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城:朝韩局势温度计

2010-12-02 06:52:21
来源: 时代周报
从2000年开城工业区的设立开始,这座拥有130万人口、风景秀丽、离板门店最近的历史名城,在西方世界拥有了“唯一开放的朝鲜”这一称呼。

本报记者 张子宇

在朝鲜半岛的中端,有一座因松柏繁盛而得古名“松都”的工业都市开城。这座城市是朝鲜半岛主要城市中离板门店最近的一座,也因此对朝韩双方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西方世界,开城也有“唯一开放的朝鲜”这一称呼。对一般的韩国和日本游客来说,他们能前往的朝鲜旅游目的地,也仅有开城和金刚山两个地方。

从2000年开城工业区的设立开始,这座拥有130万人口、风景秀丽的历史名城,成为了半岛局势的一个重要温度计。

未来的“东北亚硅谷”,前途就和现在乌云密布的半岛局势一般。


朝鲜开城工业园内的宣传画。

朝鲜经济特区

1998年,绰号“金银花”(汉方医学认为金银花性寒,可以清热解毒、凉血、通经活络)的金大中成为韩国总统,标志着半岛局势进入了缓和期。

2000年,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和访问平壤的韩国现代集团领导人郑梦准会面后,两人合意仿造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在朝鲜的“开城直辖市”中划出一部分设立经济特区。由朝鲜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由韩国提供资金和技术。这便是开城工业区的由来。

2002年11月,朝鲜制定了开城工业地区法,然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开城地区的特殊性,2003年,朝鲜政府对当地作出行政调整。把开城直辖市改成为了开城特级市,原开城直辖市的开丰郡及长丰郡脱离开城并入黄海北道,而开城特级市与板门郡则合组成新设置的开城工业地区。在韩国,开城工业地区又被称为“开城工业团地”或“开城工团地”。

2003年6月,面积为3.285平方公里的开城工业区第一期工程开始启动。而最终计划希望建设面积达6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吸引2000家企业和70万从业人员进入。第一阶段的建设费用为2205亿韩元(约2.5亿美元),其中一半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这些设施包括10万千瓦的高压输电装置、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一个由朝鲜提供土地、设在工业区外的垃圾处理厂。

建设资金的出让和分配由韩国的国营企业“韩国土地公社”来负责,而施工任务的负责方则是现代集团下属的现代峨山建设公司。除了资金以外,韩国方面还提供了许多实物支持。如在2006年1月,韩国一次性向开城地区提供了6万吨优质煤炭的援助,作为当地的工业和家庭用燃料。

2004年末,工业区已经开始有企业进驻。而到了2007年,连接工业区和韩国的铁路也开通(从开城的凤东站到韩朝边境的板门店站),这对于开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有了更大的促进。到这年底的12月,已经有251家公司签约在当地建立工厂,总共聘用了773名以管理阶层为主的韩国人及19000余名朝鲜工人。除了韩国企业外,还包括两家中国企业和一家德国企业。为了配合这些企业的运行,当地还进驻了一些服务性设施,包括韩国的金融机构“友利银行”(Woori Bank)和在中国常见、但在朝鲜只有开城工业区能见到的日本连锁便利店“全家”(Family Mart)。

现代峨山的总经理边河政表示:“对于在开城工业中心投资的韩国国营企业,利得税只要10%~14%;而在头五年更获免入息税,其后三年亦获减免一半。此外,在北朝鲜生产的所有商品亦获韩国海关免除所有关税,即把产品视为国内生产。”

根据访问过开城工业区的日本学者吉田康彦的著述:在2007年的时候,每天都有200名韩国管理或者技术指导人员乘坐专门的大巴在特别道路越过三八线的非武装带前往开城工业区上班。在那里遍布着现代集团下属的各种企业,从服装到日用品、制药、精密仪器等各个种类。事实上,开城工业区离南方是如此的近,从那里到韩国首都首尔仅1个多小时车程,距离韩国的航空枢纽仁川更是只有50公里。

