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迪士尼:惨淡的成绩表

2009-11-14 15:21:3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上个星期,上海政府宣布与美国迪士尼公司达成协议,在浦东川沙镇兴建全球第六个迪士尼乐园,并争取于2014年建成。然而,西方名牌登陆东方国土,每每“水土不服”。近年经历过惨痛教训的香港迪士尼乐园,便为一明显例子。米老鼠未来能否在大陆掘金成功,仍是未知之数。

天时地利人欠和

香港迪士尼乐园自2005912启用以来,负面新闻便接踵而来。首先是在迪士尼开幕前一个月,两名食物环境署督察接获投诉进园调查食物卫生情况,竟被园方人员要求除下帽子、摘下徽章,才获准进入,结果引起轩然大波,舆论抨击乐园“太霸道”。

其后,迪士尼开幕,由于乐园面积太小,所有机动游戏都要大排长龙,大大减低旅客入场意欲。往后日子,旅游界一直有传迪士尼门票销情欠佳,结果开业不足两个月便要推出“促销”行动,持身份证的香港市民,入场费用均可减免港币50元。

纵然面对“内忧外患”,香港迪士尼仍未汲取教训。20062月的农历新年,迪士尼低估来访游客的人数,以致已购票的逾千名游客兴冲冲而来,却被拒于大闸之外。部分旅客不满,在门外鼓噪之余,更企图爬铁栏进入乐园,场面混乱。事件令乐园形象进一步受损,在社会各界连番炮轰下,乐园才匆忙宣布检讨售票安排。

由于人气急跌,香港迪士尼乐园为让入场人数达标,在2006年暑假全力宣传,并推出三款全新游乐设施“UFO地带”、“幸会史迪仔”与“驰车天地”启用,期望刺激入场人数,但“UFO地带”却被揭发含菌量超标,反而对入场人数带来负面影响。

在一连串负面新闻的打击下,香港迪士尼乐园在开幕之前,曾订下入场人数的目标——估计每年会有550万人次,但经过过去数年的运作,这个目标从未达到。数据显示,迪士尼乐园开幕后首年,只得520万入场人次,次年滑落至400多万,第三年虽回升至450万,仍无法做到按年增长4.7%的预测。

以一个新的乐园,具备世界的知名度,得出如此成绩,难怪香港特区政府在文件中表示“作为大股东,不满意乐园的表现”。

“过去四年,香港迪士尼乐园表现不理想,最大的原因是美国文化无法完全融入华人社会。”香港政府一名负责旅游事务的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

的确,香港迪士尼乐园作为东征中国的首个乐园,《华尔街日报》曾经分析这桥头堡为迪士尼开启了怎样的一个市场:假设2.9亿名14岁以下的儿童,每人都头戴一顶米奇老鼠的帽子!可是,米奇的大耳朵在美国领土以外并非处处都受欢迎,日本与巴黎的迪士尼乐园,成绩便大相径庭。由是,Global By Design月刊的编辑JohnYunker便撰文提到,香港迪士尼成功与否,最重要关键是中国文化能否与迪士尼文化互融。

迪士尼的美国总部并不是没有考虑到文化鸿沟的问题。进军香港时,迪士尼甚至从深植的文化传统入手,祈求风水庇佑:开幕之前,米奇老鼠甚至已为新居入伙,堪舆问卜,选择于912的良辰开幕——翻查通胜,是日为农历八月初九己亥木张满日,宜开市交易。

而乐园之内的建设,亦处处依据风水大师的指示:乐园背山面海而建;店内的收银处设在墙角以增进财源;宴会厅占地888平方米,取其“发”财的意头;餐厅内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元素相平衡,包括虚拟的鲤鱼池。甚至,迪士尼所在原名阴澳,也易名欣澳,大有为港湾去除阴霾以凝聚欢欣之意。

可是,迪士尼毕竟在中国文化里浸淫得不够,加上美国文化之中的霸道意识,即使天时地利皆得,迪士尼乐园运作以来,仍欠人和。

僵化的行政

香港乐园开幕前,预计第一年游客量为550万,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内地,另外三分之一为本地游客,三分之一为东南亚游客。内地市场是乐园重要的一部分。可迪士尼对待内地游客,态度却极为自恃。

