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蚊品有毒?
炎炎夏日,驱蚊市场也日趋火热,走进大型超市,驱蚊、灭蚊产品都另辟专柜。
但是,你是否曾经注意到,这些居家必备之物的真实身份却是“农药”?而你却正在把花露水涂抹在孩子的背上,把驱蚊剂喷洒在房间的各个角落。
驱蚊产品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身体会受到多大的伤害?是否有一款纯天然的产品,可以让我们安全地免除蚊虫的骚扰?
农药批号的花露水
常识告诉我们,农药中毒会引起不良反应,轻者头痛、头昏、恶心、倦怠,重者出现痉挛、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
但是,当你拿起一款驱蚊花露水时,是否曾经发现,上面竟然标示着农药批号?
为多数人所不知,早在1997年,国务院就签署颁发了《农药管理条例》,明确驱蚊水、蚊香等家庭常备卫生产品都属于农药的范畴。与其他化妆品不同,驱蚊花露水的检定归属农业部门统管。
对此,广东省农业厅植保站监测科负责人严正指出,驱蚊液并不是化妆品,它是一种驱虫剂,属于卫生用农药。
所谓卫生用农药,不同于通常农林牧业的杀虫药物,它用于人类或养殖业动物的生活环境中,预防、消灭或者控制蚊、蝇等生物。
相比而言,卫生农药的毒性较小,但是华南植物性农药研究中心主任徐汉虹却直言:“说它没有毒,是绝对不可能的。”
目前,市面上驱蚊花露水的有效功能,主要在于其含有的避蚊胺成分。
研究显示,蚊子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找到人的身体、进行攻击吸血的机制,并没有最权威的定论,但是,比较成熟的说法是蚊子会根据人身体散发的气味进行跟踪追击。
而驱蚊液和驱蚊花露水正是利用这一原理,改变人身体散发的气味,让蚊子无法辨别,或者制造蚊子讨厌的气味使其避而远之,达到驱蚊、避蚊的效果。
尽管通过气味“驱赶”原理可以产生效果,而且尚没有科学的证明,在花露水中添加适量的避蚊胺会产生窒息、昏迷等安全问题,甚至相关法规也并未要求花露水在外包装上注明“低毒”或“微毒”的标示。
但是,
专家指出,在农药领域使用“致死重量”这一术语,避蚊胺的致死重量为2000毫克/公斤。举例说,一个
因此,如果花露水注明采用避蚊胺含量在4%-5%,往往处于正常状态;含量达到10%,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就一定需要稀释使用;而那些标明“请距离皮肤
目前,全国登记驱蚊产品中,避蚊胺依然位于主流,共有61种产品使用了这一成分。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产品,例如美国庄臣、上海家化等。
蚊香之毒
不同于驱蚊花露水以“驱”制胜,蚊香、电蚊香等产品可是实实在在的一场“杀戮”。
专家介绍说,蚊香类产品中的有效成分基本都是菊脂类物质。很多年前,人们从一种被称为“除虫菊”的菊花中提取出来“菊酯”,这种成分具有天然的杀虫功效,后来,人们便据此合成了一系列的化合物质,并将其商业化。
但是,市场上的喷雾式灭蚊杀虫剂及蚊香、电蚊香液中的有效驱蚊成分,并非天然菊脂,而是人工合成的“胺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等菊酯类神经杀毒剂,当蚊香被点燃,或者电蚊香被通电加热以后,菊酯类成分便受热挥发,以此麻痹蚊子的神经末梢,使它们昏倒,甚至杀死蚊子。
“不过,能够刺激蚊子的神经,其实对人的神经也会产生影响。”徐汉虹把传统灭蚊方式盘点了一圈,发现危害颇多。
盘蚊香因点燃时,通常烟雾较大,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喷雾式的灭蚊产品含有酒精、煤油与杀虫剂等毒性物质,会带来二次污染,严重者会使人中毒;电蚊香在通电时,源源不断地释放除虫气体,致使喉咙痛、鼻塞、头痛等症状。
值得安慰的是,这些成分都属于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可用于防治卫生害虫及其媒介的农药,虽然使用的过程中,对人体产生轻微的影响,但并不具有累积毒性,随着人体的活动,这些成分多会排出体内。
但是,合格的产品对人体是不会产生危害,劣质的蚊香未必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为了达到显著的灭蚊效果,某些产品除了含有除虫菊酯之外,还添加了六六六粉、雄黄粉等。这些成分虽然杀蚊效果极好,但能够在人体形成毒性积累甚至致癌,早在1983年便被禁用。
与此同时,大多数灭蚊产品的溶剂是煤油和酒精,这两者对人体呼吸道都有刺激作用,尤其不利于婴幼儿、老人、哮喘病人和孕妇。
当不合格的驱蚊产品在驱蚊子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头晕、恶心等轻微中毒的现象便时有发生。
由此,国家将所有的农药产品分为多个等级,其中包括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和相对无毒,真正无毒的农药产品并不存在。
徐汉虹介绍说,通常来看,在蚊香等杀虫产品的外包装上都应标有“微毒”、“低毒”的标志,而强调无毒无害的产品,不是虚假宣传,就是假冒产品。
办理“农药身份证”,难!
