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谈屑 李善长的灭门之祸(上)

2009-07-24 15:11:0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李善长大概可以算是明朝开国元勋中权势最为显赫的人物,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功劳最大的六人册封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战功彪炳的武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唯独李善长是没有战功的文官,却排名第一。足见此公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以企及。

这样的第一功臣,怎么会有灭门之祸呢?且听在下细细道来,品味仕途险恶中的个人命运。

李善长是一个读书人,特别精通先秦的法家理论,富有政治智慧与计谋,策划事情常常八九不离十。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滁州附近,他前往投奔,向朱元璋指点迷津:秦末大乱,布衣出身的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用了5年时间成就帝业。现今天下土崩瓦解,你如果以刘邦为榜样,天下指日可定。打下滁州,朱元璋提升他为参谋,成为言听计从的亲信。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发展,他的官职步步高升。朱元璋自封为吴王,李善长出任右相国,处理日常政务。朱元璋率领军队四处征讨,命李善长留守,转调军饷,安定后方。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李善长以中书省左丞相主持政府日常事务,册立后妃、太子、诸王,建立各种制度,事无巨细,全权处置。朱元璋前往汴梁(开封)考察,特许李善长全权处理朝廷大事。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李善长以太师、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朱元璋给予他“免死铁券”,可以免除自己“二死”,儿子“一死”。传统戏剧中常常提到所谓“免死金牌”,并非捕风捉影,确有其事,不过明朝的免死牌是一种铁牌,上面不是几个字,而是一篇短文,以皇帝的口气称赞李善长,和辑军民,治理政务,功劳可以和汉朝萧何相媲美,朕无以为报,特赐铁券。最为关键的一句话:“除逆谋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可见所谓“免死”是有条件的,就是“逆谋不宥”—谋反罪不得免死。有了这一条,后来朱元璋处死李善长,就算不上出尔反尔了。所有免死铁券都有这一句话,可谓用心良苦,它可以使“免死”成为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

宦海沉浮,世事难料。朱元璋在赞誉李善长功劳可以和萧何相媲美的同时,已经在考虑取代他的人选了。原因就在于李善长的势力过于膨胀,日益成为皇权的潜在威胁。为此朱元璋秘密召见刘基,商议左丞相人选问题。刘基虽然受到李善长排挤,仍出于公心,希望皇上不要撤换李善长,理由是:李善长是开国元勋,声望卓著,能够调和各方势力;而且皇上提出的继承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不合适。朱元璋没有接受刘基的建议。洪武四年,李善长以体面致仕(退休)的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权位。

李善长如果交出权位后逍遥度日,也许就可以像另一位开国元勋汤和那样,得以善终。但是,他不是汤和那样的宁静淡泊的人,退休以后仍然迷恋于权势。《明史.李善长传》对他有七个字的品评:“外宽和,内多忮刻”。所谓忮刻—嫉妒刻薄,必然和权势纠葛在一起。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