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要开辟无人地带

2009-11-12 01:50:34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嘉宾: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

没有交叉就越学越差

时代周报:这60年来,你在海外如何关注中国大陆的发展?

许倬云:我在1948年离开大陆,在台湾、在海外的时候对大陆的变化都十分关注。1992年,我正式回大陆来看考古,此后用十年时间,访问许多遗址,重要的遗址我大半去过。我最初的试验都在大陆田野里,后来的事情是推动大学的发展。我差不多每年都回来,到南京大学已有几年了。最近三四年来,我在两岸都呼吁成立高等研究院,南京大学高研院和台湾大学高研院都是我催动出来的。自从南京大学成立第一家高研院以后,国内许多大学都办高研院。办高研院的目的,我的想法是要突破科系的限制,各科系里想做研究的人,暂时脱离教学,可以集中精力在一年半里做他要做的研究,互相切磋,互相砥砺。而且,不同科系的人在一起做研究,可能冒出新的理念,冒出新的火花。我认为学术已经到了一个境界,要开辟无人地带。真正有用的学科,都在无人地带。

时代周报:你怎么看大陆思想界学术传承的问题?

许倬云:从1950年以后,大陆基本是固定的社会。单位里也是固定的,学界延续了老的学徒制,一个老师带一个学生,师生相承,相承的情况是越学越差,没有交叉和扩大,不会越学越好。最近我看见有学者开始做交叉了,近十年来因为仿照国外的办法,由一个委员会来指导一个研究生,不是一个人指导,这是好现象。缺掉的书刊,一时补不起来,但观念开放了,对外关系已经很活泼了。有些人没有拣选地接收外来观念,接收而没有批判,即是过犹不及。但是,中国地方大,人才多,这几千万的学生里有人才。现在一批四十来岁的中青年学者,累得要死,拼命在补功课。三十岁以下的学子求知欲望非常强,跟台湾比起来求知欲望强,台湾物质的引诱力很强烈,所以,现在三四十岁的人才极其珍贵,中国不会没人,因为中国的人以统计数字来说是很大的,一定有大量人才出现。你们这一代很努力,台湾跟你们同辈的人没有你们努力,台湾六七十岁的人曾经跟你们一样努力。两边如果合在一起,可以互补,中间的断层慢慢修补,但是时间不够了,像我们这些七十多岁的人都快离开了。

知识分子应深入检讨

时代周报:在思想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理解和诠释,能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许倬云:中国花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一步步往下走。一方面我们看见教育普及是好事情,但另外一个方面,全面平等之后,应当有优秀、特异的东西,却变成了平凡。价值系统在崩溃。中国在这个时候,应当从传统里挖出一些东西填补这个缺陷。但是今天讲儒学的人,只抓其皮毛,不抓其精神。许多学究以繁琐来文饰浅薄,以表面的口号文饰没有内涵。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大陆没有花大力气在这一部分精神的境界、文化的境界上。今天我们不算小康,但至少吃饱了饭,对抗饥饿已经不成问题。我对大陆救济汶川震灾的举动是非常佩服的,不能说效率百分之一百,但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前所未有的工作,做到这个地步不容易。而在教育上,不是桎梏人的思想,不是圈住人的教条,而是要放手让大家发挥潜力。大陆百年挣扎的过程,说不定终于挣扎出一条路来。这条路还没走完,最终的路还在后半段。经济上走出一条路来了,后半段将怎么走,怎么实现社会公义,怎么在中国安身立命之外为世界文明投献一把力,这是重要时期。

时代周报:在全球的视野下思考,几十年思想界的变化对中国发展有什么启示?

许倬云:现在21世纪刚开始,20世纪的秩序正在破坏,但不幸的是20世纪的精英没有流入民间,是知识流入民间,也没有引发反省。人类有过两次反省:一次在一战与二战之间,有很多学者包括斯宾格罗、汤恩比都反省文明本来的生老病死;第二次反省在二战以后,美国参加多次海外战争,多元文化的刺激,使得美国一般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个大规模的反省,这个反省和欧洲的反省相配合。欧洲的反省就是存在主义,从瑞典、捷克一直到法国都有,典型的例子就是萨特,存在主义也是二战以后原有秩序的幻灭。美国在60年代的反省,则是自由主义的年轻人,他们拒绝荣华富贵,追寻内心平静,回归自然。60年代的浪潮后来被70年代盖过去了,但是那批人还在,六十来岁。这一阶段美国是宁静的革命,但是没有代替的思潮,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捡来的是印度的神秘主义和自然主义,根基不够深。

欧洲的存在主义的灵感是反宗教、反小资产阶级的自我中心。这都是趋向于虚无,趋向于空疏,跟魏晋之间一样。但中国的魏晋是得到了佛教的滋养,欧洲和美国这一段没有得到足够的滋养。基督教靠神不靠人,缺少人的因素,是不够用的。虽然他们有些喜欢看陶渊明、李白,但在美国的中国学者,没有一个人在这方面做深入的诠释和介绍工作。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因为大家都是寄人篱下,糊口而已。

两次欧洲的解放跟美国的革命后,紧接着就是种族问题,黑人的权益解放、民权运动,而民权运动中间刺激出了妇女解放,弱势群体站起来,这又和中南美洲的反殖民主义配套。怎么从破里再立,这是个大问题。

中国现在没有走到这条路上,中国还在发财梦上,有一些年轻人拾人牙慧,跟着人家走,也致力于妇女运动、关怀弱势群体、接受同性恋等等,却没有触及根本所在。这些课题必须捡起来做,这么大一批知识分子,应当有人做全面和深入的检讨。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