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年关铿锵大战
临近岁末,一场来自食用油的涨价风暴骤然突起。相比往年,这场大战似乎来得早了一些。
简单地看,餐桌上的一滴油,只是一滴油,重要的是其营养成分,其背后油企的纷繁之争奈我几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一颗南美的大豆通过外资巨头的加工、流通,进入中国市场无可否认,一滴油中的价值不仅仅是营养成分这么简单。
弄清楚食用油背后的商战,抹去产品包装华丽丽的外衣和光环,也许呈现在面前的,就是一条食用油产品真实的营养脉络。
“成本决定论”,油价涨一成
如果说食用油价格战已经悄然拉开,但从大型卖场的价格涨幅看来,这种趋势似乎还不明显。
走访多家卖场可以发现,食用油的零售价暂时稳定,甚至一些品牌还在促销。在广州好又多超市,
不过,卖场工作人员坦言,他们均已收到金龙鱼、鲁花、胡姬花、鹰唛、红灯等品牌供应商的涨价通知,目前仍然在消化此前的库存。“至少两周内的库存食用油还能保持原价。”一位超市采购人员如是说。
但毋庸置疑,涨价态势正在酝酿。
先于零售卖场一步,食用油批发价格已经走高。在白云区新粮油蛋品批发市场,
“每年年关的时候,食用油都会有促销活动。但涨价、跌价是与国际油价有关的。”番禺洛溪的百佳超市里,一位50多岁的阿姨凭借多年的购油经验,轻描淡写地说出这番规律。
事实上,按照食用油企业的分析,也大抵如此。益海嘉里南方区公共事务部主任石梅说,今年,进口大豆主产区的南美洲遭遇了旱灾,国际大豆交易量跌价升。从7月份以来,明年交货的大豆期货价格已经上涨了近20%,由此带动了国内大豆价格上涨。
但是,大豆所左右的,不仅是大豆油的价格。在食用油消费中,由于大豆油和以大豆为主原料的调和油占据消费总量的四成以上,因此,菜籽油、花生油等油种的定价都要看大豆油的“脸色”。如今大豆油变脸了,各类油价也随之而动。
从此次食用油涨价的情况来看,大豆油的涨幅确实最大。金龙鱼旗下的大豆油品牌涨幅在6%-6.5%之间,福临门大豆油系列的涨幅更是达到10%-15%。
不过,当这套“成本推动价格”的逻辑看似顺理成章时,一位熟悉食用油运作的人士却向本刊指出他的质疑。他说,进口大豆采购,一般都是提前6-8个月,现在使用的大豆是今年年初采购的,当时的价格比现在低得多,生产成本并不高。由此一来,此次豆油涨价,需要的却是数月前的成本,利润空间明显增大。
在他看来,油价的上涨与进口大豆价格上涨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人为利益因素才是本轮涨价最主要的原因。
两大巨头掌控话语权
“不是供求和货源的问题,而是油品被一两家企业垄断。”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事实上,这种观点并非一家之言。在众多相似争议中,金龙鱼和福临门被指为“一两家企业垄断”的代表。
回顾此次涨价风暴,确实由金龙鱼开始,进而为福临门,然后蔓延至国内其他品牌。这位业内人士指出,在金龙鱼和福临门两个品牌领头调价的背后,隐藏的是益海嘉里和中粮集团两大粮油巨头的话势权。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根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报告显示,2008年益海嘉里“金龙鱼”排名第一,实际占有率为30.83%,与排名第二的“福临门”,共同占据了国内食用油市场的半壁江山。
从集团背景和产业链分析,金龙鱼所属益海嘉里,由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与美国ADM公司合资,集粮油加工、种业开发、仓储物流、内外贸易、油脂化工等于一体,是国际知名的粮油加工、贸易商,也是中国最大大豆压榨企业,在华累计投资40余家粮油食品。
如果继续追溯丰益国际和美国ADM的身家,为消费者熟知的“金龙鱼”、“口福”、“胡姬花”、“鲁花”、“福临门”等众多知名食用油品牌的背后,都有丰益国际的影子;ADM更是堪称国际“四大粮商”之首,与邦吉、嘉吉及路易达孚4家跨国公司,共同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命运。由于在国际上拥有大产业链,从生产到收购到港口运输,一直到中国豆油定价,都以四大粮商为主。
就在涨价风暴同时,第18届中国食博会上,一批国内油品专家已经开始大声疾呼:“外资有备而来,步步进逼。”这些专家的观点认为,此次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尽管有南美大豆减产的背景,但是世界大豆的总产量却在增长,因此,大豆油涨价的实质是“四大粮商”的操纵。
不仅是企业和专家的看法,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周冠华也在央视的采访中直言:“国内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很高,60%都要依靠进口,导致中国在大豆的定价方面早已失去了发言资格。”
