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购物狂”
“购物狂”表现的是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美国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女主角瑞贝卡,疯狂购物乃至刷爆了信用卡;香港电影《天生购物狂》里,张柏芝、许小凤出演的角色,购物的疯狂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件,这件,还有这件……挑出来的不要,其他的统统给我包起来”……
如今,购物成了白领、银领、金领们有聊无聊时最热衷的休闲活动,购物带来的幸福感似乎远远超过账单带来的压力。疯狂购物果真就那么开心吗?
英国一项调查发现,79%的女性会通过疯狂购物来获得快感,即使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她们也倾向于花钱。而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表明,逛街购物可以让女性失去正常的思维能力甚至变成神魂颠倒。该研究负责人
心理学家认为,疯狂购物只能暂时舒缓情绪,这如同暴食、酗酒等破坏性行为一样,它在麻痹人心灵的同时,也会损伤人的健康和正常生活方式,短暂的快感消失之后,反而会加剧人的压力,一旦形成心理失衡的恶性循环,“购物瘾”将越发难以戒除。
感情冲动型:
特征:不可遏制地日买夜购
讲述人:Daniel 男 28岁 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我女朋友Jenny从来不会花太多的时间犹豫到底要不要买,每次,目光刚看到“心仪之物”时,手就已经不由自主掏出钱包了,她买东西那叫一个利落,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快刀斩乱麻”。她每个星期会花大量的时间购物,我们的每次约会就是逛街,周末自不必说,有时晚饭后出门散步她也会特意挑北京路这样商铺极多的街。她花钱从不经过大脑,几乎是看到广告就买,即使遭到我的强烈反对,她也不会听我的意见。
就说前几天吧,我们逛天河城时,她指着一双1000多元的高跟鞋说:“觉不觉得这鞋子很面熟啊?可能杂志上出镜率高吧。”非买下不可。结果回到家,拉开鞋柜,竟然看到里面有双一模一样的鞋子!
不可思议吧?可是像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她总是很冲动地买东西,她自称是“对购物情有独钟”,在商品世界里,她是一头“蛮牛”,完全没有购物目标和计划可言。有时候,在办公室听到同事们议论百货公司的衣服在打折,她准会一下班就第一时间冲专柜狂奔而去,然后一个电话“指示”我去大包小包地给她提回家。我想,这大包小包的衣服,估计连她自己也不清楚都是些什么款式的。
为此,她开了好几家银行的信用卡,她不止一次地跟朋友说:“刷卡就像不用自己给钱一样,这样shopping的感觉真爽!” 一掷千金、“激情”过后是要付出代价的,经常刷爆信用卡,花很多钱买回一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Jenny偶尔也会在购物冲动和热情消退后感到后悔。她经常找我拿钱,还有几次直接就拿着我的卡去shopping了,后来我收到账单才知道,信用卡被她透支了2万多,我们为此大吵了一架。
可有什么用呢?她依旧是那个想买就买的Jenny。哪怕半夜12点看到电视广告也忍不住想要立即将商品买回家!商场打烊了她才不会就此罢休,那就去7-11这样的24小时便利店,反正总要想方设法地买一些东西才会善罢甘休。
专家建议:
Jenny日买夜购的行为,明显不是为了获得生活所需,而是为了满足另一些心理欲望。心理学上,有人将Jenny这种不能自控的购物行为称作“强迫购物”(excessive buying)。不少人都会通过购物满足欲望,但是过度疯狂的购物,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令日常生活收支不平衡,甚至搞得债台高筑了,那就需要考虑如何改变一下了,必要时还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国外有研究显示,购物狂长期使用信用卡往往会令他们疯狂购物的情况更严重,也令他们负债累累,经济状况难以挽救。
