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烟斗客在中国

2009-08-18 16:07:33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发明了不少利用烟草的方式,香烟、雪茄、水烟、鼻烟等等,烟斗则是近代较为风靡的一种,被称为“优雅的骑士”。因为它能够给人提供持久的享受烟草的美妙放松感受,因此又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消耗烟草的方式”,令无数人为之着迷。

以红酒、雪茄等为标志的西化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国人习以为常,烟斗也正在逐渐成为中国财富阶层休闲玩乐的新宠。如果你对烟斗的印象尚且停留在好莱坞老电影中吞云吐雾的格里高利.派克,或是手持烟斗凝神沉思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和波洛等经典银幕形象,那你就很有必要去拜访一下城中的烟斗店,赏玩一把如今被国内玩家津津乐道的各种天马行空造型的手工烟斗,顺便领教一下新一代烟斗客们的热情。

从建筑师到烟斗客

上海华山路一个高档住宅小区,有一家圈内人尽皆知的烟斗沙龙—“阳光屋”。店主王巍曾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建筑设计师,几年前的一次美国之旅意外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转型成为国内排名前三位的超级烟斗玩家。他收藏的55年前的Dunhill古董烟斗系列,当中任何一把都是烟斗迷们梦寐以求的宝贝。后来,顺应蓬勃而起的烟斗客大潮趋势,他把个人爱好逐渐发展成了生意,最近一两年更因为生意一再扩大而多次搬家,换更大的店面。即便如此,一百多平米的阳光屋依然经常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原本并不相识的几拨客人往往逛着逛着就互相攀谈起来,这情形有点类似波德莱尔时期热闹非凡的巴黎小咖啡馆,而王巍也乐得坐享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烟斗沙龙。

据老王介绍,西方的烟斗分为机制斗和手工斗。较早进入中国的多为机制斗,如华云、大班、Peterson等,这些品牌采用流水线的工厂制作模式,品质粗糙,价格也较为低廉,从几百到上千不等。手工烟斗则是由英国、意大利、丹麦等国的烟斗大师选用上等石楠木材质,经过几年的风干蒸馏处理,手工制作而成,产量有限并带有制作者鲜明的个性,除了拥有一流的抽烟质量外,还具有极高的赏玩和收藏价值。像店里的烟斗都是名家手工斗,大致有18世纪的古董烟斗、上世纪黄金年代的经典品牌二手烟斗、近代的名家手工斗,以及Dunhill早期的一些特殊系列烟斗。

比如在意大利排名第一的Baldo Baldi烟斗,巨大壮硕的身材上遍布表明其木头身份的“雀眼”,大气,男人味十足,每把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上;Moretti则用料实在,半片根瘤都用在了一把斗上;意大利的RadiceClear F等级的烟斗,通体遍布火焰纹与雀眼,价位却非常合理;而Viprati烟斗的制作者坐拥整个山坡的石楠木,爱玩又会做生意,只有他才能打造出雄霸天下的大烟囱形烟斗……

绅士们的生活方式

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发明了不少利用烟草的方式,香烟、雪茄、水烟、鼻烟等等,烟斗则是近代较为风靡的一种,被称为“优雅的骑士”。因为它能够给人提供持久的享受烟草的美妙放松感受,因此又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消耗烟草的方式”,令无数人为之着迷。此外,烟斗还是某种男性精英气概的象征,尤其是在近代欧洲,老派的贵族绅士、领袖文豪手中总是离不开烟斗。萨特曾在其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把烟斗作为一个哲学例证,得出“香烟是‘虚无’,烟斗是‘存在’”的观点;马克.吐温更是信誓旦旦地表白说,“如果天堂没有烟斗,那我宁愿选择地狱!”世人皆知的斯大林烟斗,同样和他的领袖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综合了其实用价值、考究的质地和艺术造型,以及经过时间考验的经济价值,令烟斗不再只是作为烟具存在,更是从单纯的日用消耗品范畴跻入收藏品的行列,被广泛的爱好者所追捧。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把拿破仑和路易十四时代的古董烟斗就拍卖出上万英镑的市值。而近百年来,亦有如英国Dunhill这样的烟斗制作商,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制作作为消耗品的烟斗,更是潜心发掘出烟斗的收藏艺术价值,从文化、艺术、建筑、历史等众多领域汲取创作灵感,令烟斗呈现出万千姿态,走上艺术化的奢侈品路线。2006年起,Dunhill就开展了一个为期五年的以狄更斯名著《圣诞颂歌》为设计灵感的圣诞限量版烟斗计划,去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一场推广会上,我们就见到了以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为主角的2008圣诞版本烟斗,烟斗盒是红绿的圣诞色,就像里面放了一本小说书,打开则是一把烟斗与纯银的压棒,这款产品全球发行300件。

中国的烟斗客们

其实对于老一辈的国人来说,烟斗也并非新鲜玩意。20世纪初,烟斗这种西化的生活方式就已随着“德先生赛先生”的西方新思潮一起涌入了中国,被当时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一拨社会精英所接受。黄永玉先生据说就收藏了700多把烟斗,网上流传着一张老先生的近照:他身着一件印有达芬奇名画《人体结构草稿》的黑色围脖长褂,叼着一把大烟斗,神情悠然而镇定,眼神中流露出睿智与诙谐—这正是烟斗客形象的绝佳写照。

根据上海的烟斗客张海峰回忆,他对烟斗的最初印象,来自童年时期家中有抽烟斗习惯的爷爷。“他当年在老上海的一家洋办企业工作,老板是个爱抽烟斗的英国人,同事耳濡目染也抽上了烟斗。”此外他介绍说,在建国初期,国内一些卷烟厂也生产过烟斗,其中较知名的有上海卷烟厂的光明牌和黄山牌。若干年后,20出头的张海峰有次整理房间,找出了爷爷留下的老烟斗,“当时身边的人都是抽香烟,最多也就是雪茄;于是有次我在酒吧里就标新立异地抽起了烟斗,结果所有人都盯着我看,感觉很出风头。后来抽着抽着就真喜欢上了。”如今,他已是拥有近十年烟龄的老斗客了,但是抽这第一把斗的难忘滋味依然令他无限怀念,伴随着少年轻狂时光的烟斗氤氲早已铭刻在记忆深处。

多年来,王巍一直与欧洲一些一流手工烟斗大师保持着很好的私人关系,做了不少品牌的中国总代理。他还通过美国烟斗协会,与美国的私人烟斗收藏家交流藏品。从生意人的角度,他认为,如今国际烟斗市场的重心正在逐步从欧美转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因为中国潜在的烟斗消费群体对高级手工烟斗的需求数量是惊人的。“如今中国有钱有闲的阶层日益庞大,他们需要新鲜的玩乐。而诸如字画、古董、茶壶等从中国文化中衍生出的收藏类别,哪怕花费巨额的精力与金钱,也是很多人穷其一生都难以入门或有所作为的。烟斗的收藏门槛相对就比较低,两万块左右就能买到一把顶级的手工斗了,再加上抽斗本身的乐趣,所以玩的人也越来越多。”

王巍认为,另一个令手工斗风靡中国的理由来自收藏市场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是欧美的烟斗黄金时代,烟斗是作为日常生活的消耗品而存在的,那时花200美金买一把斗就是今天花200元吃顿饭的概念。如今,这个市场早已从饱和走向萎缩,很多国外收藏家甚至靠卖出自己的收藏品维生,而目前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爆发的中国烟斗客群体,正是最愿意吸纳这些二手烟斗的市场。”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