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 矿泉水限溴酸盐
矿泉水标准出台始末
矿泉水新标准实施仅一个月,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事件并非此时才开始上演。
两年前,在上海举行的2007全国矿泉水年会上,各企业针对“溴酸盐”进行了内部讨论。达能乐百氏饮用水的生产总监“旧事重提”,以2004年“可口可乐旗下一矿泉水品牌曾因溴酸盐超标在英国被召回”作为开场白,对在场的同行表示:由于广大消费者和媒体并不了解溴酸盐为何物,所以即使是可口可乐的产品被召回,仍然没有引起中国媒体和消费者的注意。
这番发表于本不对外开放的行业年会上的言论,被一位自称“以其他身份混入现场”的记者,记录了下来,并于2008年被引用报道,瞬间演变成当年重大的食品安全新闻话题,至今都被认为是矿泉水新标准的催化剂。
事实上,早在“行业年会讨论溴酸盐”一事被媒体曝光的前两年—2006年,国家标准委就下达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修订计划,并对矿泉水中溴酸盐问题进行了多次研究。
国家质检总局解释说,溴酸盐的生成是由于大量使用臭氧消毒。早期,我国很少使用臭氧对水进行消毒,因此《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未制定溴酸盐限量要求;但近年来,矿泉水企业普遍采用臭氧杀菌工艺,致使溴酸盐现象凸现出来。
“一般来讲,《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应该在五年左右修订一次。”中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郭新光参与了新国标的起草,在他看来,此前的国标已经不能完全概括出目前矿泉水的现状,加之国际上对于矿泉水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与国际接轨,所以就制定了此次的新标准。
据介绍,此前中国实行的矿泉水标准于1987年制定,1995年时曾进行过一次修改,而后沿用至今。
“1987年,矿泉水国家标准是在市场动机下仓促出台,并没有考虑到这个骤然兴起的市场所存在的变量。”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科技发展部王主任如是说。这家研究院是1987年版本《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的起草部门,也是此次新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
所谓当年的“仓促出台”,其实与中国最早瓶装水“崂山矿泉水”的一次水危机密切相关。因为标准的问题,崂山矿泉水的出口遇到了麻烦。当时香港地区报纸上,德国人登了一篇文章《崂山矿泉水受污染》,影响很大。轻工部为了尽快控制局面,不影响出口,紧急派出食品发酵工业所专家去现场勘察。而专家检测发现,青岛的一些老泉眼是花岗岩出口,这使得水里的硝酸盐含量略微偏高。
“这场水风波处理后,有个教训,就是我们尽管已经有了矿泉水产品,但没有任何标准可供参照。”如今已经80多岁的杜钟,是中国最早的矿泉水技术专家之一,当年正供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也是崂山水危机和行业标准起草的见证者。他说:“后来轻工部领导出国,看到矿泉水在国外的市场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就把定标的事交给我们来做了。”
时隔将近20年,国际提出矿泉水中溴酸盐限量标准、可口可乐旗下矿泉水在国外被召回、中国企业年会讨论溴酸盐被曝光,一次次新的危机,再次敲响了中国矿泉水行业的警钟。
经过长时期的运作起草,
“溴酸盐致癌”尚不确定
在2008年的那场食品安全风波中,溴酸盐被众多媒体渲染为“隐藏10年的致癌物质”。但是,在业内专家们看来,1987年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根本不可能提及“溴酸盐”的问题。
“批判行业故意长期隐瞒,纯属冤枉。”广东省瓶装饮用水行业协会会长罗坦说:“溴酸盐在世界范围内被发现‘有可能致癌’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情。”
罗坦介绍,国际癌症研究所的观点认为,溴酸盐属于2B类致癌物。“2B”代表着毒性,即该物质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但对人体的致癌作用还不能肯定,只能列为“对人可能致癌”的级别。
事实上,饮用水中产生溴酸盐,也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源水本身含有的天然溴化物;二、采用臭氧杀菌。由于纯净水、矿物质水通常采用离子交换、反渗透等加工工艺,已经除去溴化物,因此不会产生溴酸盐;而天然矿泉水则不能通过人工大量改变它的天然成分,主要通过过滤、杀菌制成成品水,产生溴酸盐的情况就时有发生。
“尽管只是‘可能致癌’,但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会对矿泉水的相关标准做出限制。”罗坦如是说。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饮用水水质准则》中,将水中溴酸盐的限值定为0.025mg/L;2004年修改为0.01mg/L。
中国对溴酸盐的标准值首次做出规定,是在2006年,由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溴酸盐的限定值与国际标准相同,即0.01mg/L。
而对于今年10月开始实施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广州市质监局直言:“与过去相比,并无突破。”据介绍,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之后,《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国家标准也增加了对溴酸盐的指标,适用范围不仅涉及矿泉水,还包括了天然净水、纯净水、矿物质水等在内的所有饮用水产品。
