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窘,寄望好莱坞
耗时三年、投资1.5亿元的“史诗巨片”《孔子》触礁国内票房,首映当日仅收入510万元,超纪录的全国2500个拷贝至截稿前只为投资方带回7400万元。孔子这个历史人物是怎样被搬上大银幕的?从高调出击到巨星加盟,从恶评不断到遭遇抵制,《孔子》的最后一步棋是什么?西进。
胡玫的曲线孔子梦
与张艺谋、陈凯歌同属第五代导演的胡玫,以反映军队女性情感生活的商业故事片《女儿楼》进入影坛,以《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电视剧扬名于荧幕。
2005年,《汉武大帝》全国热播,正是靠着这部电视剧,胡玫打开了新的事业通道。《汉武大帝》中有着提出“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筹拍儒学题材电视剧的念头从胡玫脑中一闪而过,和专家探讨时,从来没人拍过孔子的状况也让胡玫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也就是那个时候,国内媒体多次莫名其妙地传出韩国宣称孔子祖上是韩国人,以及韩日两国正拟投拍孔子题材电影的消息。这更加坚定了胡玫拍摄历史电视剧《孔子》的想法。
这个想法被搁置了2年,在这期间,胡玫导演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获得了更大的成就,该剧获得的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是中国长篇电视剧第一次在国际影视节获大奖。胡玫找来《汉武大帝》和《乔家大院》的剧本统筹何燕江编写《孔子》电视剧剧本,何燕江于2007年完成了这个剧本,他对记者说:“当时的想法就是做一个像《汉武大帝》那样的剧本,人物众多,突出讲述孔子是如何成为一个伟人。”为了借鉴成功的《雍正王朝》等电视剧的做法,何燕江将吴越之争移植到孔子的成长背景下,但被历史学家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剧本迟迟未能通过审查。于是,胡玫开始转向筹备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但不久后胡玫与《红楼梦》剧组分道扬镳,电影版《孔子》则开始浮出水面。
胡玫拍摄电影版《孔子》的勇气来自中影集团的支持,
为了适应这个变化,何燕江将原本60集的电视剧剧本《孔子》缩减为一部电影剧本,基本做法是“抽取了电视剧剧本的很多段落,集中起来做成电影剧本”。
老板于品海
如果没有于品海,胡玫的孔子梦也许还要等很久才能实现,2007年的一次并非刻意安排的饭局中,胡玫向于品海谈起了拍摄孔子题材的想法,并马上得到了于品海的支持。随后,投资额也被确认下来:1.5亿元人民币。
广东人列孚1992年受到于品海邀请,担任其大地传媒的顾问。对于这部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地娱乐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孔子》,其早期投资过程列孚非常清楚。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当时她(胡玫)把《孔子》要拍电视剧这个想法提出来,后来与我们公司接触之后,我们觉得倒不如拍成一部电影。”对于导演胡玫,大地传媒的看法是“她驾驭男性的题材,《雍正王朝》也好,《汉武大帝》也好,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作为一个女性,去刻画男性名人,她有她把握的方法”。
于品海的意见成为大地传媒投资电影《孔子》最大的原因。列孚这样对时代周报记者形容于品海:“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另类的商人,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今年51岁的于品海出生于香港,留学美国时候读的是国际政治,如今在清华大学攻读马列主义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本来有一个英文名字的,后来他的一个墨西哥同学问他:‘既然你是个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取一个英文名?’他自己一想也很认同,后来就让他的朋友直接叫他‘品海’或者‘PH’。”
于品海的事业板块大概分为三块,除去地产、电子商务外便是文化传播。1992年他收购《明报》,轰动一时。列孚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他收购《明报》之后又在香港创办了一个电视台CTN(传讯电视),有两个频道—中天和大地,很有凤凰卫视的感觉,原来台湾中天的老板也是他,1994年他才退出了台湾中天。他创办电视台的想法就是办一个中国人角度、中国人视野的CNN。邓小平去世最先报道的就是中天频道,比国内早2个小时,龙永图在日内瓦谈判进入WTO时说‘中国人是不好欺负的’也是中天最先报道的。于品海也一直希望进入大陆市场,1994年就在北京开设了办公室,只是由于一些原因不允许落地。”相比较于电视台的迟迟没有消息,于品海的大地数字影院则在几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他因“农村包围城市”的布局和率先尝试数字化而取得成功,广电总局新近发布的“2015年全面数字化”也对大地有利,于品海的计划是:2011年之前要达到200家院线、1000块荧幕,进军县级市场。
正是这样一个背后支持者,让胡玫的电影《孔子》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格外顺畅。列孚对时代周报记者证实说《孔子》投资确实达到1.5亿元,而且绝大部分来自大地传媒自身,“对于《孔子》,于总没有提出过其他更多的要求,就是要认真地拍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当在意。”
借“孔子”东风西进
《孔子》并不是大地传媒进入电影生产环节的第一次尝试,之前他们便有过数次小规模的制作经验,作为一家在内地并不知名的电影制作公司,他们的市场收益大多来自海外版权。列孚说:“例如我们的《电影往事》,仅仅是卖给日本的版权,我们就把成本收回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外市场要比国内市场好得多。”
投资1.5亿元的《孔子》从一开始就将海外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孔子的扮演者为何不是刘德华、梁朝伟?因为“从好莱坞市场的角度考虑,周润发是唯一人选。”尽管有媒体报道周润发一人的片酬就占到了所有投资的四分之一,但投资方还是倾向于他。原本计划拍摄孔子一生的电影剧本遭周润发拒绝,改为从孔子50岁后,才获得这位好莱坞明星的认可。
《孔子》从一开始便盯紧了好莱坞:“孔子的题材本来就确定了大片的方向,制作、设计等等都很刻意靠近好莱坞,电影工业本身就应该这么做的。”甚至之前改电视剧为电影的考虑也是如此,列孚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电视剧与电影的发行渠道是完全不同的,电视剧本身发行的局限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我至今没有听说过一部中国的电视剧进入美国,进入西方世界中,但是中国的电影有很多很多都进入西方的世界里,而且从艺术角度来说,电视是很难跟电影相比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公司就提议把它改拍成电影,从文化上来说电影的影响力比较大,从商业渠道来说要比电视剧广得多。”《孔子》监制崔宝珠本身便有很多海外关系,早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她便把《孔子》的宣传影像带了出去。
目前《孔子》在国内票房的窘态也不得不让《孔子》片方将希望放在了海外版权上。同胡玫最早喊出“光山东就要过亿”的雄心壮志相比,列孚的评估则客观保守许多:“我估计最终的国内票房在七八千万元吧。”这种预期显然离1.5亿元的投资需要的回报相差太远。
“目前《孔子》韩国和日本的版权已经卖出了,价格不能透露,我只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市场价格。东南亚也不错,欧洲也有意向,美国现在正在谈,还没有到价格层面,但是非常有希望。” 列孚说:“《孔子》的大部分市场重心在海外,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各地有282家孔子学院,虽然孔子学院在西方国家并不代表一种主流,但全世界现在都已经知道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