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咿呀学语进行时
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语言发展特别快,词汇量日益增加,能简单、连贯地叙述见闻、表达思想。语言的发育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一是发音阶段,二是理解语言阶段,三是说话语言表达阶段。在影响宝宝语言发育的语言环境、语言智力、遗传因素的三大因素中,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
0-1岁:咿呀学语, 储备语言词汇
从不自觉地发出声音到完整地说出单个的语音,储备阶段对孩子尤其重要。一般来说,宝宝三个月前处于简单的发音阶段,只会发出一些韵母,不会发声母。只需稍用力,宝宝就能很自然地发出韵母a、o、e,而z、c、s这些则需要牙齿长出来才能发出。4-8个月时,宝宝发音增多,此时可以教他简单的单音节词。9个月-1岁才是宝宝真正说话的萌芽阶段,在此之前不必要着急教宝宝说话,因为宝宝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案例】宝宝在方言纠集中落难
Shally最近总皱着眉,逢人便说自家宝宝刚会说话就语言混乱得很—“爸爸”、“妈咪”、“阿公”……听了小宝宝多地方言的称呼,或许你就明白Shally的担忧了:深知宝宝一开始学习语言是处于模仿的阶段,但是爸爸妈妈的普通话加广州话、公公婆婆的潮汕话随时轰炸着小宝宝,孩子已经陷入学习语言的矛盾漩涡中?
如何帮助宝宝:营造简单、开放语言环境
小宝宝刚开始学说话,不少家长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担心,特别是家中的老人总会担心孩子忘记当地语言。但在多种语言的环境中,尤其是掺杂着南北方多地区的方言,宝宝的语言能力反而会推迟,孩子混乱了,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好。建议为宝宝提供相对单一的语言环境,如只用普通话来诱导他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不着急教孩子说话并不等于不跟孩子说话。不少年轻父母认为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孩子反正听不懂成人的话,所以就不和他说话,即使说了也没有意义。事实并非如此,科学研究证明:即使婴儿不会说话,不了解语言,但父母所说的话还是会不断灌输到婴儿的头脑中,虽然表面看不出来,但其刺激会对婴儿的脑细胞产生惊人的影响。
1-2岁:积累词汇量
1岁-1岁半是宝宝真正开始说话的阶段,此时可以教他单词语、单词句。虽然孩子已储备学习语言的能力,但身体技能发育还不完善,因此,不妨适当使用儿语。比如说灯,孩子是知道具体的灯的,但并不能理解灯这个概念,所以孩子说“灯灯”,你也可以跟着他说“灯灯”。
1岁半以后,可以引导孩子说一些词语和简单的句子,比如“我要走”“妈妈抱”“摔倒了”。适当减弱儿语、增加长句是此阶段的基本原则。
【案例】奶气不脱,早教变晚教
冉冉一岁半了,早在妈妈腹中,就开始接受妈妈的早教了。妈妈Anna潜意识里总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孩子以后的语言能力,直到现在,习惯也不曾改。只要有机会,Anna就会跟冉冉交流:“冉冉,喜欢吃妈妈做的饭饭吗?”洗澡时也不忘告诉孩子这是手手,那是脚脚。而冉冉显然也很乖很聪明,每次和妈妈一起读图画书时,小家伙总兴奋地指着书本上的图片,学着妈妈说“车车、花花”,似乎在向妈妈证明她会自己读图说字了。
如何帮助宝宝:适当减少儿语
一直用儿语和孩子对话显然不正确。孩子1岁半之后,语言能力就从单词句阶段过渡到多词句阶段。孩子之所以用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像一些家长认为的只能听懂儿语,家长一直用儿语和孩子对话,可能会拖延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充满好奇心,形形色色的图书最适合引起宝宝的兴趣。不直接念给宝宝听,而是一边看图一边讲,用一两句生动简洁的话语讲给宝宝听,让宝宝容易复述和记忆。这一时期,进入孩子耳朵里的词语越多,当他迎来两周岁生日的时候,就越能够成为一个词汇量非常丰富的孩子。
2-3岁:语言过渡的关键期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会使用复杂句了,对大人说的话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了,开始理解从具体到抽象,对语言也有概括的能力。比如你说灯的时候,他就可以理解到台灯、电灯泡了。此时不妨开始进行双语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要拔苗助长,希望孩子成为双语或多语天才。
此阶段的孩子也最容易出现各种语言问题,比如口吃、交流障碍等,还有喜欢骂人,家长在平时要多加注意,并及时纠正。
【案例】口吃是否故意为之?
“妈……妈……我要……吃……糖……”看着小宝宝有点艰难地索要糖果,担忧和内疚不禁席卷Linda的心头。由于工作原因,孩子从小和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直到最近才接回家。接回来后,Linda才发现宝宝说话有时会口吃,但有时又能正常说话。到底是孩子天生胆小怕生才这样,还是有语言障碍?这可把Linda愁死了。
如何帮助宝宝:引导分辨“有趣”和“没趣”
有一种口吃是短时期的间歇性口吃,因为孩子已经具备了清楚表达意思、恰当使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但由于孩子的思维速度很快,语速却相对较慢,使他原先在大脑里组织好的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出现困难,表现为说话时结结巴巴。一旦发现孩子有口吃的现象,家长不要着急,更不要歧视孩子,要耐心和他说我们要好好说话。也可加强对孩子的口语训练,教孩子唱歌、讲故事,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孩子说话。如果孩子一直口吃,就要到医院检查。
但更多的时候,宝宝口吃是因为觉得好玩,听到别的小朋友说“我……要要……糖糖”,他也会跟着学。骂人也如此。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必担心,首先要和孩子说明这样子是不对的,如果他还继续,建议暂时别理他。你越是跟孩子讲“你不要这样说”“你这样是不对的”,孩子反而会觉得有趣。采取不理的方式,冷淡他,他就觉得没有趣了。
3岁-学龄前:语言基本定型
宝宝说话逐渐流利,会用非常丰富的词类,并能从成人的言谈中发现语法关系,修正自己错误的暂时性语法,逐渐形成真正的语言。
4岁以后,不妨开始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此时应营造一个更为丰富的语言环境,并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宝宝背诵如唐诗宋词、讲一个故事。
【案例】好宝宝走“极端”
4岁的小迪已是小区里知名的“小大人”了,能说会道,特别讨人喜欢。小迪爸爸是高校中文系教师,妈妈是重点中学的语
如何帮助宝宝:锻炼口头语言能力
多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此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出现口语表达能力的分化,甚至有可能会有小迪和婷婷这样的“极端”出现。
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即使孩子已经用摇头、点头、微笑这样的肢体语言表达了他的想法,家长也应当从旁耐心地鼓励他,通过问话的形式,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并给她相应的鼓励,从而培养孩子再说话的欲望。
家长要有耐心,多带小朋友出去见识一些人和事,还可以一边学知识,比如在公园里面,就可以告诉小朋友“这是什么动物,这是什么树”,并让小朋友复述这个过程。
将阅读与说话结合,试着让孩子复述已经讲过的故事,并引导他去想象和思考,比如悲剧的结局可以让孩子想一个喜剧的结局,而喜剧的结局也可以让他去编一个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