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川札记:王一心的《小团圆对照记》
王一心兄是新时期以来研究张爱玲的先行者之一。早在1992年8月,他就编著了《惊世才女张爱玲》,虽然只有薄薄十一万字,又是以通俗的笔法出之,却是新时期第二部张爱玲传记,颇有空谷足音之感。后来他又先后出版《张爱玲和胡兰成》《他们仨:张爱玲、苏青和胡兰成》《深艳:艺术的张爱玲》等书,一本比一本精彩。
去年上半年,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小团圆》在海峡两岸问世,引起新一轮“张爱玲热”。《小团圆》销量空前,一直争议不断,众声喧哗,热闹非凡,成为去年中国文坛一件令人注目的大事。以一心兄对张爱玲生平和创作的熟稔,当然不会无动于衷。这部《小团圆对照记—张爱玲人际谱系》就是他对《小团圆》的独到把握。
作为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又十分复杂的文学文本,《小团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其中一个有意思的角度就是对小说中许多重要与次要人物进行索隐和考证。既然谁都无法否认,《小团圆》具有颇为浓厚的自传色彩,那么只要不是猎奇,不是完全对号入座,这种探索就有必要和值得肯定。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全面和最为出色的就是一心兄这部书。
一心兄此书索隐了《小团圆》中的19位重要或次要的人物,从主人公盛九莉到她的“亲人”、“恋人”、“友人”、“熟人”及“天敌”。这样的分类是一心兄的创造,未必完全贴切,譬如汤孤鹜归入“友人”也未尝不可,但的确有助于这些文学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的“对接”、比较和解读。
我发现,一心兄的索隐和考证主要循着如下的路线深入:把《小团圆》中的人物经历和情节安排与张爱玲早期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后期的回忆录《对照记》等等加以比对,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加以比对,与他所掌握的其他众多文字记载加以比对,从中寻找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张力。一心先生善于爬梳剔抉,往往会抓住人们容易忽视的历史细节和小说中的种种细微之处进行分析比较,沉潜反复,层层剥茧。
鉴于《小团圆》的复杂和敏感,一心兄此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注重整合当时有关的文学作品及报道、当事人后来的回忆和《小团圆》中的相应描述,力求言必有据,否则,不轻易下判断、下结论而留给读者进一步思考。尤其对荀桦柯灵的分析,一心兄详细追溯了盛九莉张爱玲与其交往的始末,对小说中引起极大争议的荀桦调戏盛九莉的“电车事件”,书中并未回避,但采用了“如果的确发生过”并不坐实的说法,态度十分慎重。一心兄强调“从思想感情上来说,柯灵与张爱玲在当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使他俩的关系注定只能是比较好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这是颇具启发的。
百密有时也会一疏。一心兄在分析盛楚娣张茂渊时,引用了一个流传已久几被公认的说法,即张爱玲50年代初赴港前,“与张茂渊说好,为防因为张爱玲去国的关系连累张茂渊,两人不再联系。直到80年代才有信件来往,信中寻常的数语问候,却蕴含款款深情。”我以前对此也深信不疑。但随着不久前张爱玲
当然,就目前已知的张爱玲家族、生平和创作史料而言,一心兄此书的搜集归纳从整体上讲已大致齐全。一心兄说得好:“《小团圆》毕竟是自传体小说,亦即自传的成分再大,也终究是小说。这一点读者千万不要忘记。张爱玲在这部小说里,写了不少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的人物,对照出艺术人物与生活原型有何相同固然有意义有意思;但相异也有意义有意思,因为从中可以觑窥作者不照实写的动机和心理。”加上他分析的深入浅出,文笔的流畅老到,他的这个探寻“相同”和“相异”的追求在《小团圆对照记》中是相当程度地达到了。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