作为Jenny的男朋友,Daniel应该好好帮助Jenny脱离这种习惯,正如其他上瘾的行为一样,身边的亲人对上瘾者的帮助与支持是很重要的。Daniel应该鼓励Jenny正视问题,脱离无节制购物的习惯,并寻求心理辅导专业人士的帮助,让Jenny能建立对购物的合理态度和期望,以免泥足深陷,令自己的经济和生活陷入困境。Daniel自己亦要下定决心帮助Jenny,先鼓励Jenny取消掉所有的信用卡,陪同她多从事购物以外的休闲活动,令她感受到除了购物以外还有其他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此外,研究显示,广告对购物狂的购物行为亦能起到刺激作用,触发有过度购物倾向的人的购物行为。Jenny要避免出入商场、少看广告(甚至要少看电视),减少购物诱因有助于摆脱她过度购物的不良行为。
寻求安全型:
特征:明知故犯地重复购买
讲述人:Emily 女 38岁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部门主任
“我最多一次去商场买了40件衣服,逛到最后一家店都打烊了。每个月单单在购物上就要花掉1万多,信用卡曾经刷爆过4次。我现在根本不敢回头算算自己这几年到底花了多少钱在疯狂购物上!”面对记者,Emily毫不讳言地数落自己。
连手机充电器也会一次购进5个的人,Emily在同事朋友眼中俨然是“走火入魔”了。她总是喜欢同类商品购买几件,甚至为自己找了个理直气壮的原因—“现在很多商品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多买几件才有保障,这个坏了可以用另一个,或者这个用旧了随时就可以用新的。你看我身上这条裙子,知道吗,我一次买了6条!”望着目瞪口呆的记者,她随即自我解嘲道:“差不多够穿一个星期了。”
Emily“血拼”的范围非常之广,但多是日常用品类。“两周前我在网上买了15个同款的Q版篮球明星乔丹的模型,其实我只是喜欢其中一个而已,但潜意识里总觉得反正买多几个以后总会用得上。”Emily撇撇嘴。
专家建议:
不少人会通过购物来对抗生活带来的不安全感。有些人会多买几栋房子、几只股票、几件古董、几块名表,来换取一种安全和稳定的感觉。在消费主义当道的社会,广告与宣传不断教人多买房子或多投资作为将来的生活保障,这何尝不是在鼓励重复购物的行为呢?
Emily的重复购物行为,并不放在购买房子或作别的投资这些较易兑换成金钱的消费品上,而是重复购买日常生活的商品,通过多买几件同类商品而获得安全感。这种重复购物的行为最终导致她多次刷爆信用卡,甚至因自己无法控制而感到害怕。重复购物本来为了带来安全感,但过度的购物却会为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增加了生活的负面因素,结果可能是越购物越不安,越不安越要靠购物来安慰自己,令她陷入了这种过度购物的“怪圈”中。
要解决重复购物的问题,Emily应打破“多买几件较安全”这样不合理的假设。她可列出一张清单,写出过去一年重复购买的东西、购买它们所需的金额、和它们的结局。有哪些东西真的是被使用过?有哪些东西完全没用过就扔掉了?有哪些东西真的是需要超过一件的?每年花了多少钱在没有使用过的东西上?透过这张清单,Emily可以打破自己有关多买几件的不合理假设。此外,在每次购物时定下规则,清楚每次购买的目标,只带限量的现金及避免带信用卡购物,这样有助于防止自己过度购物。
逃避压力型:
特征:花钱发泄以减轻压力
讲述人:刘医生 女 42岁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
每天面对无数病患,购物成了刘医生解压的最好途径。“我早已习惯了下班后去购物的生活,每当心里不舒服或感到压抑时就去疯狂购物,心情越恶劣,买得就越热烈,看着钱不断地花掉,压抑的心情也就跟着跑掉了。”
作为医生,刘医生的工作容不得她犯半点差错,整天累死累活的,有时还要受病人的气。“曾有新闻报道说有医生忍受不了压力,竟然为自己注射麻醉剂,听了都让人心寒,但我们的压力真的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和承受得了的。”
情绪严重压抑时,刘医生甚至选择“裸购”,不花光身上所有的钱决不罢休。除了到店铺“发泄”外,有时回到家觉得还不够痛快时,她便选择在网上痛痛快快地再“发泄”一番,“一天买30多件物品不在话下,有时会通宵买,虽然不能马上看到‘战利品’,但收到一大堆包裹的时候心情同样畅快,拼命地拆包装袋也是一种痛快。”有时候她根本等不及下班再去宣泄情绪,连那宝贵的午休时间都要外出购物一番,“不纾解一下情绪,我怕自己熬不过一个下午就会失态。”
虽然刘医生也尝试过其他的减压方式,但她总觉得没有效果,只有疯狂购物能让她找到宣泄的出口。“购物时,什么都不想,拼命地花钱会给我带来一种快感,像是吸毒一样。”
专家建议:
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不少人会承受各式各样的压力,或面对各种的情绪困扰。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策略面对,比如做运动、旅游、写作、上网等,也有人会选择一些较不健康的方法,如酗酒、赌博等。而案例中刘医生选择的则是疯狂购物。
