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献礼片 电影界“大阅兵”

2009-10-22 07:12:53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建国六十周年大庆,中国电影人破天荒地拍摄了50多部国庆献礼片,从投资人、制作人到发行公司,都在铆足力气为即将到来的9、10月份“银幕上看祖国”准备着,上影副总裁汪天云形象地命名为—“电影界的大阅兵”。在这次“阅兵”里,中国电影的双重属性—政治与经济,或“主旋律”与“票房”—史无前例地被放大争议,普天同庆群星参与的表面下,献礼片的繁荣是被保护的昙花一现,还是扎根于市场的茁壮成长?面对不可逆转的电影市场化趋向,献礼片准备好了么?

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难忘的1959”是因为那年创造性地推出国庆10周年献礼片概念,从而促生了以《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优秀剧目;而2009年也必将成为又一个“难忘”,不仅是时间特殊—中国人概念里最重要的60岁甲子,数量最多—达到破天荒的50多部,也因为是中国电影深入市场化改革后遇到的第一个国庆大的献礼,从投资人、制作人到发行公司,都在铆足力气为即将到来的910月份“银幕上看祖国”准备着,上影副总裁汪天云形象地命名为—“电影界的大阅兵”。

在这次“阅兵”里,中国电影的双重属性—政治与经济,或“主旋律”与“票房”—史无前例地被放大争议,普天同庆群星庆贺的表面下,献礼片的繁荣是被保护的昙花一现,还是扎根于市场的茁壮成长?面对不可逆转的电影市场化趋向,献礼片准备好了么?

以往国庆献礼片不乏精品

国庆献礼片并不是今年的独特产物,用汪天云的话说,“这个是传统,每到大庆,都有献礼”。

为国庆拍献礼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组织一批重点项目,向即将到来的国庆十周年献礼,其中电影献礼尤为重要,由邓小平亲自向文化部布置任务,要求“至少拍出7部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彩色故事影片”。因为那时正赶上“大跃进”高潮,各地方纷纷报高任务量,结果到19595月,58部计划中的影片很多甚至连剧本都没完成。

同年7月,文化部特意把全国故事片厂厂长都叫到北京开了18天的会,厂长们曾调侃地说:“我们干脆一鼓作气,拿出18部高质量的献礼片来,也不辜负中央领导的期望。”结果最后真正被评定为献礼片的果真是18部电影。

18部电影里就包括日后深受群众欢迎的《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诸多优秀电影,在这次献礼片浪潮里上影更是一口气推出《林则徐》、《聂耳》、《万紫千红总是春》等6部电影,汪天云至今回忆起来都十分自豪:“当时还没有市场意识这四个字,但这些电影观众是真喜欢看,军人、农民、知识分子,看的人很多很多,是当时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数据统计表明,那一年为期24天的献礼片展映,共展出影片35部,放映9万多场,观众高达1.2亿人次。

此后,除了文革期间陷入停顿外,每五年、十年的国庆都会有一批献礼片出现,其中不乏精品,如1964年的《东方红》、《早春二月》、《大闹天宫》,1979年的《小花》,1989年的《开国大典》,1999年的《横空出世》等。

只是随着中国电影在1990年代中后期陷入低谷,以献礼片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也曾遭遇到拍了没有影院放,和拍摄资金筹措困难。圈里流传的一个段子,是韩三平为了找人投资300万拍部主旋律的片子,陪人家整整喝了三天两夜的酒。然而汪天云觉得拍摄献礼片是责无旁贷:“每次国庆献礼都是我们的一次反思和检阅,拿出让祖国和市场满意的电影,我们责无旁贷。”

献礼片都有政府资金补助

在今年3月份的两会上,冯小刚曾经毫不留情地炮轰一窝蜂的献礼片:“我们一定要根据市场来,不要花一两亿拍没人看的电影,去做表面的献礼、离观众远的献礼。”

 

