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97空难黑匣子
时光匆匆,“5.8”空难已经过去11年多,当年的人和事都已改变:机场易名,民航业长足发展,当时的某些幸存者也退下工作岗位。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心中渴望获得真相与所谓保守行业秘密的互相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
当年失事飞机的黑匣子录音在时隔10余年后在网上横空出世,引起广大网民对录音的真伪展开激辩,也让关注我国民航业的人生出一个疑问:到底还要过多少年,当一起正在执行飞行任务的民用飞机发生故障后,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从正常的信息渠道得到完整权威的调查报告?
“黄田”变“宝安”
这个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中国第四大繁忙空港,单客货机坪就有84.
根据机场官方网站显示,在
但在1997年,“文明机场”的荣光完全被另一件事的阴影遮蔽。当年5月8日晚9时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深圳分公司B-2925号波音737-31B型客机在恶劣天气中强行降落黄田国际机场,最终导致飞机断成三截,前两截爆炸并起火。当时机上共9名机组人员和65名旅客,在这起事故中有2名机组人员和33名旅客遇难,这就是中国航空史上有名的“5.8”空难(也称“黄田空难”)。
10多年过去,机场如今已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候机楼由原先的1座增加为2座,在空难发生后的第10个年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而“深圳黄田国际机场”也已在
“黄田这个名字不好听,”在机场的问讯处,一位工作人员谈起机场改名时说,“况且它只是深圳市一个村的名字,没什么人知道。”
“说‘黄田’不好听的原因,是它在闽南语中与‘黄泉’谐音,”广东民航界一名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据说这让机场流失了不少台湾客源。”
据深圳当地媒体《深圳商报》在2006年的一篇报道中披露,每年大约有600万台湾人到香港转机前往内地,而许多台湾人都忌讳到深圳换乘飞机前往内地。考虑到这一因素,深圳机场集团公司从2001年年初开始酝酿更名事宜,最后确定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改名后的第二年,机场便入选全国企业500强;接着在200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大关,步入世界百强机场之列。今年在
“很难说机场的改名与空难有直接关系,”前文提到的业内人士说,“但‘宝安’与‘保安’谐音,确实含有保护平安的意思。”
时光不断流逝,机场也日新月异,但“5.8”空难超越了时空,在不少人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黑匣子曝光的“机密”
“空难发生那年我在读高一,当时还不知道有这回事,”在深圳航空公司任职的张劲(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直到2008年看到网友在网络上发布的事故调查报告,才知道11年前深圳发生过这样一次空难。”
2008年3月初,这段“
同时流传的,还有录音的文字版和“5.8”空难事故调查报告。4200余字的报告内容涉及事故原因分析、机舱和成员情况以及结论,极其详细。
直到记者发稿时为止,录音所引起的争议一直没有平息。有人要求将其删除,因为听完“不敢再坐飞机”;但更多人表示支持,“认识空难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它。”
“我们对此事感到十分吃惊,”去年3月11日,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杨部长在接受采访时称,黑匣子的资料属于国家机密,由民航总局保管,航空公司并未保存此资料,“南航已经将此事上报了广东省公安厅,请公安部门介入调查此事。”但中国《民用航空法》并没有关于黑匣子信息保密的规定。北京律师协会航空法委员会主任张起淮表示,由于黑匣子并不涉及国家安全,同样无法依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判定为国家机密范畴。
“飞机驾驶舱舱音(指黑匣子录音)是驾驶舱音响的真实记录,只能用于事故调查,不得对社会公布,国际民航共约和有关法规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但据南方航空公司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在业务学习中,他们经常会研究国内外的空难案例,而当中就有“5.8”空难事故调查报告。“我们接触这些空难事故报告是为吸取教训,提高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该工作人员说,“我们都听过这个录音,但没有谁会想到把它传到网络上去。”
记者随后致电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安全办公室求证,相关工作人员对上述消息不置可否,表示“如果一定要说,那么去年给新闻记者的答复就算是正式的回应”。
“5.8”空难真相
“那一昼夜的狂风暴雨太恐怖了。”空难发生后,时在《南方周末》任职的赵世龙写了发在头版的《深圳空难:飞机断成三截》一文。如今10多年过去,他仍对空难前后的诸多细节历历在目,而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飞机出事当晚的那一场伴着狂风的瓢泼大雨。
根据与深圳毗邻的香港的记录,1997年是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最多雨的一年,香港天文台全年录得的雨量为
1997年5月,广东部分地区因受锋面低槽天气系统影响产生强对流天气,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暴雨。这导致了清远、花都、从化三市及相邻地区共3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多地并发生泥石流坍毁村庄农舍的事件。