居家常备的驱蚊产品属于农药,国家部门也作出严格监管。
除了限定家庭卫生驱虫杀虫产品属于农药,为了规范驱蚊行业,国务院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还规定,凡杀虫驱蚊产品,无论是片型还是液状或气雾状,一律需要办理“两证”,并且必须在包装上标明,否则无法上市销售。所谓“两证”,分别为农药生产许可证和农药登记证。
但是,即使在大型超市,也会看到部分驱蚊产品仅有卫妆准字,甚至一些保健品企业也挤入驱蚊液市场的行列。有销售人员解释说,报批农药登记证号要经过很多手续,费时费力,很多企业嫌麻烦,更没有耐心等待漫长的审批过程,所以干脆就不申请了。
在
按照国家规定,任何新农药产品要进入市场销售,必须经过相关检测。即使检测顺利,从报审到获得“农药登记证号”通常也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
目前,市面上驱蚊产品的农药登记证号就分为两种:临时农药登记证号和农药登记证号。
一种驱蚊产品上市之前,首先要获得临时登记。不过,这种临时身份的获得,往往也需要历时两年时间。在这两年时间里,需要通过层层的审批和实验。
相关产品必须先向当地所属省级农药检疫所提出申请,然后由检疫部门初审,抽审合格上报农业部,再由农业部授权检疫所对该产品进行审批,进行药效实验。药效良好的产品将进行毒性测试,判断通过口服、皮肤接触或呼吸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以及致死剂量。全部通过,才由农业部批准给予临时登记证号。
临时登记的身份维持四年,在此期间,每年必须再由国家农业部门审核一次,没有发现问题才可以进行续展。
事实上,除了时间,企业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
徐汉虹透露,一系列的实验测试评价由国家规定具有资质的检验单位进行,但所有的费用全部由厂家负责。目前来看,整个检测通常需要一两百万的支出。
“经历了这套程序,四年期满后,企业可能就有两种结果。产品合格而且有钱的,就申请正式登记,没钱的就只能停止生产。”徐汉虹如是说。
而获得农药正式登记之后,根据其药效、毒性,每隔五年还要审批一次。因此,专家提醒,在驱蚊产品的包装上标有农药批号,前四位数字就是审批的年份,消费者可以据此判断审批是否过期。
此外,农药登记证前面的字母也有规定,字母WP代表正式登记,WL代表临时登记。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一般是“HNP”开头,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其他英文字母开头的都是编造而来。
空白的高端市场
最近几年,驱蚊市场似乎新鲜辈出。无论在网络平台还是新型卖场,驱蚊手带、驱蚊精油、驱蚊软件,层出不穷,备受喜爱。但是,这些新产品是否通过审批实验,毒性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往往很难判断。
尽管如此,一向严谨做派的
根据徐汉虹对行业的了解,绝对环保的灭蚊产品将成为一种趋势,而从“除虫菊”中提取有效驱蚊成分,再溶解于水,将制成绝对天然的灭蚊剂。
这样的产品在国外已经出现不少,价格较为昂贵,大概为传统驱虫剂的10倍,但国内却没有企业抢占这一市场空白,不仅如此,甚至连进口的纯天然驱蚊剂也没有出现。
徐汉虹分析,高端产品难以出现,一种原因在于企业认为国人尚无这种消费需求,事实上,市场需求的层次早已拉开。
而除了市场的选择,政府的支持也没有到位。
目前,在中国云南,有着20万亩的“驱虫菊”种植基地,它们所提取的原料,全部用于出口美国。在云南的这块种植基地上发生的一切,仅仅属于个别厂家的商业行为,国家并没有投入资金和人才支援。
徐汉虹说:“蚊子是个很小的事,类似边缘领域,国家在重视环保、高端产品上还没有深入到这个程度。”事实上,从农药的生产水平来看,中国已经远远高于国外,不少外国品牌都是使用国内的原药进行组装,但是,相应的研究机构和政策扶持还依然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