适度购物,对某些人来说是有效的减压方法,但过度和不受控的疯狂购物,虽然能暂时减压和宣泄,但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过度使用金钱、债务问题、不能自控的购物所带来的悔恨和内疚感等。这种办法实在是弊大于利。
刘医生尝试过其他方法减压,但效果都不及疯狂购物来得好,这可能是因为尚未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也可能是因为她的压力混杂了其他因素,需进一步解决。研究显示,很多有强迫购物行为的人都同时受情绪问题的困扰。除了尝试其他的减压方法外,刘医生不妨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协助,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压力来源和成因。
从这个案例看来,刘医生的压力很大程度源自工作,除了集中于尝试工作时的减压方法外,在工作时亦可进行减压的方法。例如,闭目进行深呼吸,幻想内心的压力随着大力呼出的废气排出体外,直至压力消失。在工作时懂得如何解压,便不用待下班后压力堆积至最高点时,才用疯狂购物这种极端的方法减压。
满足虚荣型:
特征:为获得身份认同感追求名牌
讲述人:Henry 男 33岁 网易频道编辑
购物并不是只让女人疯狂,它同样让男人疯狂。爱美也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同样爱美。Henry是名牌的忠实粉丝,从西装到记事本都追求名牌,对着记者,他一口气数出了Prada、Hermes、Tod’s等品牌今季的流行元素。
每个月,Henry都会把市面上的时尚男士杂志囊括手中,从中掌握最新的流行趋势,当然还会购入大量名牌物品。他的西装、皮鞋、手表,甚至钥匙扣、打火机、剃须刀,全都是名牌产品,价格昂贵。可以说,他的所有收入几乎都用在购买名牌产品上。“穿上那些名牌的服饰,马上觉得自己的形象高大起来,感受别人投过来的羡慕眼光,心里美滋滋的,自豪极了。”
Henry说他是个极度追求高品位的人,买名牌不需要寻找什么合适的理由。对于自己喜欢的名牌,从来不问价格,无论多贵,也要咬牙血拼下来,买不到誓不罢休。曾经,为了购买欧米茄新推出的限量手表,他专门请了3天假到香港“冲锋陷阵”,经过一番艰辛,最后“凯旋而归”。“只要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拥有比自己稍微高级一点的名牌时,我就不爽,不甘心,反正我总要比他们的高级。”
刚花了500元买了一条领带,第二天看到上司系了类似的领带,回到家马上把还没开封的领带“打入冷宫”,并急不可耐“大砸”700元买一条更高级的领带。家里琳琅满目地放着形形色色的名牌,Henry的信仰是“无名牌,毋宁死”,他的名牌情结可以说是深深地扎根在脑海深处了。当别人说“不买贵的,只买对的”,Henry就会说:“不买‘无’牌,只买名牌”,“无论何种产品,只要是我喜欢的名牌,我都会想尽办法地去买,不买心里不痛快。就算买回来派不上用场,把这些成堆的名牌战利品摆在家里任由尘封我都满足。”
专家建议:
广告商最常用的策略,就是将商品变成身份象征,通过让顾客认同商品的身份形象,而吸引顾客购买该商品。所以在当今社会,顾客所消费的商品往往不仅仅是一件货物,更是一种“身份的符号”,商人运用这种顾客心理造出各种貌似不同但内容如一的商品,吸引顾客不断消费。而顾客也往往自愿通过消费这些商品来获得一种身份认同的感觉,即通过消费来告诉自己和别人“我是谁”。例如,没有创意的人可以购买设计特别的名家作品,以告诉自己和别人自己尊重创意,甚至创意十足。
自我身份认同对一个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心理行为,Henry通过购物来达成这种身份认同。他所追逐的是一种优越感、要突显自己与别人在身份上的不同、认为名牌等于品位。如果经济能力允许,且对生活也没有造成负面影响的话,购买名牌也无可厚非。不过,个人身份的建构和认同其实可以是很多面的,除了消费以外,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层面,比如,有些人会参加义务工作团体、做运动、读书等来提升自己的身份。他们认同自己为义工、运动员、知识分子、持有某种兴趣的人等身份,而不是靠买名牌来认同自己的品位。如果只依从消费主义的逻辑来定义自己的身份,那么人生可能会错过很多更精彩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