根据已曝光的空难事故调查记录,
民航总局向国务院递交的《关于波音737—300型B2925号飞机重大飞行事故(“5.8”空难)调查报告》说,
“第一次肯定是飞机头先着地了,驾驶员对地面高度估计不够。”时隔11年,作为幸存者,蒋万渝再次提及问题症结时说。
据南方周末当年的报道:飞机中舱地毯下的机体严重变形,凸起尺多高,一名后来生还的乘客说:当时好几个人解开安全带,往后舱跑,后来这架飞机存活的都在后舱。
据一名南航的飞行员对记者分析事故原因,认为一是天气恶劣,二是飞行员经验不够。
调查报告说:
当时飞机落地时起落架都被砸回机腹,无法再复位了。机体多处变形,机师就不应该拉起来再飞,后来,再迫降时只能选择无起落架的机腹着地,飞机顿时就散架了。
退休后的蒋万渝担任重庆江北区好家园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一职。11年里,他再也没有去看过他逃生的现场,但他仍然小心保存着当时保险公司赔偿他的单据,“虽然保险公司和航空公司一共赔了我不到5万块钱,但比起那些遇难者,我是很幸运的了。”
“5.8”空难的发生,改变了蒋万渝等74名机上人员的命运—在那个夜晚,他们当中的35人失去了生命,其余的也必因遭逢劫难而对生命另有一番感悟;而空难造成的恐慌,再加上不久后席卷亚洲各国的金融危机,各种因素交织把中国的民航业带进了一个拐点。从1997年的“5.8”空难到2003年的“非典”,整个民航业经历了长达5年的低落期。“1997年的空难对我们南航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空难发生后,我们的奖金就减少了一半,”在南方航空任职长达15年的资深员工说,“原来我们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空难发生后的第二个月就降到2000元左右,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时间。”
空难报告公开难
自1949年以来,中国航空界发生过几十次空难,但从未公开过详尽的事故调查报告,更不要说公开黑匣子的录音。而网络上流传的“5.8”空难黑匣子录音和相关报告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个密不透风的格局。
“按照《国际民航公约》第13条,黑匣子里的录音不可公布,对调查报告和事故结论应当可以公布。而中国官方对录音的把握尺度尚存在某些不准确因素,用这条规定来限制有关事故调查结论的公布。这对公众的知情权是一种剥夺。”2008年3月,黑匣子事件刚刚引起关注时,航空法专家张起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与国家扶持民航业发展的政策有一定关系。另外,民航局是个行政机关,与民航公司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领导间互相调配和使用。事故发生后,总局调查民航公司,调查结论恐怕会受到影响。”
在我国,空难事故调查报告的不公开或者虽然公开但语焉不详,历来为社会特别是遇难者家属所诟病。
这期间的2005年3月和8月,民航总局相继颁布了《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规定》和《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反应和家属援助规定》,两个规定文件都突出“发现事故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立即将事故信息报告民航总局、当地民航地区管理局或者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要性,而对其家属,则只是规定了“保障食宿”等基本要求,对其知情权给予了有意无意的忽略。
在规定频密出台的情况下,2006年12月,国家安监总局、监察部通报了包头空难的调查结论:飞机起飞过程中,由于机翼污染使机翼失速临界仰角减小,当飞机刚刚离地后,在没有出现警告的情况下飞机失速,飞行员未能从失速状态中改出,直至飞机坠毁。从空难发生到公布调查结果,整整过去了两年。而根据网上曝光的材料显示,
“我国的空难报告公开采用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一名业内人士颇为委婉地说道,“通常都是事件发生较长的时间后,民航总局会在媒体上发一则简单的通告。”
但遇难者家属一般都会对只有两句话的结论颇为不满。“这个结论太简单,我们要的是详细的调查报告,事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谁的责任,这么多人的命没有了,仅仅行政记过就行了吗?我不能让丈夫这么莫名其妙地死了。”包头空难遇难者家属桂亚宁如是说。时至今日,包头空难的部分遇难者家属还在为追问事故责任、争取赔偿金奔波。由于调查报告的语焉不详,他们索赔的调查取证相当困难。
与我国空难公告出台时间迟缓、报告内容简短不同的是,美国相关部门总是会选择在第一时间把所得的调查情况尽量详细地向公众公布。就在本月的
“飞机在失事前5秒内急降了大约
而
无独有偶,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南航一位官员也曾发表过“恐慌论”:“由于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公开过民航事故调查报告,如果突然公布,可能会带来社会恐慌。”他还强调:“现在航空公司客座率很低。”
“我觉得不能把‘引起恐慌’作为不公布空难报告的借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得感谢那个把报告放到网上的人,”同样是南航的另一位官员跟记者表达了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是他让我们知道了埋藏了10多年的真相。无论将报告曝光的初衷如何,他的行为在中国民航史上都是一个标志,因为这毕竟是新中国民航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地公众公开的空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