然而事实证明,今年的献礼片电影拍摄有增无减,之前媒体报道有50多部电影,由广电总局“认证”的献礼片分两批共40部,涉及30多家制片单位,其中第一批于4月份率先推出《南京!南京!》、《铁人》、《高考1977》等,第二批9月份开始的则有《建国大业》、《风声》、《天安门》等。 

“现在人都奢侈了,人家(其他制片厂)献礼献那么多,你就献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某著名电影制片厂负责人对《时代周报》透露,该厂今年就一口气推出是往年两倍数量的献礼片。而在本报对国庆献礼片拍摄主力、国有制片厂的电话采访表明,接受采访的十家制片厂除了正在忙着改制的浙江电影制片厂外,每个都有自己献礼片创作计划,最少的一部,最多的七部。

其中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是第一次涉足国庆献礼片,拍了《额吉》和《锡林郭勒· 汶川》,并都入围国家重点推荐影片。而新疆电影制片厂在6月份的《大河》之后又加班加点拍摄《鲜花》,计划615关机,10月份就能全国放映。汪天云认为“往年献礼片也就两三部,最多三四部,但60周年是个甲子,对中国来说是个大日子,不这么做也不行。”但也有反其道行之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就只拍了一部《预审》,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国庆献礼片拍那么多干吗?今年不是60周年吗?就今年有(献礼片)!”

冯小刚反对的一大理由就是,“花国家的钱、纳税人的钱去拍一大堆形式大于内容的所谓主旋律电影”。国庆献礼片到底花多少钱,这是一个没有外人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秘密。无论是号称投资无上限、实际投资可能在8000万左右的《风声》,还是让一百个明星大半零片酬出镜、自称只花3000万的《建国大业》,真实数据都如西安电影制片厂所回应的—“总投资不便说,里面的政府资金补助不便说”。

采访中,八一电影制片厂干脆以“军事机密”谢绝回应:“不便透露任何信息,领导告诉我们不能说,有关信息只有在军报媒体上才能看到”。有制片方知情人士透露,每部献礼片因投资规模、重要性不同,受到国家资助也不同,但基本“每部电影百八十万补助总是有的”。以内蒙的两部献礼片为参考,《额吉》投资360万,国家补贴200万,《锡林郭勒· 汶川》投资160万,国家补贴100万,可见这个说法大抵准确。进入今年献礼片重点推荐的40部电影,其国家资助额保守估计在4000万以上。

但这些钱分摊下来,在当今动辄数千万制作成本的市场里就显得很少,汪天云透露这也是为什么要和中影联合拍《建国大业》,和华谊联合拍《风声》:“拍献礼片就像到处化缘,要这里化一点那里化一点。但我们人穷志不短,我们有向市场要回来(利润)的志向。”上影集团发言人沈怡进一步解释道:“献礼片也要作为商业片操作,在票房上都会提出预期,之前《高考1977》票房就很好,达到3000万。这个成绩是建立在针对目标人群状态、低票价平均20元基础上的,因此在观影人数上是绝对不输的。即将上映的《可爱的中国》也是有一个很实际的票房期望,但不会不切实际地要求冲亿。”

关键要把“人”拍好

对于国庆献礼片的要求,1959年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曾明确提出“三好”,即“内容好(共产主义)、风格好(民族形式)、声光好(各项技术的提高)”。时代飞速变化,当今的献礼片要面对的是和电视节目、网络游戏来争夺观众,为此汪天云觉得新时代献礼片必须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选择区别于电视上常见的题材来拍摄;其次观众不会花80块钱看电视演员,演员选择上必须有一定规格,有明星保证;要在拍摄时更强烈地踩住时代节拍。”

93率先登场的《天安门》,导演叶大鹰觉得根本上是号准老百姓的脉:“我这片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献礼片,甚至不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我讲的就是‘老百姓都高兴’。”“天安门”在电影里是个非常丰富的概念,超越了传统上对政权的党性的解释,更强调的是对国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叶大鹰觉得很容易吸引年轻人:“今天的年轻人特别爱国,特别是奥运之后,国家的形象,国家的情感提升得特别快。”

