抹杀自己所有的努力而扣以“莫文蔚男友”帽子,他不在乎。在爱情里,冯德伦永远是那个阳光的大男孩,用所有的努力为心爱的公主筑起一座城堡。为了爱情,他逆风而上,承受各种流言与鄙视,正如他的歌词里唱到的:“为爱情冒险的时候,我一定为你一路顶着风。”
因此,有了花花公子之称,有了借女友成名之说,有了吃软饭之说……Stephen不在乎。
九年了,多么长的一段时间;九年了,这份爱太沉太累。终于,如终曲那样戛然而止。这一个突然的停止却激起千层浪。
几乎每个人都把分手的原因归咎于冯德伦的头上:背莫文蔚密会舒淇开心偷吃日本菜,背莫文蔚与翻版林嘉欣寻欢,狠甩莫文蔚与徐若瑄闹市缠绵恋情曝光,有“虐女狂”,分手皆因爱上了离婚女人等等—都是些乱七八糟的谣言。事实上,舒淇是好友,“离婚女人”是嫂子,在与莫文蔚分手之前冯德伦根本不认识徐若瑄……这些,Stephen也不在乎。
如果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那么分手也是两个人的事。曾经深爱的双方,分手了,一方不可能把过错全推至另一方头上,更何况爱情本来就没有对错呢。有些喜欢Stephen的Fans实在看不下去了,说是莫文蔚恋上了老外在先,或莫文蔚在演唱会上坐到周杰伦大腿调情伤了Stephen的心,抑或莫文蔚太贪钱,不想结婚当家庭主妇。孰是孰非,看来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然而,冯德伦却不愿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人受一点委屈,即使已经分手了。他一再站出来澄清留言,强调二人分手与第三者无关。别的他不在乎,他最在乎她。他仍旧很在乎她。正如他唱的一首歌“你不管伤了谁的心/还是那么美丽/别再说对不起/这些话 /不是你”(冯德伦《恨你还想你》),一个人默默忍受悲伤与痛苦。
娱乐圈里的爱情离离合合,在一起就情人眼里出西施,彼此互相吹捧;不在一起了,便如陌生人,甚至互相敌视诋毁。有人质疑莫文蔚是不是借分手宣传唱片,然而,冯德伦却多次站出来澄清:“我们相处这么久,拍拖一向都不高调,也不会用绯闻做新闻,不会用来做宣传。”他相信Karen的为人,也希望所有的人像他一样信任她。
可是又有谁知道他内心的痛楚呢?“这段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我事业不顺利那一刻,她一直在我身旁支持我,这一刻分手,是好不开心,但我会好好珍惜这段回忆。”说这话时,Stephen 咬唇强忍泪水,然而脸上憔悴与眼神早已暴露出了他的软弱与伤痛。
“最后一声珍重说不出口,我还爱你爱不够。”再也没什么比这句歌词更能表达德伦的心情了。为了忘却伤痛,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Stephen把全副身心投进到工作里。
然而,绯闻却似乎未曾离开过冯德伦。最近有新闻说他和徐若瑄两人在首映会上不畏绯闻深情相抱,“伦瑄恋”终于明朗化。
往事如烟,不管当初如何轰轰烈烈,终究也要烟消云散。曾经的美好与伤痛将成为一段深刻的记忆。爱不够,那就继续。因为还有明天,还有未来。冯德伦仍然是那个冯德伦,对爱执著、不顾一切地付出,坚强的他也有软弱的时候,也需要人理解和化解他的孤独。
爱心不是应景
Stephen的人缘在娱乐圈里是没得说的。不仅与长者成龙、周星驰、杨紫琼、
后来,冯德伦凭《大佬爱美丽》成为千万票房新导演,一班好友都称赞他为“三最”导演。但冯德伦却谦虚不敢当,他说:“有这么好的成绩当然好开心,而且我还有好多地方需要学习,希望之后可以拍一部更好的电影。”谦虚,不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在身上,这是德伦人缘好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冯德伦更没忘记此片的成功,一班好兄弟功不可没,于是他履行他先前的诺言:邀请所有的工作人员到泰国去旅行,以表谢意。言出必行,遵守信用,这也是德伦人缘好的原因之一。
晋升导演后,冯德伦在地位上仿佛比以前高一阶了,但他仍然是那个他,没有高高在上气焰。有人问他管他叫演员冯德伦还是冯导好,他说怎么称呼都没关系。于是,有人叫冯导,有人叫Stephen,有人叫老冯,有人叫小冯,甚至有人叫喂。他都没关系。这就是一个随和、随意的冯德伦。
除了导演、演员、编剧、制片身份之外,Stephen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魔术天才。冯德伦曾经在好莱坞呆过一年,在那边的“魔法学校”学过魔术,没想到就此让他成为香港的开心果。他花了两年时间自编自导魔术短片《美好世界变!》,让一班好友口瞪目呆。当然,该片也获得了一班好友的友情演出。在《老冯日记》里,Stephen更将属于自己的典型的“冯氏幽默”发挥极致。
“我虽然没有哈利·波特的魔力,但看着大家开心地笑,也觉得很满足了。”冯德伦如是说。天生的幽默,率真的性情,好玩大过天,难怪Stephen人缘如此之好。
总而言之,Stephen深谙“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个道理。做人如做事,诚心地去对待每一个人。“看着大家开心地笑,也觉得很满足了。”你对人好,人也对你好。然而,如果将这个“大家”仅仅理解为亲人、朋友、同事,那就成了“小家”了。他眼里的“大家”是真正的大家。
为此,冯德伦在自己的生日酒会表演魔术《美好世界变!》后,把VCD收入捐献给“儿童癌症基金会”,为的是“想让人人都跟着他一起开心”;为了去孤儿院探望可爱的残疾小朋友,他提前一天去超市采购,吃的、用的,能想到的都买了,比家庭主妇还要细心。因为在他眼里,公益慈善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也是一件长久的事情,爱心不是应景的戏,更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经常去看看他们,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关系,给他们带来亲情和关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或许一个人的帮助微乎其微,但尽我们所能,就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