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明珠”红碱淖,第二个罗布泊?
“红碱淖像是一个走入生命暮年、但还供人们观赏的老妇人,她这副样子真叫人看了心酸。”红碱淖旅游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杨凤鸣内心充满着说不出的哀愁。
“是缺水让它挣扎在死亡线上。”杨凤鸣说。资料显示,红碱淖靠四周的7条季节性河流汇聚而成—近年来,陕北地区持续干旱,致使该湖水分蒸发量大增,而注水河流一旦断供,其生态也就进入SOS状态。
持续下降的水位
红碱淖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处,“淖”(音:闹)在蒙古语里是湖泊之意,属高原性内陆湖泊。清光绪年间,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到1929年也是一个面积仅为20亩的水坑,四周的上万亩沙漠湿地里,生长着
后来由于降雨丰富,老百姓挖渠开水,周围的孙道沟河、柒卜素河、营盘河、蟒盖兔河等河流都有可观的注水量,红碱淖水面迅速扩大。据统计,1969年红碱淖水面已达7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5.
“这里的原生老祖宗鱼是鲫鱼,最大的5斤7两重,成为世界之最,过去的水产杂志上曾有报道。”杨凤鸣说,1970年代,红碱淖是陕蒙的渔业基地,年鱼产量大约70万斤,盛产的鲫鱼平均在2斤左右,每年湖面的冰消融之后,岸边漂浮着一大批死鱼—因为湖中鱼的密度太大,结冰致鱼缺氧而死。
从2000年起,红碱淖形成70余年后,开始在无法避开的困境中挣扎,这个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遇到了“缩水”之痛,正面临干涸的威胁。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何芬奇回忆第一次来这里时,“湖边紧邻环湖路路基,站在湖北岸用60倍的望远镜都看不到对岸,而这仅仅是十多年前的事”。
环湖路在湖水边像一道圆弧般铺展开去。在杨凤鸣的引领下,
在陕西境内,红碱淖的“补水”河—柒卜素河曾是一条宽阔的河流,现在却呈涓涓细流状,把自己每小时两三立方米的水量注入湖里,当地人称这是在给红碱淖“输液”。
据榆林市气象部门统计,红碱淖地处丘陵草原地带,受极地大陆冷空气团控制的时间较长,大陆性气候较为显著,近年来,每年的降水量仅为
如此一来,水面蒸发量与补给量严重失衡,使得红碱淖水位每年下降
据监测,水位的下降直接导致水体的盐碱化,目前红碱淖的水体pH值已达9.4。“盐碱度升高,湖水的蒸发量也会随之增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杨凤鸣说,近两年红碱淖“缩水”速度加快,今年水位已下降
“如果红碱淖水位继续下降,湖水碱含量升高得不到遏制,20年内,红碱淖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在
资源开发的失序
“塞外明珠”为什么会出现生态危机?杨凤鸣对时代周报记者直言: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人祸。
事实上,红碱淖自2000年后只有营盘河、蟒盖兔河、孙道沟河和柒卜素河这4条主要的补给河流,前3条河流都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再注入湖中。
然而,2004年,红碱淖首次遭到了重创—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斥资上亿元,在距离红碱淖上游
站在扎萨克水库大坝上,杨凤鸣显得很无奈。扎萨克水库设计库容5117万立方米,8台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水,为一个新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提供城市和生活用水。康巴什新区2004年5月全面动工兴建,这个新兴产业基地预计到201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10万人。
红碱淖的水量从此得不到补充,像被一下子掐住了咽喉,标志着红碱淖已成一个死湖。
特殊的地貌,使得红碱淖周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大量的资金扑向这里,众多追逐利益的势力在这里展开角逐。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以前,周围的煤矿林林总总,距离湖区最近的煤矿仅
人们狂热地投身到煤炭资源开发上的同时,却有意无意间“堕落”成红碱淖可怕的杀手。
“煤炭开发造成地下水系严重破坏,就好比几个本来没有连通的水池,一旦相互间有了缺口和缝隙,水较多的池子里的水就会朝水较少的池子里流,原本多水的池子水位自然下降。”神华神东电力公司计划发展部技术人员焦鹏形象地说。
近几年,红碱淖风景区管委会就水源截流和关停周围煤矿,多次向包括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呼吁,陕西境内的红碱淖周围的涉煤企业已全部关闭,但由于牵扯复杂的利害关系及利益冲突,在内蒙古界内却年年落空。
更让人揪心的是,当地正兴建马泰壕煤矿,投资巨大,距下游的红碱淖湖岸仅
遗鸥生存受到威胁
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湿地精灵”的遗鸥最早出现在红碱淖是2001年,数量仅有十几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一块国际重要湿地消失后,大量的遗鸥才飞到红碱淖。由于保护措施到位,遗鸥由2004年的1000多巢快速增至6000多巢,数量近2万只。
有关资料显示,红碱淖的遗鸥数量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90%以上,湖心的红石岛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
但眼下,水位下降,水质的污染和盐碱化,造成鱼类资源基本枯竭,加速了周边地区荒漠化进程,导致遗鸥的食物在逐年减少,遗鸥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
在遗鸥繁衍生殖期间,红碱淖风景区管委会购买了3万元的食物,定期派专人投放到遗鸥的觅食区域,进行人工喂养。但在动物学家们看来,这种“善举”从长远看,对这种野生物种的延续、繁衍,或许有害无益。
“虽然目前遗鸥数量没降反增,但这种遗鸥资源估计只能再用5年,5年之后遗鸥会不会飞向别处,它还能飞向何处,就不得而知了。”著名的鸟类专家何芬奇表达了对遗鸥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焦虑。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称,目前红碱淖面临的水资源的危机,如果进一步加剧,世界濒危动物遗鸥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遗鸥作为世界濒危物种,90%的种群数量在红碱淖繁殖,这应该是我们的荣幸,反过来讲,我们也为它捏了一把汗。因为一旦这个地方出了问题,那就是灭绝之灾。”
拯救正在进行
有专家重提“引黄济红”的方案,即把黄河水引入红碱淖,但该方案因为距离远、成本大等难题始终没有进入操作层面,这次也不例外,并未得到大家的认同。“因为从论证到把黄河水引进来,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红碱淖的水位极限已经等不起。”
专家建议,解决红碱淖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应从当前和长远两方面考虑。而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就是提请水利部、环保部出面协调,解决内蒙古方面截流水源和污染水源问题。
但开闸放流拦截水源,恢复红碱淖流域原貌,让营盘河、蟒盖兔河像原来那样自然地流淌,这是个难题—两条河的水库,已关系到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数万人的吃水问题,放了水,这个城市或许就会成为一座废城。同时,即使开闸放水,此时的水情,已经难解红碱淖之“渴”。
专家建议从长远考虑,成立跨省的红碱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申报国际湿地,做好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和陕蒙双方利益评估,依法保护生态,保护沙漠奇观和遗鸥生息。
“已经耽误不得,否则真的就成历史罪人了。”现在,杨凤鸣感觉,专家提出的在红碱淖周边地区常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不失为一个有效缓解红碱淖水资源减少的好招,应该尽快实施。“因为这里的云层丰富,云水资源大可利用,估计在现在基础上,增加20%的水面没问题。”
然而,靠人工增雨也仅仅使湖水不要缩减得这么快。面对自然,面对红碱淖的生态危情,还要以更高的智慧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