和明星荟萃的《建国大业》、《风声》比起来,《天安门》的商业卖点和宣传推广显然比较弱势,叶大鹰却完全不把这种竞争放在心上:“说实在的,我对它们没概念,我觉得它们肯定没我的好看。《风声》是什么呀?我根本就不知道,咱们就说《建国大业》,这部片子从娱乐角度来讲非常有意思,但要是从剧作的角度讲,看剧情或者人文价值,它一定不如《天安门》高。”

相比起高票房,叶大鹰更在意的是观众说好:“《赤壁》看完之后,骂的人是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那叫什么好?我希望看完《天安门》的人说好,那才是真正的好,不能说忽悠好多人,把观众骗进去了,那叫骗钱。每个电影都应该有点责任,特别是主旋律电影,你老拍不好,人家就习惯说主旋律电影不好,结果就是拍得好的背黑锅。”

《风声》的导演之一高群书则觉得献礼片最大问题是“不知道拍谁的马屁”:“大家好像觉得献礼片不好看,是拔高,但这不是题材决定的。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早就说过,‘你不要问我能拍什么,我要问你怎么拍。’这么多年来最可悲的就是献礼片把革命概念化、口号化、标签化,让人不可信,细究起来还是非去拍政府的马屁不可,而忽略了我们父母、邻居的马屁。”

高群书介绍《风声》里最打动人的就是塑造了一群“舍命”的年轻人,与以往献礼片里的行将就义、脸上连血都没有的“高大全”英雄不同,《风声》赤裸裸地展现“英雄”称号下的残酷。电影里有一场戏,是周迅扮演的角色受刑,那种刑罚对于女人来说是很变态的。尽管镜头都是由特写、剪切等方式完成,可每拍完一条周迅都坐在监视器旁哭,边哭边说:“老高,这事儿(受刑)没法想”。高群书相信这种真实会让观众看后更加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献礼片只是个概念,其实拍的是人的东西,只要把‘人’拍好了,观众就愿意去看。”

和高群书不同,上百位明星让黄建新已经无需担心《建国大业》的观众源,可让他真正欣慰的是每次打开网页搜索《建国大业》,后面都有几百万条搜索记录:“就像美国人知道华盛顿、林肯一样,中国的年轻人应该知道我们国家建立的这个过程。”尽管这些搜索记录里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演员国籍等和影片内容无关的:“看电影就跟买衣服,就看你自己的选择。”能把年轻人吸引进来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超级商业大片的待遇

之前接受本报采访时,黄建新曾表示把《建国大业》的票房由8000万调高到一亿,如果他听到目前电影圈里人们关于票房的打赌,一定会觉得自己太保守—大家打赌的界限是,《建国大业》能不能超过3个亿?

并不是每个国庆献礼片都能让人有这样的自信,时间倒退四个月,当时《铁人》就曾让自信能过亿的导演尹力心寒,直到522,《铁人》的全国零售票房还不到300万,尹力给自己刻了个印章“不堪回首”。然而就在这时,市场之外的政治大手强力地介入了,5月中旬,广电总局、全国总工会、院线代表、出品方牵头开“市场推介专题会”,两份通知下放到各院线:《关于组织观看电影<铁人>的通知》和《优秀国产影片<铁人>5·22全国超大规模正式上映》,通知里明确指示,《铁人》档期要史无前例地延长到5个月。

政治大手在910月份的国庆献礼片展映期间作用更加明显,在传统的团体票、包场等方式外,北京市别出心裁地推出国产片优惠券的方式:91号到20号,所有以正常票价购买一张国产影片电影票的观众都可获赠一张优惠券,在101号到1130号期间,观众可凭优惠券再加10元钱在影院购买任何影片的电影票一张。为此北京市广电局投入保底3000万的资金,预计将有90万张优惠券。