历史上来看,2007年,在跨国粮商的操控下,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中央储备粮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市场上却波澜不起。随后的调查显示,70%的食用油都进入了一家跨国粮商的仓库。
不过,这样的观点却遭到了食用油企业巨头的否认。对于此次领涨食用油价格,益海嘉里南方区公共事务部主任石梅说:“价格的涨跌并不是企业可以操纵。”除此之外,她不愿多谈,更多地表现出避嫌的态度:“这个时候,说什么都不太合适。作为大企业,即使说出正面的内容,话后事态如何发展我们也无法控制。”
三个月前出现“补跌”
不论企业如何解释,在今年国庆期间,众多品牌降价,在专家看来是为“补跌”行为。
回忆三个月前,中秋国庆双节之时,食用油市场上是另一番景象。当时,出现了今年最大一波降价潮,各大食用油品牌竞相促销。鲁花、金龙鱼、福临门等品牌,纷纷打出醒目的降价促销牌,降价幅度达10%左右。
纵往比较,食用油抢占双节市场,不足为奇,但在熟悉内在环节的人士看来,今年国庆的促销有点意外。百佳超市销售人员
广州粤皇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智明则直接点明了其中的玄妙:促销的背后是部分花生油需要“补跌”。“自从2008年涨价后,有些花生油就没怎么降价,此外新季度花生也将收成,企业需要腾出库存。”张智明如是说。
从销售情况来看,去年国庆促销确实引发大批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根据促销员的回忆,降价以后食用油的销量明显增加。
如今,2009年底食用油竞相涨价,除了产地减产和巨头控价之外,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众企业频吹涨价风,也是一种促销的手段。天琪期货有限公司研究部经理江洋说:“追涨,不追跌。在涨的过程中,消费就会被激发出来。油价上涨的时候,大家都去买,其实供应量并没那么紧张。”
消费者对油价上涨的敏感,导致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出来说话,告诫消费者不必屯积。
关于未来油价的走向,广州市发改委答复说,预计在国内外期货价格带动下,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在春节旺季前将高位运行,持续上涨可能性不大。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春节的到来,消费市场的需求持续上涨,在春节前的这两个月,食用油价兴许还会有所走高。
卖场启动价格谈判
虽然油价还有走高的可能,但是超市等销售终端未必不会作出促销的行动。
广州多家大型连锁超市相关人士坦言,广州人消费理性,暂未发现抢购粮油的情况,“其实抢购大可不必,超市有丰富的存货,临近新年和春节还会对粮油等民生商品做促销。”
事实上,早从去年10月开始,有关食用油涨价的传言就纷纷扰扰,但直到12月,多家大型超市表示相似的态度,他们说,并不是供应商说涨价就会马上涨价,调整价格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商场超市还有库存要消化。
而广州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大型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零售商一般不愿意接受供应商的涨价要求,一定会进行价格谈判,尽量压低涨价幅度。
“从竞争角度来说,谁的价格低,谁就赢得了市场。特别是遇到新年和春节,超市要做很多的大型促销,更不希望供应商提价。”该人员表示,目前对于食用油价格的谈判已经全面启动。
不过,与大型商场超市情况不同,一些中小超市面对供应商,则显得不是那么强大,弱小的店铺资源不足以跟食用油供应商叫板,只好跟着涨价。
除了超市终端与食用油供应商进行着抗衡,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监管民生商品的走向。
“省级的物价部门对食用油,有权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广州市物价局副局长邱亿通如是说。此外,广州市的物价部门也展开民生产品定点价格监测,如果出现异常波动,肯定会调查波动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价格监管,打击哄抬物价,协同相关部门疏通货源供应,并向上级部门建议价格干预。
而广东省物价局认为,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储备充足,总体上呈供大于求的格局,未来一段时期价格持续上涨的空间不大,形势并不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