“到了2012年,生物工业,电子工业和IT业的生产基地也将移往开城工业区。在这里工作的朝鲜工人人数达到10万。利用开城作为朝鲜半岛中心点的有利位置,让这里成为半岛物流的重要基点,并最终成为东北亚的‘硅谷’。”现代峨山公司在开城工业区的总负责人徐礼泽自信满地的对吉田说。

现代峨山公司垄断了开城工业特区的大部分业务,这家公司在朝鲜工作的许多员工都是来自于加入韩国籍的中国裔朝鲜族。他们赴朝鲜工作最低年限是一年,而报酬要比在韩国工作高。

除了政治上的意义外,开城工业区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当时一个韩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3000美元,而在开城工业区的韩国企业只需要付给朝鲜工人70美元左右一个月。在2003-2007年这段时间,随着中国投资成本的提高和产业升级,出现了大量在中国的韩企“出逃”的现象,在这种状况下,利用朝鲜的低成本来保持韩国制造业的优势确实也是一个很现实和理性的选择。

避不开的政治

开城工业区的好景在对北鸽派的卢武铉时代继续保持。但是当李明博成为韩国总统以后,韩国开始检讨阳光政策,重新奉行向“美国靠近,对日本友好和对北强硬”的策略。开城工业区里的和谐场面成为历史,这里变成南北双方角力的另一个场所。

2009年3月,朝鲜逮捕了在开城工业区的一名韩国员工。理由是他发表了“批判朝鲜体制的言论”。

2010年5月,因为“天安”号事件而造成的南北关系严重恶化,朝鲜单方面宣布关闭了开城工业区,并宣示驱逐所有在区内的韩国国民。但实际上,消息发布后韩国国民仍批准自由出入该区。

除了直接的政治冲突外,经济也是朝鲜用来向韩国施加压力的一个武器。2009年6月,朝鲜在和韩国的会谈中就要求把朝鲜工人的工资提高4倍,由当时的70-80美元一个月提高到300美元一个月。这个价格如果比较一下已经大大高于同时期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可以说背后有着明显的政治压力色彩。

而同时,对于工业区的土地租金,更要从当时的1600万美元,提高到5亿美元。提高的幅度高达31倍,这些要求遭到了韩国方面的抵制,双方的谈判陷于停滞。直到2010年的8月,双方才达成协定,将当地朝鲜工人的工资提高5%。而实际上,这只是维持了2007年以来每年5%的工资提升的惯例。

在延坪岛炮击事件发生后,韩国统一部紧急向在朝鲜的韩国人发出人身安全强化指示。目前,仍然有764名韩国人滞留在开城工业区,14名滞留在金刚山地区。

开城工业区的建立,是金大中对比“阳光政策”的一个重要成果。阳光政策的来源是1970年代西德对东德的和解策略。名字来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的《北风和太阳》。即北风和太阳为了让人脱去外衣而比试,北风的寒冷让人更紧地裹住了外衣,而太阳的阳光让人感到温暖,而自行脱去了外衣。

所以,所谓阳光政策,就是用友善和温情取代压力来诱使对方改善和自己的关系。而韩国阳光政策的核心就是对北方采取“先建设,后统一”的策略。开城工业区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一个产物。它的意义甚至比作为旅游度假景点的金刚山更加重大。这是因为如果能让朝鲜和韩国的经济先于政治开始融合,那么日后的统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过从2006年朝鲜发射导弹开始,阳光政策在韩国就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有些人批评其实是绥靖政策,而且本质上起到了对金日成政权支持的作用。朝鲜核试验、脱北者等等问题也慢慢开始让阳光政策越来越实行不下去。到李明博时代,基本寿终正寝。

而对于朝鲜来说,开城工业区也是其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资源,这也是朝鲜尽管屡屡采取一些策略在这里向韩国施加压力,但是始终没有采取进一步过激措施的原因。所以,开城工业区对于南北双方来说,依然有着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这个特区是轻易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