如今一面对9月份的排片表,院线的人就开始头疼,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院线负责人说:“烂片很多,个个都要求公映,都不知道该放什么。”让万达院线的发行部副总经理陈洪伟郁闷的则是发行方对一些国产片的票房要求:“像《沂蒙六姐妹》,片方希望我们能做到300多万票房。”按照万达票房占全国票房七分之一的平均数计算,这就意味着号称800万投资的该片全国票房野心是2000万。

不过陈洪伟对《建国大业》这样品质的电影十分欢迎:“八个厅的电影城,起码要排七个厅,就是要当做《变形金刚》一样来放。因为9月份只有这一个能赚钱。”金逸珠江的谢世明也表示:“对于这些影片将会像超级商业大片一样放映,采取完全的商业市场操作,预定胶片拷贝超四十个,实行院线影院全覆盖,并且鼓励影院以最低价的票价促销”。谢世明保守预测此次国产献礼片展映活动里,金逸珠江一条院线的观众人数将达到三百万人次,票房大约产出六千万元。同时他也坦承,除了经济上实际的刺激外,“年底电影局的各种考核奖励,都有国产片、重点推荐片这一项内容考核”,这也是促使他们对献礼片大力支持的原因之一。

踢走“汽车人”,金九银十的电影黄金档期随时准备“献礼片,变形,出发!”作为观众,准备好去看献礼片了么?电影《天安门》的主演,年轻演员潘粤明说肯定会去看《建国大业》,他的想法或许可以代表一部分的年轻观众:“我们是这个国家培养出来的,我们不能盲目地只享受生命的价值,必须得了解自己的根,清楚自己的属性后,做事才有原则。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腾出一些时间来放一放手头的事情,了解一下自己,了解一下自己的长辈和父母,还有他们的父母在一种怎样的环境拼搏下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他们为什么拍献礼片?

汪天云:

国营团队要有三头六臂

每当电影非常强调市场的时候,就必须同时强调主题的引领。一个国家的经济方面容易统一,用“效益”即可;文化方面的东西则需要长远考虑,在这方面我们国营团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1977》、《铁人》等都是出于这种责任感拍摄的,《马兰花》更是坚定的中国学派,绝没有血腥暴力。如果我们只走市场路线,肯定就只去拍喜剧片、八卦片了。

在这样的坚持里,是要有定力,要沉得住气的,坦白说有时我们也会有点失落,国营团队特别难做的是,往往有三套标准来要求你:政治上,你要坚持正确主旋律引领,要拍主旋律电影;文化上,国际电影方面必须保持领先,得拍艺术片;最后年底算账,你们赚了多少钱?所以我们必须抓票房。

这三个标准,硬是把我们从喜洋洋的“绵羊”打造成三头凶龙,所以国营团队才是真正三头六臂的。

受访者系上影集团副总裁

 

叶大鹰:

要有个故事抓住你的心

一定要坚持创作在前。作为导演,如果只想把拍电影当成一个机会,或者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说为献礼去献礼,这个电影的感动程度肯定不会好。一定有东西让你压根儿就没想这件事(献礼)的,一定是有个故事特别能抓住你的心的,创作的东西才会有质量。如果只是炒作,弄多少个明星完成一个任务,可能大家都会知道你在献礼,可政治题材电影又不能让你玩闹,你这不就拧巴了自己吗?你不但拧巴了自己,还拧巴了观众。

拍《天安门》最早动机之一是看了《阿甘正传》后,里面政治人物真人出现在电影里,我当时就想,以后技术实现了,一定要把“毛主席”的真人形象放进电影。“毛主席”老人家就是我们这部电影最大牌的“明星”,我想对毛主席的感情,不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才会有的。对毛主席的情感,对开国领袖的情感,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去超越的,相比之下,甭管是周润发还是章子怡都没意义。

受访者系《天安门》导演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