不过,在国际上,对于矿泉水中溴酸盐限值的规定还不统一: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没作规定,欧盟定为0.003mg/L,美国定为0.01mg/L也,有不少国家未做限制。
广东水企完成“升级”
“除了溴酸盐,新标准还增加了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产气荚膜梭菌3项微生物指标。”广东省瓶装水行业协会会长罗坦认为,新标准对矿泉水的生产质量管理和检验要求更严格,设备改造及检测费自然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事实上,早在2008年,新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还在征求意见时,广东的矿泉水行业已经开始紧急技术攻关。
2009年上半年,罗坦曾对媒体表示,大中型企业整改效果良好,过半数企业都改造成功。现在,他坚定地对本刊表示:“整个行业都已经顺利过关。”
广州市质监局提供数据显示,今年3月开始,该局对饮用水实行了每月一次的加严检验,对广州地区生产的饮用水产品共抽检693批次,涉及溴酸盐不合格的27批次,但均为天然净水,而矿泉水至今没有发现含有溴酸盐。
对于大企业来讲,溴酸盐问题早已解决。例如景田百岁山矿泉水,由于出口到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此前便参考了国际标准。
但是,景田表示,依然花费了几十万购进了一套进口溴酸盐指标检测设备,“这台检验设备的灵敏度很高,我们甚至希望,最终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把溴酸盐检测项目做得与国家此类项目的权威检验机构一样。”
而在天源长寿村矿泉水公司,此次溴酸盐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达到数百万元,其中部分资金用于饮用水溴酸盐监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部分用于设备改造;专门为广交会提供专用水的三千尺矿泉水厂,也成立了化验室,并花费20多万元购进检测设备对生产进行实时控制。
“由于矿泉水水源不同,元素含量自然有所区别,生成溴酸盐的程度也不相同。因此,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也难以做到行业统一。”广州八奇饮用水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灏表示,改造设备方面,行业内有不同的办法,水体越复杂,工艺改造就越困难,该公司也是在几个月前,刚刚通过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才完成这项攻关。
各家企业纷纷寻找解决之路,但是,省行业协会罗坦却说:“只要控制好臭氧的使用,就不会造成溴酸盐超标。”
罗坦分析认为,过去的矿泉水国家标准一直对“菌落总数”限定严格,致使众矿泉水企业为达此标,加大臭氧投放量,也增大了溴酸盐的产生几率。但是,在WHO、美国EPA等标准中,都没有细菌总数指标,而是对致病菌进行控制。此次国家矿泉水新标准,用3项致病细菌取代了“菌落总数”的要求,所以,降低投加臭氧的浓度,就不会导致溴酸盐超标。
不过,罗坦承认,部分企业肯定需要增加设备,不能升级的企业只能遭遇淘汰。
成本激增,行业洗牌在即
设备的改造,对于一些矿泉水企业来讲,成本激增。
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矿泉水企业透露,新标准后,检测费也随之增长。他表示,在生产过程中,每隔半小时都要检测一次矿泉水中臭氧和微生物的指标。增加了三个致病菌的检测后,需要购进新的检测设备,每抽检一批次,成本要上升几元。此外,如果企业没有能力检测出水中溴酸盐含量,只能交给第三方检测机构,而每一批次检测成本高达2000元以上。
此外,《饮用天然矿泉水》新国标还明确规定:不得用容器将原水运至异地进行灌装;对预包装饮用天然矿泉水须标示水源点名称;当氟含量大于1.0mg/L时,应标注“含氟”字样;除非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认可,否则标签上不得声称有医疗作用等。这一切,都使矿泉水企业无法再打擦边球。
“对于没有能力进行设备改造的矿泉水小企业,可能成为被标准整合的一部分。”广州八奇饮用水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灏推测,这类小企业可能改为生产纯净水,但这种转型,依然需要投入资金购买生产纯净水的反渗透设备,或者就是选择退出行业。
然而,矿泉水新标准产生的分水岭,不仅存在于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在国际和国内品牌中,也有不同的意味。
省行业协会会长罗坦表示,国外水源地保护好,尤其是北欧,所以大部分进口矿泉水可以完全不经过任何加工、杀菌而直接灌装,不存在因为臭氧消毒而产生溴酸盐等问题,例如依云。
相比之下,罗坦直言,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目前来看,国内企业采用臭氧消毒,还是必要的手段。
带给国际品牌的不仅是机遇,还有公平。同样是依云矿泉水,2007年,由于“菌落总数”这个中国特色的指标超标,曾被我国检验检疫局退港处理。
新标准实施之后,与国际完全形成了接轨。根据参与新标准起草的中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郭新光介绍:“新标准中主要指标基本上都参考了国际上的标准。天然矿泉水的定义、主要的矿物质指标限量、微生物指标等均与国际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