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导演链接

2009-11-05 06:16:04
来源: 时代在线网

蔡楚生

1906-1968

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22岁投身电影界。1934年导演拍摄的《渔光曲》于次年2月在莫斯科电影节获得“荣誉奖”,开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之门。抗战期间从重庆迁至香港,团结粤语电影工作者,积极筹拍抗战影片。1938年编写《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两部粤语影片剧本,后编导表现上海人民在沦陷区不屈斗争的《孤岛天堂》和歌颂香港工人热情支持抗战的《前程万里》,推动了香港爱国抗战电影的发展。

秦剑

1926-1969

战后香港粤语片影坛培养出的第一代青年导演。1944年开始从影,任场记;1948年开始编写电影剧本、执导影片,上世纪50年代初已有佳作面世,1950年导演的《南海渔歌》受到好评。早期作品沿袭中国电影的写实传统,以传统伦理道德为主题。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创办经营光艺等多家电影公司,对侦探、喜剧、文艺等类型片有所涉猎,代表作有《秋》、《父母心》、《难兄难弟》、《胭脂虎》等,在粤语片方面成就很高。曾挖掘出李小龙、谢贤等著名艺人。1969年自杀。

胡金铨

1931-1997

香港最著名武侠片导演之一。生于北京,1949年移居香港,曾任永华影业广告师、长城影业美工、美国广播公司制片人、编剧等。1958年进邵氏当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1964年执导《大地儿女》成名,1966年执导《大醉侠》后离开邵氏,赴台加盟联邦,拍摄《龙门客栈》等新派武侠片,掀起新派武侠片热潮。上世纪80年代后作品风格多样,有现代喜剧、古装历史等片。是首位被西方推崇的华人导演,是高度风格化的类型电影大家,作品始终保持传统文化的印记。

楚原

1934-

在父亲张活游(著名粤剧电影演员)的影响下,于1956年开始投身电影工作,师从秦剑,任其副手。1960年独立执导《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举成名。1970年,编导个人第一部国语武侠片《龙沐香》,初步奠定日后唯美奇情的武侠片风格。1972年拍摄的奇情武侠片《爱奴》更被认为是其最佳代表作之一。1973年拍摄《七十二家房客》,以讽刺社会为题材刷新当时香港票房纪录。1976年起将古龙武侠小说改编成电影,影响深远。1979年执导的《孔雀王朝》获第25届亚洲影展最佳动作片导演奖。

许冠文

1942-

广东番禺人,自幼移居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毕业。1968年入香港无线电视台任主持,1971年与弟弟许冠杰合作主持《双星报喜》,大显喜剧天分。1972年首次演出电影,被李翰祥起用为《大军阀》男主角。1974年离开邵氏,创立许氏兄弟公司与嘉禾合作,自编自导自演。开山作讽刺喜剧片《鬼马双星》及随后《半斤八两》等片均创下当年香港最高票房纪录,掀喜剧片热潮。他是香港最重要的喜剧片作者之一。

 

方育平

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赴美攻读电影课程后于1975年返港,加入香港电台电视部,任助理编导、编导,制作多部优秀电视剧(《狮子山下》等)。1979年加入凤凰电影公司任导演,凭借《父子情》、《半边人》、《美国心》三次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其中《美国心》更获意大利都灵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方育平几乎是香港电影圈中唯一坚持走非主流路线的导演,作品取材于现实,剧情外放入历史反省,是上世纪新浪潮的代表者之一。

严浩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力人物之一,曾经凭借经典名作《似水流年》获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52年严浩生于香港,1973年于英国伦敦电影学院毕业,1975年入香港无线任编剧、导演,曾因编导电视剧集《国际刑警》中的《冤狱》获纽约国际电视节铜牌奖。1978年转入影坛,执导的影片《茄喱啡》被视为香港第一部新浪潮电影。1990年拍摄《滚滚红尘》,获八项金马奖,1996年作品《太阳有耳》更获德国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及国际影评人奖。

许鞍华

香港最有影响力女导演之一,香港上世纪80年代新浪潮电影著名制作人之一,三度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许鞍华出生于辽宁鞍山,五岁到港。1972年香港大学毕业,赴英国进修电影课程。1975年回港任胡金铨副手,后入无线任导演。1979年拍摄的首部电影《疯劫》是掀开香港新浪潮序幕的重要作品之一,标志着许鞍华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电影人的诞生。她关注女性题材,关注社会现实,风格独具,《女人四十》、《千言万语》以及去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都是其重要作品。

徐克

1951年出生于越南,祖籍广东海丰,1966年移居香港,后远赴美国修读电影课程,参与当地华语电视台工作。1977年回港,因导演电视剧《金刀情侠》一举成名,受吴祖光赏识,于1979年执导成名作古装剧情长片《蝶变》。1983年拍摄《新蜀山剑侠》,奠定日后港产片的特技效果。与妻子施南生组建电影工作室,执导《倩女幽魂》、《笑傲江湖》、《黄飞鸿》等出色作品,多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殊荣及国际奖项。作为业界的先行者,徐克一直为香港电影注入新元素,开辟新武侠片,是当之无愧的武侠片大师。

吴宇森

“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23岁开始从影,先后于国泰、邵氏担任场记、助理导演。1973年执导动作电影《铁汉柔情》,却凭喜剧片《发钱寒》广获好评,暂以喜剧为发展主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遭遇瓶颈,赴台寻求突破。回港执导的《英雄本色》,成为当时香港影坛卖座巨片,掀起英雄片热潮,奠定其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后自组公司拍摄的《喋血双雄》、《纵横四海》等都是延续这一风格的重要作品。2005年,于“中国电影一百年”活动中获选香港人最喜爱的导演。

 

杜琪峰

1972年入无线艺员训练班,毕业转幕后,由制作助理升至编导、监制。1983年投身电影,作品有卖座喜剧也有通俗小品,不跟风潮锐意创作的理念初见端倪。1997年自组银河映像,与游达志、韦家辉合称“银河映像铁三角”,此后对多种类型影片均有涉猎。对江湖恩仇背景及警匪片始终执著,《阿郎的故事》《暗战》《枪火》《黑社会》等均为其重要作品。曾多次获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是香港影坛中流砥柱式的人物。

王家卫

近二十年来香港影坛最值得关注的导演之一。其凭借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后现代意味的表达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把握成功建构了“王家卫式”电影美学。

上世纪80年代考进无线培训班后担任助理导演。1982年开始创作电影剧本。1988年执导的《旺角卡门》及随后的《阿飞正传》《重庆森林》等出色作品完成了其对自我艺术风格的建立和巩固。1997年,终凭《春光乍泄》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因其独特风格备受国际影坛注目。

实习生 关晓蕾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