早于乐园开幕前,迪士尼曾在内地多个城市,如广州等举行一连串“路演”。有香港旅游界人士私下埋怨,指曾建议迪士尼找内地的旅游业界合作,以扩大影响力,谁知迪士尼坚持由自聘的代理公司主理,唯恐让外人占了便宜,结果只有几家旅行社愿意出席,幸好最终有香港旅游发展局在背后发功,“路演”才找到百多人充撑场面。

及至8月,第二批代理旅行社的名单公布时,只有五家内地旅行社入选,北京、上海各只有一家,与迪士尼原先自己透露的八家旅行社,大为减少。圣诞期间,迪士尼更曾一度游客稀落,给海洋公园比了下去,成了笑话一则。

业界对迪士尼的另一批评,是指他们太迷信“迪士尼”这个超级品牌,因此进场之初,每每不愿与业界合作。以代售入场门票的佣金为例,迪士尼只愿意每张给五或十元,业界自然不愿意合作,反观“地头虫”海洋公园就出手阔绰,旅行社可赚很多,自然着力推销,结果在迪士尼参加竞争后,海洋公园的入场人次不跌反升。

另一边厢,香港迪士尼乐园对员工的管理,也因为文化不同而出现冲突。乐园开幕前,迪士尼曾招募了500名香港青年文化大使往美国受训,得到5000名竞争者投考,获聘者多有大专学历,被承诺回港后,会得到管理阶层的职位。

可是,文化大使回港后,从乐园试业期开始,便陆续有人辞职。其中一位已离职的文化大使解释,因为有感美国之行如同为公司宣传,回来以后却不曾兑现承诺。当中,500名文化大使中,只有一位因际遇较佳而得到管理的工作,其他的则担任前线工作如销售员、游戏控制员,职位甚至在不曾到美国受训且欠缺经验的经理之下。而这些在香港受聘的经理与前线岗位上的文化大使相比较,因对乐园运作了解不及,而能力不被认同。

该名已离职的文化大使说:“许多时候,前线员工与游客的相处或冲突,只会自己应变,若非被投诉,亦不会找上经理。”在香港迪士尼员工互有嫌隙的负面情绪里,团结一致为游客服务的精神,便难以体现出来。

公关界有一名言:“传媒可帮你亦可伤你,因传媒夸大成功,亦夸大失败。”2005912开幕前后,香港十多份中文报章几乎日日大篇幅批评迪士尼乐园,内容不是批评乐园太小排长龙,便是指迪士尼又恶又霸道。背后的问题,原来也与美国文化有关。

“自200411月起,我们突然收到公司的电邮,宣布加州总部成立新部门,负责全世界的迪士尼乐园,香港总裁只能听命于总部。”一位香港迪士尼前管理层称,开幕初期的香港迪士尼,美国总部便实行中央集权制,令行政更僵化。

“洛杉矶什么都要管,连发出一张新闻稿,也要总部批准才行,但香港同美国有16小时时差,香港要等美国总部指示,结果很多事情都拖延了!”该人士指出,迪士尼集团本身拥有电视台及制作电影,亦属传媒人,对传媒运作理应非常掌握,但与香港传媒合作,却受制于美国总部局限,结果出来是另一回事,有点重蹈当年巴黎迪士尼开幕传媒一面倒的覆辙。

“我最佩服迪士尼的一点,是相关人士都被它激怒至翻脸。”一位香港高官用上述黑色幽默去总结其成绩。迪士尼“激怒”的,包括记者、偶像派歌星影星、政府官员和游园市民,分别只在于程度。

因此,今次,迪士尼落户上海的消息传出后,香港已有舆论质疑,迪士尼的纯美国文化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亦有网民及舆论批评,迪士尼在香港造成的多次风波,显示它并不是一家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有专家指出,迪士尼进军中国,要多了解中国国情,才能克服“水土不服”。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是上海迪士尼乐园的一大优势,而内地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提供了“票房保证”,同时有了前五家全球乐园的运营经验,上海迪士尼相信能更快克服文化“水土不服”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李金汉受访时便认为,香港经验明显有助上海迪士尼,可避免重复犯同样错误,亦有助西方管理者了解中国客口味。李金汉举例指,美国迪士尼要有人流控制,不可放太多人入园,但中国人最重要的是拍照,予多些人入乐园都不成问题。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